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5-13 14:34郭凯强项青
理论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就业人才培养

郭凯强 项青

关键词:双一流;就业;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159 — 03

一、引言

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这进一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丰富的资源,尽可能地利用地域和校友优势,不断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二是要有一流的人才,招聘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是与学校发展匹配的校友队伍;三是善治的体系,引领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孕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倡导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追求卓越的精神等等;四是要有良好的口碑,得到社会和国家、甚至国际的认可〔1〕。

在双一流内涵的引导下,包括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内的各高校都在积极深入推进“双一流”工作,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征程。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一方面,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承载着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以一流的科技与知识成果造福人类的光辉使命;另一方面,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我国“富煤、貧油、少气”的国情依然存在,但是国家在不断推动能源战略的大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承载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因此,对于石油大学、矿业大学、地质大学等行业特色型高校来说,独具一格的理工类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势在必行〔2〕。

在当前新形势下,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重点建设学科在最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彰显了其在行业特色型领域的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这些高校将着眼点仅仅放在“小众不广”的“一流”学科建设上,是否意味着国家“双一流”建设发令枪刚响我们就已然接近了终点?带着这样的问题,从双一流的视域下审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如何用强但不够广的学科,抓住机遇带动整体学科的提升,并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一条适合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有知识、肯实践、能创新的宽口径人才。

在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就是因为有一批怀揣梦想、有活力、有冲劲的大学生。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因此教育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因此,如何在“双一流”视域下,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又受到“产能结构调整优化”的冲击,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问题现状

1.就业竞争力下降,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

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毕业生自我定位单一,求职定向思维严重,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保持观望的态度,导致错过就业最佳时机。一方面,在平时的学习中,行业特色型高校毕业生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片面地把学好专业课作为终极目标,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就业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特色型高校职业目标的特殊性,部分毕业生择业意识不足,固执地追求专业完全对口、工作稳定和环境良好的用人单位,对其他工作单位视而不见〔3〕。

2.过度看重薪资水平,缺乏正确的择业理念

在行业特色型高校中,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缺乏全面的认识,过度关注于于薪资水平,未将企业的发展前景、职位潜力和职业规划等诸多因素考虑在内,导致自我发展受限。很多毕业生对行业规模大、有前景的大型国企和央企趋之若鹜,对有较多锻炼机会和提升空间的民营企业关注度较低。

3.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性客观的地域就业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却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建设,高校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降低,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偏于功利化。对于理工特色类高校的毕业生,国家社会更多地需要毕业生们前往艰苦行业一线工作。艰苦行业一线工作地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这与很多毕业生首选东部沿海城市的地域就业观念相矛盾。

(二)成因分析

1.缺乏课程教学与职业规划的引导融合教育

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进而导致学生自我定位缺失,出现在选择用人单位时“眼高手低”和自身能力不能被用人单位认可的情况。

2.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连贯培养

在行业特色型高校中,部分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只是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的意识和热情,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政策进行针对性引导,宣传影响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对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国际视野是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视角上思考问题和进行生涯规划、价值观探索。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行业特色型高校中,部分学生缺乏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考虑问题简单片面,目光短浅,以自我为中心,畏难畏苦,不愿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发光发热。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

面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这个课题,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解放思想,不断寻求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路。我们将从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管理、出国留学、考研升学、就业指导、质量调研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日常管理,融入创新精神,贯彻“全程育人”理念。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应自上而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应以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科研平台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全国性竞赛,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在教学方式上,要坚持“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对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革创新尝试,对于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分类分科”指导,打破目前的整体培养壁垒,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宽口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错综复杂的就业环境。学生在完成大一、大二学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培养之后,可根据未来发展意愿,自主选择兴趣班级,分班进行培训指导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在大学生四年的大学培养中,学校不断将创新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4〕。

(二)出国留学,拓宽国际视野,贯彻“因势而新”理念。

在出国留学培养中,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新”起来、“活”起来。学校可邀请优秀出国毕业生代表开展出国经验交流座谈会,并通过校自媒体宣传平台对优秀出国学生典型事迹进行宣传,不断拓宽低年级学生眼界,从低年级起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出国意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了解、学习和融入国际化教育。为鼓励更多学生“走出去”,将制度规范落实到位,学校可设立鼓励学生参加外语水平考试奖学金的相关文件,根据学生在外语考试中的成绩,发放相应等级的奖学金。因此,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尽快促进大学生出国留学或到国际组织任职,是势在必行的。这样既能实现多元化就业,也能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

(三)考研升学,落实精准帮扶,贯彻“因事而化”理念。

在考研升学中,学校应对考研学生进行精准帮扶,一方面,可组建考研辅导班进行针对性指导,邀请考研名师为学生们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增强学生们的临场应试能力;另一方面,在当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组织有经验的老师为学生们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为同学们详细讲解各种就业政策,鼓励其找个相对满意的工作“保底”。在学生备战考研的关键时期,学校应更加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学会释放考研压力的方法,做到劳逸结合。

(四)就业指导,加强因材施教,贯彻“因时而进”理念。

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学校可通过走访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加强校企对接合作,逐步在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域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对于那些招聘我校学生较多的高质量企业,加强与其的交流沟通,并利用假期进行用人单位调研走访活动,进一步听取和了解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电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学院“因材施教”,促进不同需求层次的同学实现全方位就业。针对理工类院校特色专业,加大与企业的交流,实现定向招聘;积极邀请专业对口的单位领导或优秀校友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受众不仅是毕业班学生,可广泛动员低年级学生参与;在班级中,针对积极就业的同学,在各班设置一名就业委员,组建年级就业管理委员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学生自媒体平台(QQ群、微信群等途径)为班级同学提供实时就业信息,促进学生自治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针对就业困难的同学,学院采取集体动员会、座谈会与一对一约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和帮扶,并根据学生在谈话、座谈过程中提出来的理想和诉求,结合实际情况邀请相关企业来学院做专场招聘会,进一步落实精准帮扶、精准就业政策;为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中来,可设立“就业指导先进教师”奖,鼓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主动联系企业,以联系企业的质量、数量与推荐成功的学生数量为评价标准,鼓励并引导教职工充分利用手头资源,积极联系优质企业尤其是吸引500强企业进入校开展校园招聘工作。

(五)质量调研,促进校企合作,贯彻“协同合作”理念。

在畢业生离校后的跟踪调研中,学校应立足学生专业基础,建立完备的就业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不应只是在固定时间段的招聘季才让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让企业“走进来”,也应在暑假或寒假期间让教师和学生对企业进行调研、参观走访,让教师或学生“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和协同合作,发挥出远远大于“1+1”的叠加效应。在不断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学校可与优质企业(500强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或在学校建立企业实验室,或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做实验和实习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企业,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为大四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提供很有必要的参考。此外,根据假期毕业生质量调研结果,分析学生信息和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分专业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库,完善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向反馈机制,为以后加强校友联系和拓宽就业渠道奠定基础。

四、总结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众多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抓住机遇,润物无声,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紧跟国家大势和市场需求,切实为祖国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5〕。

〔参 考 文 献〕

〔1〕张新民.加快“双一流”建设 走好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J〕.北京教育:高教,2019,(04).

〔2〕周衍彤,谢敏.基于“四个全面”探究理工类特色院校开展就业工作新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04).

〔3〕上官万成,贾斌,王抢,et al.“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8,(12):40+61.

〔4〕于专宗,王盛.“一带一路”视域下辅导员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149-150.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双一流就业人才培养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