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境域下的选修课程开发方向初探

2020-05-13 14:31成颂封祖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论核心文本

成颂 封祖华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章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与之相配套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具体地提出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为我们开发选修课程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归宿。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开发中去?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开发的精品选修课程:《电影欣赏与写作》《中国古代经典文论鉴赏》《现代诗歌鉴赏与创作》为例,谈谈自己的管见。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奠定学生语言基础为基准点编辑课程要素

语言是构成文本最基础的元素。从语文工具性而言,语言是交流工具。不管语文教材如何变,语言能力的训练应该是最基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编写语文选修课教材首先考虑的。因此语言的锤炼理所应当成为编写课程的基准点。

例如我校编著的市级精品课程《现代诗歌鉴赏与创作》共9篇,27课,每课由“编者心语”“知人论诗”“诗歌主体”“鉴赏评析”(课内教读)“品味体验”(课外自读)和“思考实践”六大部分构成。

编者以语言为基准点展开编写,尽可能让每个环节都成为语言训练场,各个环节都能贯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念。如“编者心语”从主题的角度概述文本核心命题,以此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知人论诗”主要积累语言素材;“诗歌主体”是语言训练的核心,师生通过诗歌朗诵,体会“诗歌是最美的语言”;“鉴赏评析”(课内教读)是对诗歌主体的评价赏析,其中对诗歌语言的品析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品味体验”(课外自读)通过课内师生共同赏析诗歌主体后,学生可对另外一首诗进行自我品味,体验诗歌语言魅力;“思考实践”通过学习鉴赏两首诗歌后,学生创作现代诗歌,藉此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每个语言训练场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巨大语言磁场,形成选修教材独特的语言魅力。这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基础的要求,也是我们开发语文选修课的基准点。当然,各个部分的语言训练不是散乱的,我们在编写选修课教材时应该注意语言内部的逻辑性,如《现代诗歌鉴赏与创作》,编者严格组织每课六部分关系。其关系思维导图如下(如图1所示):

六个部分相互独立,彼此相依,前后相连,贯穿成一条逻辑线,推动课程进入语言训练的高潮。课程的编写,务须注意前后的逻辑关系,尤其涉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点创建课程模式

如果说语言是文本的生命,那么思想便是文本的灵魂。如何将“魂”凸显出来?编写选修课教材应该渗透思维训练,以此突出课程的“魂”。那么,我们必须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点创建课程模式,以此淬炼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思维高度,这是选修课程核心的价值取向。

现以王荣主编,我校教师共同编著的选修课程《电影欣赏与写作》(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2015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例(如图2所示),阐述如何贯彻这一核心价值观。众所周知,电影剧本相对较长,有限的课堂上如何呈现视频材料和文本材料?加之,直观的影视藏着深邃思想如何通过文本展示出来?

编写组通过讨论和尝试,权衡视像材料和文本材料(剧本)利弊,探索出了课内、课外互补的教学模式,即电影欣赏主要在课外进行,剧本阅读主要在课内,与写作关系紧密的精彩视频片段可在课内有选择性地观看。探索出如下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从课外到课内,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逻辑习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因此从2012年开设此课程以来,师生对此课程反响非常好。我们通过几年追踪研究,调查显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行文逻辑缜密,思维较有深度。这跟学生个人素养是分不开的,当然与课程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点也不无关系。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以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为拓展点精选课程篇目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首先是传承。当下学生,尤其寄宿的高中生囿于校园一隅,知识面狭窄,文学阅读较少,鉴赏能力更差,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教材偏少。那么精编适合学生阅读的选修课教材,精选经典课程篇目,拓展学生知识面,就成了当务之急。

我校编著的市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经典文论鉴赏》,以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为拓展点精选课程篇目。编写团队精挑细选,篇篇经典。如果原文文本较长,编选者独具匠心,撷取其中最经典,最具影响力的段落或者句子。诸如《文心雕龙》这样的专著,体大虑周,篇幅很长,我们只能选取其中最经典的篇目为我所用。还有诸多诗话、词话等等不一而足,可谓卷帙浩繁,编选的时候,只能割爱取精。该书目录如下(如图4所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论无论是专著,还是单篇,都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那么从中编选36课经典文本,那就是“大海捞针”。当然这些“针”肯定是经典中的经典。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经典文论这个“拓展点”,进而推进至经典文化这个“拓展面”。《中国古代经典文论鉴赏》为编写选修课程精选篇目做了一次较好的尝试。

当然傳承并不是食古不化,更重要的是理解吸纳。鉴于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选修教材,我们编写校本课程,必须考虑这点。为了学生能够自主理解文本,《中国古代经典文论鉴赏》的编者在每课设计了几个部分便于学生理解。其一,“核心命题”:将本篇文章的思想精髓用关键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带着思想自主阅读;其二,“作者(作品)简介”:精要的介绍作者作品,便于学生“知人论世”,更深入理解文本;其三,“详实注释”:将课文难点部分做详实的注脚,便于师生高效地理解文本,拓宽学生知识面;其四,“文本鉴赏”: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鉴赏,便于学生理解课文。这一举措,也深受师生喜爱。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以提高学生审辨力为制高点设定课程目标

鉴赏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就现状而言,批判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写作是学生的短板,也是我们教学中的弱点。就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而言,批判性思维也是国民素质必须具备的。也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拥有的核心素养应该具备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

为此,我们在编写选修课教材时,必须将审辨和创新意识渗透进课程并以提高学生审辨力为制高点设定课程目标。通过审美鉴赏,进行思维训练,拓深学生思维深度,有效提升学生审辨力,这是选修课程开发的深层价值取向。

低起点,高立意,站在审美制高点确立课程目标对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够起到高屋建瓴的实效。正是基于此,我们计划开发一个文学鉴赏系列:经典散文鉴赏,经典小说鉴赏,经典戏剧鉴赏等。现已经开发的人文素养课程群中有两门市级精品课程——《现代诗歌鉴赏与创作》和《中国古代经典文论鉴赏》涉及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作。

概而言之,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为我们开发选修课程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努力的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故而,我们的开发方向并非不顾学生的接受实践,找一个开发者囿于自我的领域闭门造车,而应该指向学生,指向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文论核心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