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犊牦牛疑似副伤寒诊断与防控

2020-05-15 07:01汪昌燕韩青忠丁福英赵元胜黄全云王谢忠
山东畜牧兽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牧户副伤寒抵抗力

汪昌燕 韩青忠 丁福英 赵元胜 黄全云 王谢忠 阚 威* 李 剑*

(①青海省祁连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810499 ②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青海 西宁)

犊牛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又称犊牛副伤寒。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胃肠炎以下痢为临床典型症状,故又称为犊牛拉稀病[1]。自2019年6月份以来在祁连县的央隆乡、野牛沟乡、默勒镇、峨堡镇、八宝镇等5个乡镇放牧牦牛群陆续出现犊牦牛顽固下痢、体温升高、腹式呼吸、迅速衰竭为主要症状,期内死亡57头,占犊牦牛总数的22.27%,经临床诊治、病料检验等方法,综合诊断为犊牛副伤寒。

1 基本情况

(1)犊牦牛来源:主要在本县央隆乡、野牛沟乡、默勒镇、峨堡镇、阿柔乡境内。(2)饲养条件:发病犊牦牛群均为夏季牧场放牧牦牛。

2 流行情况

自2019年6月以来在本县境内发病犊牛腹泻结节病经乡镇站专业技术人员调查:央隆乡12户牧户发病,犊牛存栏数为607头,发病数为120头,死亡数为17头,发病率为19.77%,死亡率为14.17%;野牛沟乡5户牧户发病,犊牛存栏数为448头,发病数为55头,死亡数14头,发病率12.27%,死亡数25.45%,峨堡镇景枫公司犊牛存栏270头,发病数为8头,死亡数2头,发病率2.96%,死亡率25.00%;阿柔乡6户发病,犊牛存栏数162头,发病数为8头,死亡数为1头,发病率4.94%,死亡率12.50%;默勒镇8户发病,病畜主要症状是泻,犊牛存栏数403头,发病数65头,死亡23头,发病率16.13%,死亡率35.39%。由此可鉴,该病以散发流行。

表1 祁连县疑似犊牦牛沙门氏菌病流行情况 (%)

3 临床症状

临床发病主要以3月龄犊牛为主,呈无规律散发状态,部分患畜有稀泻现象,排黑色稀粪、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呈粘液状,并呈腹式呼吸,而部分无稀泻症状,部分场户犊牛在后颈、背、臀等处皮肤表面出现结节,豌豆大小,多呈连片状,触摸皮肤僵硬,无弹性,似甲板样,严重者结节脱落并脱毛出血,体温多在40~41℃,呼吸50~60次/min,心跳稍快。

4 病理变化

对峨堡镇景枫公司和野牛沟一牧户死亡的2头犊母牛(2头均为2~3月龄左右)进行了剖检,2头均为败血症表现。全身黏膜、浆膜出血;脾脏肿大,充血;肺瘀血、水肿,有局部坏死灶。肝脏肿大且脂肪变性或有灶性坏死,肝色泽变淡;胆汁浓稠而混浊,胆囊充盈;瘤胃内有未消化的乳糜块;真胃、小肠黏膜、心内外膜及膀胱黏膜均有小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大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症,直肠内有胶冻样粪便。

5 实验室检查

取剖检犊牛的肝、肺脏器进行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从肺脏分离株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菌落呈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光泽的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无色菌落;HE琼脂平板上呈琥铂色菌落;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生化试验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山梨醇、木糖,葡萄糖发酵产酸产气,不分解棉子糖、侧金盏花醇,符合沙门氏菌的特性。

6 诊断结果

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犊牛副伤寒。

7 防治措施

7.1 预防 犊牦牛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必须因地制宜,实施综合措施,主要为加强牧场饲养管理以增强幼畜抵抗力,以及对常发该病的牦牛群的进行全面免疫预防。防控要点:(1)强化饲养管理,增强牛群免疫抵抗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有既往史的牛群进行免疫接种,肌肉注射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1岁以下1~2ml/次,2岁以上2~5ml/次;(2)犊牛副伤主要以消化道传播为主,因此防治该病时应注意其传播途径,及时有效隔离患病牛和带菌牛,并及时清除圈地粪便和加强对犊牛圈养场地和饲养用具的消毒工作;(3)犊牛出生后,必须给以充足的初乳,要防寒保暖,发现病牛及时隔离,做出确诊和相应治疗,对健康牛群紧急免疫接种,避免疫情蔓延传播;(4)做好应急反应的发生。对于转场、天气骤变,都应考虑在内,及时做好犊牛的应急管理工作。

7.2 治疗 首先应及时隔离患病犊牛和可疑带菌牛,治疗原则主要以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强心补液为治疗原则。抗菌消炎可使用广谱抗生素,结合对症治疗为治疗原则。治疗时要根据药酶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土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唑酮、磺胺嘧啶等,并配合采取对症治疗,如强心、补液、纠酸等[2]。长效土霉素注射液1万ⅠU/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5~7次。能量合剂、VC、葡萄糖酸钙同步滴注或氯化钾注射液与葡萄糖静脉注射。腹泻严重,粪便中出现血液的犊牛用止血敏与生理盐水同瓶滴注。出现呼吸困难的病畜静脉注射20%安钠咖注射液10ml与生理盐水,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痢特灵10mg/kg体重或痢菌净(0.2%乙酰甲喹粉)5mg/kg体重,5d为1个疗程。另外,由于沙门氏菌容易形成耐药菌株,因此治疗时如果使用一种药物没有效果时,要及时更换另一种抗生素[3]。

8 讨论

(1)犊牦牛副伤寒为祁连县境内的近几年常见传染病,经过调查发现:本病主要危害2~3月龄以内的犊牛,成年牛很少发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牦牛副伤寒,主要发病原因怀疑是由于应急转场,潮湿环境及突变的气候,患畜本身体弱,营养不良,犊牛抵抗力弱,很容易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本病的发生。(2)据调查发现当地牧户,针对腹泻各乡镇曾用白头翁口服液灌服,肌肉注射黄芪多糖、庆大霉素、维生素C等,静脉注射青霉素、磺胺嘧啶钠等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明显。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当地牧户抗生素使用不当,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严重过量,有些牧户仅使用抗生素治疗,而未见补液纠酸。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和科学的预防措施,才能防止该病的发生。(3)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程较短,常来不及治疗牦牛就死亡,本次疫病的流行与当时气候骤变、阴雨、降温、草场退化和牦牛本身抵抗力差有关。预防本病必须注意其传播途径。平时加强对牦牛的饲养管理,避免牦牛受寒,消除可能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平时做好预防消毒工作,发病时及时隔离病畜,尽快确诊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健康牦牛紧急免疫接种,避免疫病的流行。由于当地牧户多年未进行疫苗免疫,在上述应激反应发生时,牦牛本身抵抗力低,导致了本次疫病的突发。建议为控制当地犊牦牛副伤寒的流行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开展牦牛群副伤寒免疫接种工作,方可预防本病的再次发生。

猜你喜欢
牧户副伤寒抵抗力
寻找生态、生产和生活统一的平衡点
——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户福利差异影响研究》
给花生找“亲戚”增强抵抗力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研究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羊副伤寒病的防治
科尔沁沙地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研究
草原牧户游升级记
当动物画上眼睛
仔猪副伤寒的中兽医治疗(防治)方法整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