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5-14 02:42顾慧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

摘要: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促进者作用,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本主义;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258-03

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我国社会对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更为迫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促进者作用,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和阐释,促进英语教育工作者和英语教师对这一理论的深入学习;揭示当前我国英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人本主义理论内涵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人本主义(Humanism)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当时西方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公元前481—公元前411)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自由和理性精神是古希腊、古罗马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标。”[1]

在中世纪(公元5—15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的教育观成为主宰,取代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自由和理性精神才得以复兴,“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逐步形成。人文教育注重个性发展,肯定人的力量和价值,坚信教育可以塑造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人本主义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17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到19世纪后半叶,科学主义已成为西方主导地位的思潮。”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科学是人类通向幸福生活之路,主张科技万能的科学主义思想成了这一时期教育思想的主流。但是20世纪上半叶50年内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出现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使人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科学发展具有两重性,人类正在成为自己创造的科技、机器和货币的奴隶,人的精神遭受無情践踏。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又受到人类的青睐。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教育运动。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观”,也即有学者所称的“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或“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学注重学习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热衷于全人教育。

由以上所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看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产生,并且经过历史考验和证明的最适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教育理论,是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二)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及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以人为中心,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加罗吉斯、马斯洛和罗杰斯。加罗吉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发展潜力,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完成人的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教育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学习方法是从做中学,进行有意义、有经验的学习。这种学习成为一种负责任的学习,学习者真正学会对自己及自己的发展方向负责任。教育不仅要使人了解国情与现在,更要为将来做准备,教育的目标是要发展随时应变的个体。应该将全新的人际关系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校真正成为能够“发出人性的光辉的场所”。让学生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学会学习,最终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基本教育原则

1.关于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应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培养人格充分发挥的人[2]。这种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四种特点:创造性;积极向上;独立自主;有选择行为的能力和自由,并且具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感。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坚信自己的能力,进行最持久、最深入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2.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选择使用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自我教育法、自由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暗示教育法、活动教育法等。使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一直持续下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关于师生关系。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应该使用“促进者”一词来代替“教师”,因为“促进者”像朋友一样,有利于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充分发挥。

4.关于教学评价。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们自己相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有所进步。因此,提倡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这种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让学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对照,而不是同别人相比较。家长和教师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应该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知到自己的学习现状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二、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英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某些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对英语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存在忽冷忽热,过于重视读写译或者过分重视视听说等问题,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往往造成教学中顾此失彼的现象。其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存在过分的功利主义倾向,认为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各种考试中获得高分,拿到四、六级证书,达到考研过关或者实现就业英语不受限。

(二)英语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最典型、影响面最大的英语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教学体,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学生充当听众。所有的知识、信息、观点等都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讲解词汇、句型、语法、翻译课文等,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记笔记,整个课堂基本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由于师生双边互动少,教师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因此,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效果,心里没有底。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受益浅薄,因为他们几乎没有提问、讨论的机会,无法参加互动活动,无法得到真正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的体验、训练和实践。因而,这种教学属于有教无学,是一种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

(三)英语教师是教学的权威

目前,“从我国教学的现实来看,学生尚未走进教学的中心,依然处于教学的边缘”。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是设计者,首先考虑英语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力求把重点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对学生的身心状态、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等却很少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没有机会参与设计,处于英语教学“局外人”的地位。权威型师生关系在大多数学校和课堂里盛行,在这里,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科学真理的拥有者,是无可争辩的绝对权威;学生是客体,是服从者,是被动学习者。

(四)英语课外活动地位低下

我国教学对于学生课外学习的教育功能还认识不足,导致课外学习不受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更缺乏有意识地引导、规划和组织。众所周知,学生的课外学习发生于课外的阅读、观察和活动之中。然而,事实上,在我国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课外活动地位低下,其教育价值还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挖掘,因此,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不符合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学生所接受的英语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學之中,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上,无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于当前英语教学改革,对于指导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进行创新教育,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一)改进教学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具有不同需求、兴趣、态度和学习能力的个体;每个学习者学习的方式及速度都不同;每个学习者都应给予机会学会如何学习;每个学习者都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要通过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面谈(interview)、观察(observation)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1990),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时代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而不良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压力,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和不安全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重大转变,教师应该成为英语语言交际环境的设计者、营造者和调控者,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和学生英语学习潜能的发掘者。

(三)改变教学方法,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学生应该“从做中学”。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英语、用英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要适当地使用讨论式、探究式、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灵活多样,比如:①在某些课题中,让学生提问,据此编制试卷,并让学生参与评价。②在学生彼此熟悉的小班中,当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课堂公开讨论所达到的效果。③师生共同讨论,分数由大家一起确定。④课程结束时,让每个学生进行自我书面评价,包括他对自己所得分数等级的评价;而且,评价应该是动态的。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语言学习活动,可以运用课堂报告、对话、讨论、辩论、演讲、表演、采访、抢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五)发挥课外学习的独特功能

“任何完整的教育都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共同组成的,两者既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又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可以引导课外学习,而课外学习也可以支持课堂教学。”[4]课外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收获的,是在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中所无法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培养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之主流,未来教育之趋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当今世界教育思想的主流,更是适合中国教育国情的教育思想。以“人本的精神”培养人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培养的英语人才,才是具有独立人格,人性完善的人,才能够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广兴.我国当代教育的人本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34-137.

[2]詹秀珍.人本主義视角下的我国成人教育:问题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22-24.

[3]周晓玲.模块化、个性化、动态化和协作化: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51-54.

[4]叶信治.从美国大学教学特点看我国大学教学盲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8-75.

On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Teaching Theory in English Teaching

GU Hui-ping

(Linyi University,Linyi,Shandong 276000,China)

Abstract:Humanistic teaching theory advocates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and accordingly,all the 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s,and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determined.It highl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emphasiz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in teaching,and gives full play to teachers as promoters of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by which our country's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can be enlightened.

Key words:humanism;English teaching;student-centered

收稿日期:2019-05-22

作者简介:顾慧萍(196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