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环境下的高中文言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

2020-05-13 14:40魏良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泛在学习资源整合传统文化

魏良婷

摘要:文言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要阵地。但语境的疏离和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使文言教学简化成了浅层次的语言知识传授。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高中文言教育面临着新的环境与机遇,教育环境的改变为课程资源整合带来便利,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带来新的可能,泛在学习环境所呈现的丰富资源、随手可及的学习机会及线上讨论共享的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渗透与融合。

关键词:泛在学习;文言教学;资源整合;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C/03C-0050-05

文化是积淀的、传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正在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高中部编语文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古诗文比例,目前已完成的初中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占教材选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不仅选了诸子散文、唐宋古文,律诗、绝句,甚至古风、民歌、两汉论文都在部编教材收录之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原课标“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选择性必修的6学分六个项目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独占2学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一条重要的路径。

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经典作品,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培养中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媒介。恰当的引导能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濡染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以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文言教学承传传统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当下高中语文文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利用好“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便利,实现文言的泛在学习,是在青年一代学生身上实现现代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课堂高中文言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效率低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文言阅读在语言方面的要求:“(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有限的课时里需要疏通字词和文章大意,同时在文学方面要求(文学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思维品质方面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需要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文章的文学性,并且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提升,探究文章内涵、创作意图。

然而,教学现状似乎限制了课堂以文言教学为媒介,引领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气息,接受并热爱民族文化,在生活中阅读诗文,在陶冶中传承文化。功利化的短视目的,决定了教学的低效。“少慢差费”现象在文言教学课堂尤为突出。文言教学中,学生习惯依赖工具书,失于积累应用,教师课堂重心也习惯放于字词积累、翻译疏通上,缺乏深层理解的引导,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文言教学出现典型的“内容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传统文化渗透成为了传统名篇灌输与背诵。

(二)疏于习惯养成

真正的能力是习惯使然。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由其课堂内外的阅读习惯形成的。课堂不得法,课外不读文,自然是无习惯,也无能力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多为背诵,较少质疑和反思。死记硬背的字词没有形成真正的积累,虽然背诵名句佳篇,但缺乏活用的意识,理解不足,难以迁移,所以往往学一篇,丢一篇。只好寄希望于日后的某一天,顿悟古人的思想精华。加之,大多数学生混淆词性、搞不清句式结构,遇到特殊句式时难以疏通文意。对于一词多义、虚词、多音字,如“之”“其”“为”等,缺乏积累,学习起來更是晕头转向。

二、泛在学习环境下文言教学资源整合及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泛在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学习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泛在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泛在性和情境感知。泛在是指表面上学习无形,它们交织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人们很难察觉出它们的存在;情境感知意味着能够从学习者的周围收集环境信息和工具设备信息,并为学习者提供与情境相关的学习活动和内容。通过谈话、电视、报纸观察世界,甚至经历事故或身处尴尬境遇,我们都能获取信息。有效泛在学习的发生依赖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创设。

由于文言篇目写作时代久远,语言文字使用习惯与现代差异较大、思想情感与学生也有诸多隔阂,要实现“很难察觉”到存在的泛在学习,只有激发学生联系当下生活、探索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为学习者提供与情境相关的学习活动和内容”,以此“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一)教学资源整合

1.文言基础知识仍然是文言文教学内容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质疑的重要基础。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能否真正产生问题。泛在学习环境可以借助网络课堂梳理知识点、发布课文朗读视频、及时测评任务,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时抓住重点、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深度。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课,笔者借助泛雅学习平台,师生均在手机上安装了学习通APP,手机上可以直接进入课程学习。在课程内容页面上,学生可以看到朗诵视频,反复跟读。文言基础知识梳理部分,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难题依据文段依次列出,并重点讲解、对比一词多义及特殊句式。学生可以借助例句反复揣摩。手机课堂承载的文字、视频、图片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视听结合,多元记忆。

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为”“乘”等字,本课通过测试任务点帮助学生发现这些之前忽略的问题,产生疑惑,从而主动意识到不足并借助答案解析部分积累知识。

2.文化常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些知识分布在语文课程的各个年级,零散细碎。本课通过课程资源包,将端章甫、周礼、舞雩臺、仁等知识分专题整理,并结合课文内容分别链接图、文、视频、微课等资源,有效进行文化知识积累。

