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SF-36评分的影响

2020-05-13 11:02和瑞欣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脊髓

王 颖,和瑞欣,潘 冉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造成尿潴留、尿失禁,导致尿道和/或膀胱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较多,其中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较为常见,主要是通过视觉信号形式反映膀胱内压及逼尿肌收缩变化情况,可一定程度促进患者自主排尿,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性较大,加之单项训练有明显局限性,导致疗效欠佳。近年来,中医针刺疗法(以俞募配穴针刺法为主)逐渐应用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疏利膀胱气机、维护输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现将治疗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其中对照组包括女性13例、男性20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5.79±5.54)岁,病程2个月至1年,平均病程(6.75±1.08)个月;观察组包括女性14例、男性19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6.57±6.20)岁,病程3个月至1年,平均病程(7.03±1.2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②均处于脊髓恢复期;③膀胱残余尿量>80 mL;④临床资料完整;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②处于脊髓休克期;③存在其他膀胱或尿道疾病;④临床资料缺失;⑤伴有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⑥依从性差。

1.3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 采取视觉反馈排尿训练,首先构建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装置:将0.02%呋喃西林输液瓶(500 mL)连接膀胱冲洗器,将留置导尿管连接至Y型接口一端,另一端连接空置输液器,并于刻度尺上拉直、固定,作为测压管,注意刻度0点应与耻骨联合持平,与大气压相通。排尿训练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测量其膀胱安全容量,将部分膀胱内液体导出,关闭膀胱冲洗器管路,连通测压管、导尿管,指导患者用力排尿,观察测压管内液柱改变情况,明确膀胱内压变化,15~20次/d。训练方案依据患者实际排尿障碍情况制定:若患者无法自主排尿,且存在尿潴留,则将灌注液量设置为80%安全容量;若患者可自主排尿,但膀胱内残余尿量≥100 mL,则将灌注液量设置为20%安全容量或100~150 mL。

1.3.2 观察组治疗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取穴:主穴为石门、三焦俞、肾俞、中极、京门、膀胱俞;配穴为三阴交、水道、关元、阴陵泉、水分、次髎。针刺方法:常规消毒穴位表面皮肤,以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穴位,将电针仪连接至水道、水分、次髎、膀胱俞,强度由小至大,逐渐增加,无感觉者以穴位处肌肉收缩为宜;有感觉者以其可耐受为宜。其余穴位均行捻转补法,30 min/次,1次/d,5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4疗效评价标准

以膀胱容量>250 mL,残余尿量<100 mL,且膀胱功能平衡,症状性泌尿系统感染率<30%,随意或不随意但可规律性排尿,间歇导尿≤3次/d作为判定标准。显效:治疗2个月内达到以上标准;有效:治疗2~3个月内达到以上标准;无效:治疗结束后仍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②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膀胱压力、残余尿量;③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总分0~100分,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差。

1.6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有效率为72.73%,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膀胱压力、残余尿量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见表2。

组别例数(n)膀胱压力(cmH2O)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膀胱残余尿量(mL)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3347.52±6.2820.18±5.23ab204.22±37.1462.23±18.07ab对照组3347.13±5.9233.14±4.77a202.59±42.0689.04±20.16at0.26010.5180.1675.689P0.796<0.0010.868<0.001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bP<0.05。

2.3生活质量

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分)

3讨论

脊髓损伤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一旦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则可导致膀胱功能障碍,随病情不断进展可产生严重尿路感染、尿潴留,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2-3]。因此,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有效控制神经源性膀胱进展、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视觉反馈排尿训练是临床常用康复疗法,主要是利用简易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装置,在指导患者用力排尿时以视觉信号形式反映膀胱内压,还可显示膀胱逼尿肌收缩程度,从而使患者经视觉刺激感知膀胱充盈程度,强化自主排尿意识,促进排尿[4-5]。本研究给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者联合疗效显著。中医理论认为,神经源性膀胱属于“癃闭”范畴,应以疏通水道、调理脏腑为基本治疗原则。俞募配穴针刺法通过针刺肾俞、石门、三焦俞、京门、中极、膀胱俞,并俞募相配次髎,具有通利水道、调理膀胱的作用;水道、关元、水分位于下腹部,针刺这些穴位可通调下焦,以利小便;针刺阴陵泉、三阴交具有通利三焦、补益肝脾肾之气的作用[6-7]。因此,俞募配穴针刺法具有疏利膀胱气机、调理脏腑的作用。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压力、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显著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分析原因为,俞募配穴针刺法应用于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可兴奋排尿低级中枢腰骶部盆丛神经,调节膀胱括约肌压力,改善尿潴留情况,强化自主排尿[8]。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疗效显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