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国教育的一座“富矿”

2020-05-14 15:17郑永平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班级

郑永平

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宝库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其中关于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方面的至理箴言,历经千年却愈见其光彩夺目,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理论方面贡献突出,堪称中国教育的一座“富矿”。

班级管理之宝:举直错诸枉

在班级管理方面,可用“举直错诸枉”来解决培养班级管理团队的问题。《论语》中记载:哀公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会得到老百姓拥护?孔子告诉他:“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我们常说人心是一杆称,其实这杆秤就是人的道德观念。邪枉的人也许会一时将人迷惑,然而路遥知马力,当长久地接触和交往之后,人们就会发现邪枉的人其实不被社会道德所认可和接受的,如果让这样的人来做管理者,必然会使正直之人收到压制,使邪气上升,影响团体的发展。相反,正直的人也许性格比较耿直,做事嚴谨认真,有时甚至是铁面无私,不给人留面子,但是这样的人心永远是正直、善良、公正、无私的,特别在关键时候是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团体的利益,所以用这样的人当管理者,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也是会被大众所接受的。不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班级,皆是同理。有的老师为了约束那些班级里最不遵守纪律、最调皮、最不爱学习的孩子,就给他委以重任,让他做班干部去管理班级,这样的措施可能一时会稍有起色,因为当这些孩子刚从不被认可的地位提升到可以管理别人的地位,一开始总是会诚惶诚恐,认真负责。但是时间长了,因为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自己都一直违反纪律,然后再去管理别的同学,那些被管理的同学就会产生攀比、不服气的心理,甚至有人会跟风模仿。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班风愈渐糟糕,很难达到老师预期的期望。“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只有建立良好的班风、班纪,任用那些品德优秀、正直无私的学生做班干部,然后以他们优良的行事作风去管理和引领班级中的其他同学,才会产生良好的班级风气,这种良好的风气可以让处在其中的优生越来越优秀,也会使处在其中的后进生也慢慢发生改变。

启发教育之宝:不愤与不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教学的真谛。他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有强烈求知欲的时候,不到他想说而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向,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便停下不再教他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并没有专门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但他却善于从自己的学习和实际教育中总结学习的方法和教育的经验,知道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内驱力充分发挥的时候,学习才有效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指人求知而未得的状态。就像人们平时听评书、看电视剧,正到关键的时候戛然而止,内心的那份期待会让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猜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而且这种猜测会有多种可能,真正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为老师要充分掌握教育的“火候”,学会“留白”和“留悬念”。圣人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必须要让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欲望,然后再去启发教导他。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要多把功夫用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而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满堂灌”的辛苦中。若是老师稍微用点心思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升起来,只需略略点拨,学生就会融会贯通,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若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能投入其中,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声嘶力竭也是毫无效果的。作为教师,只有用心了解学生,用心研究教学,才会让自己的教育更智慧,更有效。

修身立德之宝:当为君子儒

为人之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以自身优秀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行去影响、引领学生。如孔子所说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和“小人儒”都是有学问的人,他们的区别不在才艺高下,而在道德品性的有无。君子儒不仅有知识,更有道德,有修养,有品行,有品味。君子者,清品犹兰虚怀若竹,澄襟似水朗抱凝冰,坦坦荡荡,清清朗朗。做事光明磊落,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无怨无悔地付出,希望别人比自己好。而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有“君子儒”的胸怀和气度,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人才,而不是为分数而争名夺利;作为教师应该有“君子儒”的胸襟和品格,要有自己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告诉学生,生活不是只有汽车洋房,未来更有诗和远方;作为教师应该有“君子儒”的修养和智慧,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让学生得到浸润和熏陶。老师为人正直、坦诚、无私,给予学生的也是光明磊落的影响;老师为人真诚、仁爱、善良,给予学生的也是温暖和善的浸润;老师为人认真、刻苦、坚韧,给予学生的也是积极向上的引领。所以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根本不需要去多费什么力气,只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就会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树人成长之宝:安贫而乐道

身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懂得安贫乐道。孔子对于好学的君子定下了如此标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面不仅有对于做事态度和学习态度的要求,更有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要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几个字阐释了君子安于清贫的读书态度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追求。也就是说君子的精神需要已经高于物质的需要,在高尚的精神境界中安然自得。这种境界也正是当下我们需要拥有的,一个人的精神空间对自身的影响远远大于生活环境及生存条件的影响。一个精神世界充实丰满的人即使生活是简朴、简单的,他所拥有的幸福感也远远大于那些腰缠万贯,整日沉醉于纸醉金迷世界里的大富翁。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坚守住自己执着的内心,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都要学会在平淡与清贫的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的理想、信念支持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以金钱与利益来衡量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从充实的工作中体会工作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教师要有静气,唯宁静方能致远。静下心来的时候,更能让自己跳出局限的圈子,将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去审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静下心来的时候,更能让自己进行角色换位,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从而获得内心的宽容。静下心来的时候,更能让自己潜心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而减少盲目形式的失误。匠气使人毫无生气,俗气使人狭隘自私,躁气使人浮于名利,唯有静气可以陶冶身心,滋润自我。做学问要经得住艰苦的考验,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有仰望星空的执着和坚定,心中也要有充满希望的诗和远方。

静读《论语》,与两千年前的圣人对话是一种清彻心肺的精神洗礼,也是对自己文化底蕴的一种沉淀,更是一种陶冶性情的心灵享受。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活学活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将会丰富思想,澄净心灵,积累经验,收获颇丰。

(山东莱州平里店镇中心小学托幼办)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班级
班级“无课日”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