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及防控建议

2020-05-15 07:01付如勇杨治聪周仁江巍阳爱国袁东波鲁志平郭万里曾子鑫
山东畜牧兽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活禽禽类致病性

付如勇 杨治聪 周仁江 郑 强 郭 莉 侯 巍阳爱国 莫 茜 尹 杰 袁东波 鲁志平 郭万里 曾子鑫

(①四川省茂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623200 ②四川青神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③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④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⑤四川省嘉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Ⅰ)是由部分H5或H7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ⅠV)引起多种禽类急性感染和死亡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ⅠE)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26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是引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常见的一类传染病。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将其列为优先防治和重点防范5种一类动物疫病之一,不仅给养禽行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控禽流感,本文对近年我国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防控建议。

1 近年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亚型流行现状

1.1 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流行现状 2018年以来,我国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趋势平稳,未出现大范围暴发的情况,但局部地区仍有散在疫情发生。截至2020年2月9日,期间我国公开报道了14 起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其中2018年8起、2019年3起、2020年3起,分别是H5N1亚型3起、H5N6亚型11起。H5N6禽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种新亚型,是禽流感病毒H5N1和H6N6重配后“生”出来的流感病毒,对家禽具有高致病性[1]。2013年前我国家禽中主要以H5N1亚型流行为主,近年H5N6亚型已成为家禽中主要的H5亚型流行株,给我国养禽业的疫病防控和健康发展带来极大挑战[2]。

表1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H5亚型禽流感疫情 (%)

1.2 高致病性禽流感H7亚型流行现状 2018年以来,全国有零星疫情发生。截至2020年2月9日,期间我国公开报道了5起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其中2018年4起、2019年1起。2017年1月,农业部门在活禽交易市场也发现了具有高致病性分子特征的H7N9亚型流感病毒,2月1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信息称从人感染病例中发现H7N9病毒变异株,这是我国官方首次公布发现高致病性H7N9亚型流感病毒[1]。农业部要求,2017年秋季统一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苗替代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二价或三价灭活苗进行家禽强制性免疫。

表2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H7亚型禽流感疫情

2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特点

2.1 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亚型趋于稳定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NA亚型发生显著变化。近年,我国H5亚型禽流感病毒以H5N6为主,H5N1为辅。2012年之前,我国流行毒株以H5N1亚型为主;2013年,我国流行毒以H5N8亚型为主;2014年以来,H5N6亚型毒株成为主流[3]。2017年秋季,按照农业部要求统一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苗替代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二价或三价灭活苗进行家禽强制性免疫,H7N9感染流行趋势放缓。

2.2 水禽的病死率增加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鹅、鸭等水禽的发病率、病死率上升。由于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水禽发病大批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候鸟与家禽的交互接触感染传播,并可以传播给人类,威胁人类健康。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鸭子以及生长环境中;H5N1亚型,存在于一些鸟类的体内。

2.3 鸡的易感性降低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强制免疫降低了鸡的易感性,禽流感病毒高频率的基因突变又使病毒适应了鸡体,因此鸡禽流感典型症状大面积暴发的情况比较少见,低死亡率点状散发现象有所增加,无抗体和低抗体甚至是高抗体水平条件下隐性带毒不可避免。

2.4 易感动物种类进一步增加 许多禽类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各种日龄均易发病死亡。已发现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猪、猫、狗、狐、虎、豹、犬、人等哺乳动物也可感染发病,以猫科的虎、豹、猫和鼬科的貂类动物最为敏感。禽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后,经过不断的适应性变异,其受体特异性可能发生改变,变成可在人间传播的毒株。其中以猪禽流感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猪被认为是人、禽流感毒株的“混合器”;鼠类未见自然感染流感病毒。

3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检测

(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症复杂,危害严重,进行诊断对防控该病的意义重大,对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能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能确诊高致病性禽流感,目前使用最多的诊断技术是RT-PCR技术、ELⅠSA、HA和HⅠ技术。(2)常用的禽流感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Ⅰ)、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Ⅰ)、病毒中和试验(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琼脂凝胶扩散试验(AGP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ⅠⅠFT)等,这些试验满足了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监测及现地诊断与防制的迫切需要。(3)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又称为核酸检测,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可在尚未检测到抗原或抗体前,先检测到病毒核酸。检测方法有RT-PCR、Real-time RT-PCR、NASBA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一步法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Chi等报道可用一步RT-PCR法同时检测人流感病毒[4];Lee等报道可用一步RT-PCR法同时检测H1、H3亚型猪流感病毒[5];包红梅等报道应用RT-PCR方法可以检测H5、H7、H9亚型流感病毒[6];张慧蓉等[7]建立H7N9亚型AⅠV荧光定量TaqMan探针RT-PCR技术,并对泰安活禽市场的空气H7N9亚型AⅠV进行为期11个月的监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国家检测标准。

4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建议

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戒状态,做好预防和应对策略[8]。针对家禽禽流感病毒的未来防控工作,应从应急管理转为常态防控,做好评估和监测工作,对防控措施和策略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严重情形。在家禽禽流感病毒防控上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共同应对挑战和风险。

4.1 政府科学指导防控 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5月印发《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优先防治的16种国内动物疫病;农业部2014年6月出台《全国家禽H7N9流感剔除计划》;农业部2016年8月制定了《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2016-2020年)》;农业部2017年7月,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秋季免疫工作的通知:2017年秋季统一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苗替代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二价或三价灭活苗,对家禽实施强制免疫,强化H5、H7亚型免疫抗体和病原学监测评估,科学指导防控;农业农村部兽医局2018年12月,农牧便函[2018]363号文件变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生产种毒,生产“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 Re -11株+Re-12株,H7N9 H7-Re2株)”等新疫苗,以满足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的急需[9]。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团队,发现阻断H7N9病毒由禽向人传播疫苗,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大进展。

4.2 市场防控与社会宣传 (1)加强落实活禽市场防控措施。各地畜牧兽医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活禽市场监管,推动建立“1110”制度,降低病毒由市场向养禽场、向人传播的风险,加快促进肉鸡行业向“规模养殖、定点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转型。农贸市场活禽销售人员、禽类加工人员加强自我防护,做到正确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经常清洁和消毒工作台,及时清洁双手。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类,购买有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做到不网传不属实的疫情。(2)有效利用媒体资源,做好禽流感舆论引导和信息发布,携手共筑健康防线。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及时发布防控信息,引导公众科学消费,理性对待禽流感病毒。

4.3 养殖生产防控 畜禽养殖过程中,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主要做好:家禽基础免疫,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发生疫情或不明原因死亡,应及时上报;日常消毒,养殖场所及养殖配套设施要严格消毒,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区域,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严禁活禽交易市场未售出禽类返场;转变养殖经营者防控意识,由以前单纯依赖疫苗转向提高生物安全防控;自身防护,在饲养禽类过程中做好自身防护措施,佩戴相应的防护设备,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出现不适或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到就诊。

猜你喜欢
活禽禽类致病性
高致病性FAdV-4分离株fiber2结构蛋白表达和细胞内定位的分析
东兴市活禽市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冬季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影响禽类养殖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我国大蒜主产区大蒜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台湾地区及多国发生禽流感,以色列发生新城疫
上海大年初一起季节性暂停活禽交易
浙江活禽市场将不卖“活禽”须宰杀后交付购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