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在儿童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

2020-05-14 07:33倪连芳赵晓静
中国临床护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舒适度心率注意力

高 宁 倪连芳 赵晓静 童 蕾 赵 征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精神体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其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已经成为继脉搏、血压、呼吸、心率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静脉采血是常用的医学检验手段,大部分身体疾病检查都需要进行静脉穿刺取血。如果穿刺过程中护理不佳或反复穿刺取血,极易引发各种护患纠纷,不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和实施[2]。此外,强烈的疼痛刺激很可能引起患儿精神创伤,同时害怕哭闹等不良心理体验会给患儿留下阴影[3]。没有足够清晰的表达能力描述其所经历的治疗性操作的痛苦,因此在接受侵入性操作时格外敏感和反应强烈[4],加之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对儿童内分泌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5]。因此如何降低患儿疼痛感知程度,取得其最大程度的配合,提升穿刺成功率已经成为门诊疼痛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6]。本研究通过对我院特诊科静脉采血室患儿进行疼痛管理,探讨分析其应用效果,以期为儿童疼痛管理和防治提供参考和建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11月于我院特诊科进行静脉采血的患儿共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4周岁;②肢体功能及感觉正常者;③均为本次治疗第1次静脉采血,穿刺部位为手臂或手,无原发性疼痛者;④患儿意识清楚,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智力障碍、面部表情障碍或无法表述感受者;②急危重症患儿,24 h内使用镇静或镇痛药物,不能参与评价感受者。对照组男58例,女52例,平均年龄(7.22±2.07)岁;干预组男62例,女48例,平均年龄(6.84±2.14)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由特诊室1名固定的儿科护士(主管护师)进行静脉采血,2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进行协助,主要职责包括固定患儿肢体,评价患儿疼痛感知。穿刺前采血护士跟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取得家属配合。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患儿由家属陪同,采血护士执行静脉采血流程进行静脉采血。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疼痛管理模式。组建疼痛管理小组,小组由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儿童专科护士和研究者本人6名成员组成。小组成员前期查阅文献,结合头脑风暴及专家咨询制定疼痛管理措施。①心理干预:穿刺前采血护士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儿信任,告知患儿穿刺时间很短,引导患儿表现自我勇敢的一面。②音乐干预:选择愉悦、欢快的儿童歌曲,如《两只老虎》《拔萝卜》《数鸭子》《爱我你就抱抱我》《我的好妈妈》等,在患儿待诊区循环播放,调节音量维持在55~60dB。③分散注意力:患儿进行入特诊室静脉采血时循环播放热门动画片,并由协助护士与患儿进行沟通聊天,使患儿注意力集中于动画剧情中;此外,特诊室放有各种类型儿童玩具、连环画册和各种颜色造型的气球等,根据儿童喜好转移其注意力远离静脉采血操作。根据患儿年龄采用不同侧重的干预方法。5岁以下患儿正处于对外界敏感时期,以音乐干预为主,心理干预和分散注意力为辅;5~10岁患儿理解力较强且处于好动好玩阶段,以转移注意力为主,心理干预和音乐干预为辅;10岁以上儿童具有一定自我辩解意识,以心理干预为主,音乐干预和分散注意力为辅[7]。

1.3 评价指标

①疼痛程度:采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the 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 behavioral tool, FLACC)[8]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0~1分表示不疼痛,2~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②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患儿主动配合穿刺,身体基本放松,体位符合取血体位操作要求;依从,能伸出手臂,体位基本符合,无哭闹及反抗;不依从,拒绝穿刺,肢体扭动,哭闹甚至反抗,不能正常进行穿刺取血者。③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直接进针或调整进针成功取血为一次性穿刺成功。④患儿舒适度:采用儿童疼痛和不适量表[9]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舒适度越差。⑤心率、呼吸:采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记录患儿穿刺前后心率、呼吸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儿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干预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儿依从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n=110,例(%)]

2.2 2组患儿干预前后呼吸、心率变化

干预前,2组患儿呼吸、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儿心率、呼吸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儿呼吸、心率比较次/min)

2.3 2组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组患儿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 [n=110,例(%)]

注:2组比较,Z=-2.936,P=0.003

2.4 2组患儿舒适度比较

干预组患儿舒适度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患儿舒适度比较分)

3 讨论

儿童疼痛的表达方式与其年龄、认知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10],低龄儿童疼痛感觉更加敏感,耐受性也较差,因此对于不可避免的致痛性医疗操作[11],应选择性给予儿童适宜的护理措施,建立多模式的疼痛管理方案,提升患儿的舒适度,进而促进患儿配合治疗。本研究中疼痛管理模式经过前期查阅文献、循证制定而成,该模式通过对儿童进行心理护理,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儿信任,调整患儿情绪使其保持愉悦和兴奋状态,取得患儿的配合,降低其全身肌肉紧张感,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在待诊区播放音乐,音乐具有明显的缓解情绪和镇痛作用[12]。此外,进行穿刺取血时,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的方式,将患儿注意力从穿刺取血这一医疗操作转移到其他能够给患儿带来愉悦的事情上,可有效降低患儿穿刺取血过程中的疼痛感,能够提升患儿的配合度,降低或转移其哭闹时间,减少不舒适度[13]。并根据患儿年龄侧重于等同的护理措施。此结果与胡珊珊等[14]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特诊室实施疼痛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降低患儿疼痛程度,提升其舒适度。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可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及个人喜好,选择合理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患儿对医疗技术操作的恐惧感,提升儿童疼痛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舒适度心率注意力
心率多少才健康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让注意力“飞”回来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农村公共厕所如厕舒适度调查分析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离心率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