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2020-05-14 02:42贺心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摘要:文章以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进行新闻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与方向,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经验,反思我院传播学专业新闻史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出优化方案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与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053-04

自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推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成了开设此类专业高校,尤其是新闻传播院系主要管理者们关注与热议的话题。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4月19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5月17日的哲學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分别围绕新闻舆论、网络传播、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重要讲话。上述讲话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下简称“马新观”)、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马新观”的统领将对我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6年5月29日和6月3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校共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学研究基地举办启动仪式和研讨会。研讨会形成共识,包括以树立正确的“马新观”的研究取向为起点,务实合作,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教学体系、教育体系和教材体系为落脚点,占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基地的制高点,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基地。

在2013年教育部、中宣部的联合推动下,“部校共建”构筑出地方党委宣传部门、新闻院校和主流媒体联动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近年,“部校共建”已成为当下中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界一股持续升温的热潮。2016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部校共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8年11月初人大新闻学院主办了第一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骨干师资高级研修班”。

近十余年来,《马克思新闻观思想体系》(200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2007)、《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基础》(201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2011,2015)、《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201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修订版)(2018)、《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2019)等一大批教材,系统阐释了当今时代继承与发扬、学习与践行“马新观”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由此可见,近十年来,“马新观”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新闻传播史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始终以“马新观”为指导,也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上述精神指导下,我院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教学中坚持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课融合,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及话语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书育人、占领思想阵地。

二、国内高校经验借鉴

2014年,张昆教授强调,在媒介化社会,新闻传播系统对社会的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传媒从业者在社会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职业传媒人的养成场所,以制造优秀新闻传播工作者为目的的人才工厂,其设计与整个生产过程,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统领之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应贯穿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016年,童兵教授试图运用范畴认知的方法,从习近平的三次重要讲话中提炼出同新闻学相关的十对范畴,通过对它们的分析阐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与研究。这十对范畴是:新闻舆论的功能与危害、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信息公开与网络安全、引导人民与学习草野、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学习借鉴与生搬硬套、学科构建与话语创新、真懂真信与不懂假信。

同年,史安斌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体系构建也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本学科应比照近年来国际传播的变局和我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对相关案例的分析,阐明在以“全球、全民、全媒”为特征的新型传播生态下,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改善和创新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践行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要求。

2017年,蔡雯教授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新闻人才培养中的落实问题撰文指出,人民大学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说明将“马新观”教育与社会调研、新闻实践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够取得比单纯学习理论更好的效果,老师和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更高。2018年,童兵教授在谈到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不能关起门来教,一定要联系国内外最近发生的人和事,不能完全用教条套学生的思想。“要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温度,把学生的热情和思想调动起来,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从教师的结论和学生的结论引导到主流价值观”。

三、我院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改革实例

200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设了传播学本科专业。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本专业开设了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核心课程,致力于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在史论和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创新和调整。在教学中,本专业逐步确定了培养大众传播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在“部校共建”的框架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经济日报社于2015年4月10日签约共建文化与传播学院(经济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双方围绕培养经济新闻人才的目标与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高校与新闻媒体合作,适应全媒体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

然而,在与国内开设传播学专业的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在校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了如史安斌教授所言的问题:以西方为中心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与中国本土实践之间出现了不少“盲点”“断点”,甚至是“裂缝”“断层”。另外,相较于人文素质教育和史论素养的陶铸,学生更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对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对知识的应用不够灵活;与经济日报社实习基地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等。

对于传播学专业而言,20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全体教师从学校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规律和国家需要出发,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对新闻传播学史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2017年文化与传播学院完成了新一轮《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学科基础课中增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式将“马新观”写入了传播学和广告学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讲授贯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馬新观”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教师及时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传媒领域的新发展、新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情景模拟、工作坊、研讨、实地调研等教学法,将基本原理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其次,我院与经济日报社合作制定和落实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校部共建”平台为依托完成“马新观”教学工作。在以“马新观”为指导的新闻传播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外新闻传播史两门课程的教学表现尤为突出。

在吸收借鉴国内学者建议和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文化与传播学院凭借与经济日报社的“部校共建”关系,于2019年2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联合课题组。由院长牵头,教学团队由部校共建单位经济日报社资深编辑、记者和传播学系、广告学系骨干教师共同组成。教师们精心设计课程、组织课堂教学,将思想建设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倡导将党性理论贯穿于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可谓一举两得。鉴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门理论性和现实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第二部分是实践教学。

在课程讲授环节,教师们以翔实的史料、准确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明确了为什么要学习“马新观”“马新观”的理论溯源以及中国化发展、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等问题。首先在导论部分追溯了“马新观”的概念由来,梳理了“马新观”的形成过程与核心内容,阐明了学习的意义。随后的理论溯源部分涉及“马新观”的社会前提、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和理论要点,特别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此后,教学内容聚焦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课题,以“党性”“人民性”的含义为切入点,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以及如何做到将二者相统一。