知识的呈现与学生主动吸收之间需要教育的契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化常识在学生产生疑问、需要时出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在学习《侍坐》一课时,学生纷纷表示对孔子“与”点、孔子是怎样的人等问题产生疑惑。笔者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从孔子、曾皙、其他人、社会环境等几个角度找原因。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发现沂水洗澡、舞雩台吹风并不适合暮春时节,进而探究了舞雩台对于周“礼”、社稷的意义,从而明白曾皙之论并非“乘桴浮于海”的逃避。进而在观赏孔子童年与孔子归鲁等微视频中感受到了孔子“吾少也贱”,中晚年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坎坷一生,但始终心怀天下,秉承对克己复“礼”的信念,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的向往与追求。学生联系教师精心选择的论语语录资源及剪辑的微视频,感同身受体会孔子的生活,从而对“与”点有了自己的判断。教学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舞雩台、周礼等文化常识,更深切体会到了孔子的胸怀与担当,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体会到儒家思想流淌于华夏民族血脉的深沉。

3.传统文化传承与评价,对于高中生来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理性思维,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期。学生较之初中更喜欢评论文章的思想与价值。但这样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学生也更容易产生批判思维。课文选编的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学生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接纳、喜爱。泛在学习环境一改传统课堂中师生存在的隔阂,教师可以根据讨论平台的观点把握学生的疑惑,恰当引导。

比如《侍坐》中,有些学生对于子路的“率尔”非常欣赏,从而对孔子的“哂”感到不满,进而对孔子及师生关系产生疑问。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孔子与子路的相关语录,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以及子路死后,孔子的覆醢之举,并借助《孔子》这部电影剪辑相关情节,制作师生情等相关微电影,帮助学生体会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及伟大人格。此外,在平台课本中,涉及每个弟子文字的相关段落,分别加以引注:“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等等这些在探索弟子志向内涵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资源,帮助学生拓展阅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批判中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解中濡染优秀传统文化。

再如,《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了深入理解《论语》思想的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平台专门呈现了《论语》当中涉及“仁”和“礼”的语句。依据文章的中心,特别是突出“礼”的语句,要有选择呈现,结合《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一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进而找到孔子赞同曾皙的原因。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再如孔子的志向: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理解孔子的思想,尽可能地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学生生命体验,促进学生自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语言的凝练与传神。文言之美,美在凝练。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文言文提供了语言一字传神的良好范本。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笔者设计了“你认为孔子喜欢谁”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从神态、语言描写中感受孔子好恶,体会孔子的世界和大同理想。比如“哂”字,学生通过对比后文“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并模仿哂的神态,感受到“哂”是一种感情非常丰富的笑,因为夫子只是否定子路的“言”“不让”,而非对子路的否定,所以,这一笑里除了否定更包含着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孔子“由也兼人,故退之”的日常表现。比如“喟然而叹”,生动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发自内心的赞叹。学生初始以为是因为曾皙的回答表现了夫子对社会美好的向往,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礼乐教化得以推广,后联系“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及“子贡问政”中“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语言进一步理解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守礼且仁的大同理想,更充分理解曾皙表述中所透露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以礼教为乐的雍容自如。这些语言极为凝练,但意义深远。

除了体会语义的丰富深刻,笔者还采用“减字”游戏,带学生体会文言一字传神的效果。学生在删减过程中感受文言文“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美妙。

(二)泛在学习环境下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1.丰富视听资料,按学习需求整合,“盘”活传统。

泛在学习由于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整合更多资料,虽适合随时随地学习,但碎片化学习遇上大量资源,教学资源容易失于零散,需要教师按照学生学习需求归类放好。

本课借助课文朗读视频、剪辑的微视频、人物图像、文化资源包等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并设计相关人物形象的五个话题——“子路是何人”“公西华的故事”“亲切可爱的孔子”等。在话题板块下,安放相关视频、微课及学习资料,学生使用起来目标更为清晰,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如“多才多艺的冉有”这个板块,有的故事涉及子路、公西华,教师就将相关资源进行链接,帮助学生学习时前后贯通,立体思考,“盘”活传统文化。

2. 資源旨在引导启发,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去芜存菁、探究答案的能力。

学生害怕文言,根源在于文言语境的隔阂,难以产生阅读兴趣。如果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自然乐学、活学。

例如《侍坐》中,对于“孔子为何与点”这个问题,历来说法众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去质疑。教师通过设计微课,引导学生发现曾皙的不足。

一是曾皙描绘的志向答非所问,没有说出自己志向。整篇文章在孔子“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一问题情境之下展开,而曾皙的回答看起来答非所问,与“如或知尔”也没有太大关系。

二是纵观《论语》,曾皙只出现过这一次,却得到孔子的喟然之叹,而其他一直师从孔子的弟子却不合孔子之意,其中的孔门十贤之一——子路,还被“哂”,这不符合常理,孔子是不是真正赞同曾皙?

