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字盘活整篇文

2020-05-13 01:16张喆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趣味

张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追求一课一得,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呼声在教学界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从而使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创设情境的,有设置悬念的,有抓住关键词语的,等等,但抓住重点字来展开教学的却很少。其实,抓住重点字,点燃课堂,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要以《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抓住“陶”与“罐”两个字展开教学的。

一、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国王御橱里的铁罐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陶罐,不料多年以后,陶罐成为出土文物,而铁罐却不知所踪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彼此之间要能够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中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采取的方法无非有以下几种:创设媒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陶罐与铁罐的图片;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想想陶罐和铁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有的就是直接导入。如此种种,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远,不利于学生对童话教学价值的真正把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呢?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就是一个好方法。

二、抓住“陶、罐”二字切入教学的方法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中,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可以特意把“陶”“罐”两个字圈出来,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观察以后就会发现这两个生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缶”。这个字是什么读音呢?新鲜的知识点很容易激发学的探究热情,趁着这种学习契机,教师顺势告诉学生:“‘缶读fǒu,它是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子的盛酒容器。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他让我们一看到这个‘缶字,就可以立马猜到‘陶‘罐两个字会跟什么有关系,汉字可真是有趣啊!”

由于“陶”字是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在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以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把字写端正。这就需要教师在细微之处或者学生容易出错、忽略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提醒。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其次,就“陶”字的难点部分对学生进行指导:“你们瞧,这个‘缶字长得胖胖的,真像有个肚子。在书写的时候,大家要凸出它的‘小肚子,把第二横写的稍微长一些。接着,再把‘缶字送回‘陶字里边去,因为它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写得要紧凑一些,可不敢把外边的衣服给撑破了。”这样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化地认识了汉字,学生的学习趣味更浓厚了。

“陶”字写好了,怎样将充满趣味的汉字学习转入到课外的学习中呢?教师可以结合这个字的字理把学生引入到趣味的学习中去:“陶”字的篆文写法是         (阜,山地)+    (人)+    (缶),它的意思是指工人在山中泥池中踩拌黏土,以便制作缶等瓷器,因此,陶罐是土做的,跟鐵罐比起来,它比较容易碎,但是不容易生锈。在学生明白这点以后,教师再让学生来猜想一下陶罐和铁罐之间会发生哪些事情。这样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了“陶”“罐”二字,学会了规范书写,还增长了知识,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导入有法,却无定法。在课堂导入的时候,由课题中的重点字切入,抓住汉字构字特点规律导入新课,不仅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还能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与观察比较相结合,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自然地与课文阅读相结合,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岔北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趣味
陶罐(外一首)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值钱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自制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