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2020-05-13 06:03邱秀兰邱丽萍陈夏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埃希菌感染率胃肠道

邱秀兰 邱丽萍 陈夏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 感染管理处 2 门诊部,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胃肠道肿瘤在我国是常见的肿瘤疾病,针对恶性胃肠道肿瘤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切除原发病灶、辅以放化疗及中医药疗法[1],为了解我院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的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我院775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进行胃肠道肿瘤外科手术的患者77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所有病例诊断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恶性肿瘤,在我院行择期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术前3个月内使用激素者;手术前或手术时已存在感染的患者以及临床数据不全者。

1.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按照2001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相关标准确诊: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发生的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1.3 研究方法 对收集的符合条件的775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评定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分析病原菌分布,以及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否侵入性操作、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提出预防对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775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发生医院感染72例,感染率为9.29%。

2.2 感染部位分布 发生感染的72例患者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占51.39%,其次为手术切口、腹腔内及血液感染,分别占15.28%、11.11%、8.33%,见表1。

表1 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2.3 病原菌分布 共分离出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2株(占68.75%),革兰氏阳性杆菌6株(占18.75%),真菌4株(占12.50%),检出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构成比均为21.88%,见表2。

表2 检出病原菌构成比

2.4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营养状况差(血清白蛋白≤30g/L)、住院时间长、手术时间≥4h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P<0.05),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75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发生医院感染72 例,感染率为9.29%,远远高于本院医院感染平均水平(2.12%),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人群。医院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排在首位,占51.39%,与国内文献的报道相符[3],原因可能是由于麻醉行气管插管以及病情需要留置胃管 ,气管插管和留置胃管破坏了咽、喉等处的黏膜,影响咳嗽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肺部感染。有研究表明,气管插管时会将口咽部定植的细菌带到下呼吸道。加上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病房病原菌的空气传播,更加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占15.28%,排在第二位,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本院其他普通外科,这是由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机体消耗大,免疫功能差,手术较复杂,手术时间长,对机体损伤加重,手术时腹腔脏器长时间的暴露,接触细菌机会增多,且手术切口为有菌切口,肠道内菌群复杂量多 增加切口和腹腔内组织的污染机会,更容易发生感染。

表3 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占比例最高(68.75%),与相关研究一致[4-5]。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1.88%)和大肠埃希菌(21.88%),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均为内外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存能力很强,其具有的变异性、耐药性及定植等特点已经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是人体正常的肠道菌群,当其大量侵入机体其他部位或机体免疫力下降会引发感染,大肠埃希菌感染提示病原菌可能来源于患者自身的肠道寄居菌[6]。

本研究对于可能造成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营养状况差(血清白蛋白≤30g/L)、住院时间长、手术时间≥4h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功能逐渐下降,重要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概率增加[7]。大多数老年人伴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由于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影响了免疫功能,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下降[8-9]。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引流管及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坏机体的正常屏障功能,使得患者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由于肿瘤疾病的消耗和侵袭破坏,以及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再加上此类患者往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组织修复能力也弱,术后伤口愈合比较慢,同时住院时间也相应延长,医院内环境复杂,患者相对集中,周围环境病原菌也相对较多,抵抗力低的患者较易发生交叉感染。

这些年随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加强,内源性感染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也应有所调整。通过本次调查,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作为临床指导工作,以期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医院感染发生率:(1)对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进行有关的知识宣教, 提高医务人员及陪护的手卫生意识,培训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执行医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手卫生习惯,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感染[10]。(2)充分做好手术前准备,积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严格的术前评估,调整好身体状态,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及提高组织的修复能力,以利术后康复,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性。(3)严格病房管理制度,强调病房内空气流通以及环境消毒,定时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保持环境的清洁,减少人流量,有条件时可给予单间病房,避免交叉感染。(4)加强手术操作医生相关技能的专业化培训,完善手术的规范操作,增强无菌观念与意识,保证在手术过程中做到严格的无菌操作,同时确保相关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11]。(5)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免引起菌群失调。一旦发生感染,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尽早明确病原菌,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及时有效控制感染。(6)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7)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监测,强化管理的薄弱环节, 对医院感染流行趋势、常见病原菌和耐药菌定期公布,以便指导临床医师用药,避免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要重视导致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埃希菌感染率胃肠道
2018年-2020年凉山彝族地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美国多个州大肠埃希菌感染暴发即将结束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