三是曾皙的行为是否符合孔子对礼的要求。《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论语·八佾篇》载“子入太庙每事问”,《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喜爱礼、传授礼、实践礼,“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即使颠沛造次而不忘礼。《论语》中的“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多次强调立身必须学礼。但是当问起“点,尔何如?”时,曾皙还在继续鼓瑟,且“鼓瑟希,铿尔”才“舍瑟而作,对曰”。

四是曾点在当时就被孔子称为“鲁之狂士”,是否符合儒家修身的标准。理学大儒朱熹认为“至于曾皙,诚狂者也,只争一撮地,便流为庄周之徒”(《朱子语类》卷四十),这样的狂士是否符合孔子“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的严谨审慎、积极入世的要求呢?虽说孔子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但在这四个弟子中,曾皙的言行一定不是最接近“中行”的一个。

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分析问题更加全面,也激发了探究孔子“喟然而叹”的兴趣。所以,问题,不仅是教师抛出的问题,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答案,也不能局限于大儒大家的答案,更应当是学生心底的、认可的答案。将真正的思考引入课堂,才会有主动的探究学习。

教学中要将问题放在实践中、放在社会生活中探究,在真正的探究活动中促进思维提升,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侍坐》归根到底谈的是“礼”的问题,中国是礼仪之邦,《侍坐》的话题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鲜活的魅力。学习平台整合了电瓶车上牌等热门话题,引导学生探究“礼”的实施与规范,在鲜活的情境中参与“侍坐”。

3.线下开阔讨论思路,扎实基础,批判继承。

由于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接触的信息非常丰富,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针对存在的疑惑设计思维导图,厘清探究思路。千头万绪的问题,经过大家对思维导图修枝剪叶,变得更加清晰。问题探究就有了方向和思路,所有零散的材料依据需要而有机结合。发自学生内心的问题,始终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并“反逼”学生回到课本咬文嚼字,搞清文章重点字词及文化常识,重视积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如孔子对子路的“哂”,学生通过大量资料发现,孔子对子路“退之”的良苦用心,“哂”字解释为“笑”,比“嘲笑”“嬉笑”“微笑”等词内涵更为丰富;“吾与点也”不同于“吾喜点也”;对于“舞雩台”如果仅仅理解为高台,曾皙的言语则显得洒脱有余,胸怀不足,而孔子却喟然而叹,这对感受孔子的伟大胸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在回归课本、结合历史资料探究之后,学生对舞雩台在周礼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对孔子的喟然之“与”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对于孔子的“乘桴浮于海”也有了辩证的分析。孔子那“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理性,在“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样的心境中,是不适合拿出来做论据的。孔子的内心一直追求、向往“邦有道”,一直努力地用自己的言行修身、齐家、清扫天下,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学生深刻感受到儒家思想晕染出的华夏文化,体味到孔子的担当与胸怀,对于古代文化经典也有了自己的阅读和评价的方法。

三、结束语

随着新兴技术的覆盖面愈发广泛,很多领域已实现了泛在学习的环境。文言教学如果延续传统教学方式,势必由于课堂的制约而造成优秀传统文化“买椟还珠”式的浪费。泛在学习环境下网络课堂非常方便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资源,将原来的课堂讲解部分灵活转化为课前预习及自测,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

效率的提升、泛在学习、丰富的活动及视听资源也为实现“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提供了便利,实现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技能,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习惯养成,精心创设泛在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动力。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 The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However, the alienation of context and the time limit of classroom teaching simplify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nto a shallow level of language knowledge teaching. 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classical Chinese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s facing new environment and opportunities.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brings convenie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bring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classical Chinese. The rich resources, ubiquitou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online discussion sharing functions in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can better realize the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tudents' life.

Key words: ubiquitous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猜你喜欢
泛在学习资源整合传统文化
国有企业发展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反馈教学模式研究
泛在学习资源的类型与应用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