在课堂讲授之外,“马新观”课题组还精心设计了实践环节,利用“部校共建”平台,邀请一线的资深编辑为学生讲述如何成为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媒体人。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曙红做了题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讲座。在讲到“马新观”的现实课题时,张曙红指出要搞好五对关系,即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导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旗帜鲜明和润物无声的关系;对内宣传和对外传播的关系。针对“马新观”的实践路径,他提出媒体从业者要有梦想、有大局、有担当、说人话、笔下有温情,脚下有底线。《经济日报》评论理论部常务副主任齐东向用经济学思维观察和理解世界,指出注重专业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并提出看待当下中国的问题要有历史观、大局观。另外,该报综合采访部高级编辑魏永刚分享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人民情怀、实践观念。他提出要做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真诚地读书;真诚地向人民学习;真诚地向实践学习。新华社刘国铮在谈到新时代媒体人的职责与使命时指出,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矛盾,但是有先后次序。媒体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她重点介绍了在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下,新华社是如何进行媒体融合实践的。

为了使“马新观”真正入脑入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到媒体一线了解新闻生产流程、参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地,撰写论文、采访札记或调研报告。

例如,以“‘互联网+时代,‘马新观过时了吗?”为题,组织小组学习讨论;又如,组织同学们完成小组参观、研习。通过参观北京李大钊故居、北大红楼,以及阅读相关论著,了解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并总结李大钊的新闻思想;再如,围绕不同的新闻史论课题,展开小组调研。具体题目如下:调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华新闻活动研究;对某一媒体在不同时期的新闻宣传侧重点进行调研;就新闻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谈谈它对当前新闻管理的启示;查阅国内外媒体对某一事件的相关报道,分析西方媒体新闻自由的实质;选出近年被停播禁播的广告,分析其是如何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以小组为单位采访2—3位一线记者,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具体新闻工作中的践行;采访主流媒体,考察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进行舆论监督;到经济日报社调研,现场了解新闻生产流程;调研一位模范人物,写一篇典型人物报道;跟踪调研一家主流媒体,了解它是如何进行国庆70周年的主题报道宣传的,并对其传播效果进行评价;针对同一社会事件,调查对比某些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在素材搜集、内容生产、筛选和传播等环节中的把关标准和价值导向;调研媒介融合时代下记者的职业操守情况;调研在北京的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写一篇有一定深度的我国对外宣传的成绩与不足的调研报告;调研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本科生是如何践行“马新观”的。

作为另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中外新闻传播史自开设以来就旨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本课程关注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辨别不同阶级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特别关注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的文化殖民活动;回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取新闻自由的历史,指出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与无产阶级新闻实践的历史意义。课程较为系统地回顾了近代无产阶级报业发展的轨迹,总结其特点,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人民报刊思想以及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并请学生思考和讨论马恩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8年,適逢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100周年。11月,任课教师组织传播学系本科生参观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红楼。这里也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前沿阵地,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诞生地。本次活动旨在将“马新观”贯穿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推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培养。活动的目标是,结合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关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并感受他们曾经工作的环境氛围;形成对这一时期的文献档案、报刊原件等资料的感性认识;全面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情况。

同学们参观了常设展览“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展”。该展览以照片、报刊等形式展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探索科学真理的发展道路。参观过程中,教师就展览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报刊与主要人物为同学们答疑释惑。教师指出,“新闻史人物研究必须在掌握充分的史料的基础上,将人物置于历史语境中,综合考虑个人、社会和世界格局等诸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运用唯物史观对研究对象的言论和行为进行分析与评价”。

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这一为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以及《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170周年而推出的特展,呈现了中国人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从初步接触到广泛接受并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记录从20世纪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历史。

除以上两门课程外,本专业注重打造课程群,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以“马新观”为指导的新闻传播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在学科基础课中,新闻学概论遵循“马新观”的理论框架,将国内新闻学研究主流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重点讲授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职业道德等内容,培养具有“马新观”的传媒人才。传播学概论在探究传播学理论渊源时,重点讲授欧洲渊源中的三大思想家,马克思就是第一位。在分析传播学基本问题时,涉及马克思精神交往论。在讲授传播学两大学派时,批判学派涉及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内容。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两门业务类课程也以“马新观”为指导,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优秀报道作为案例,着重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在专业必修课中,媒介经营与管理涉及当代媒介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问题,教师把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有关文化建设的最新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讲解给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张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20.

[2]童兵.从范畴认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对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网络传播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讲话提出的十对范畴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6,(5),17-24.

[3]史安斌.推动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青年记者,2016,(16):70.

[4]蔡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落实到新闻人才培养中[J].新闻战线,2017,(15):40.

[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能关起门来教[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248352389314876&wfr=spider&for=pc,18-11-05/2019-06-21.

[6]史安斌.推动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青年记者,2016,(16):69.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urses of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Journalism View

HE Xin-y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training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s in our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otive force and direc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journalism view,draws lessons from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Marxist journalism view in some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and reflects on the course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 in our college's mass communication major,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rogram thereof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Marxist Journalism View;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收稿日期:2019-07-08

基金项目:201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新闻传播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贺心颖(1978-),女(汉族),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闻史论与国际传播、新媒体。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践行
财经新闻中的“数据陷阱”表现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特色的新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