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技能在冠心病病人家属的培训应用研究

2020-05-16 10:22郑爱强朱玉华王启平夏云兵徐建平
关键词:考核成绩知晓率操作技能

郑爱强,朱玉华,王 许,王启平,夏云兵,徐建平

(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浙江 湖州 313100)

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其中,由心脏性猝死引起的冠心病死亡率高达60%[1]本文主要探究了心肺复苏技能在冠心病病人家属的培训应用效果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家属共25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家属均长期与患者居住在一起,家属均具备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属年龄为18~60岁,(4)家属均同意参加该项研究并能接受遵守研究人员安排和实行的培训计划;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生理或(和)精神疾病者,既往接受过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或(和)有成功施救经验者。将其随机分成A、B、C、D、E五组,每组50例,五组家属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五组家属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五组家属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例数(例) 性别(男/女) 年龄(岁) 文化程度(例)小学 初中及高中 大专及以上A组 50 28/22 41.5±2.4 6 27 17 B组 50 27/23 41.7±2.2 8 25 17 C组 50 28/22 41.6±2.3 6 27 17 D组 50 29/21 41.7±2.3 7 25 18 E组 50 26/24 41.5±2.6 7 27 16

1.2 方法

由我院心内科5名专家、3名高年资护士组成培训团队,对A组不进行任何培训;对B组进行一次传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主要由培训团队成员采用ppt讲课+实地模型训练方式对家属讲解患者病情判断、胸外按压要点及步骤等;C组进行一次新兴心肺复苏技能培训,采用节段性边视频边教学+边实地模型训练等方法进行培训,具体方法为:(1)首先通过分节段视频观看,进行节段性讲解要点及进行节段性操作演示、实际演练并由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课时控制在1.5~2小时。(2)讨论提问:现场讨论,有问题可提出,课时控制在15分钟[2]。(3)知识巩固培训:再次对家属进行重要知识要点巩固(应用抢答形式,答对予小奖品奖励)及自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练习后逐一进行考核(cpr五个循环)时间控制在1小时。D组定期和反复进行传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指导家属每2月来院进行传统培训巩固。E组进行定期新兴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联合微信课堂培训,新兴培训方法同上,另外,还需与家属建立微信群,每两月在群中进行理论教学及家中自主练习(视频、进行抢答题训练、疑难点交流及解惑,进行远程实时教学),并指导家属平时可在群里咨询和讨论相关问题。培训期限为半年,培训前后还需对家属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五组家属培训前后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程度(用自制心肺复苏技能知识调查表评估,评估内容包含:患者意识判断、实施心肺复苏时人工呼吸、气道开放的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的手法、部位、频率、深度及与人工呼吸的比例等,8项内容全部答对为优、答对6项为合格,低于6项为不合格,总合格率=(优+合格)/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五组家属培训前后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对比

培训前,五组家属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E组家属知晓率>D组>C组>B组>A组,除C、D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五组家属培训前后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对比[n(%)]

2.2 五组家属培训前后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对比

培训前,五组家属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E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D组>C组>B组>A组,除C、D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五组家属培训后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对比(±s,分)

表3 五组家属培训后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对比(±s,分)

组别 例(例) 理论考核成绩 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A组 50 24.3±2.6 26.4±2.5 20.5±2.8 23.1±2.3 B组 50 25.1±2.7 58.7±3.2 20.7±2.2 57.6±3.4 C组 50 23.9±2.6 71.8±4.3 21.1±2.5 70.4±4.5 D组 50 24.2±2.5 80.3±4.1 21.0±2.6 78.5±5.1 E组 50 24.4±2.3 92.6±5.4 21.6±2.5 90.4±5.7

2.3 五组家属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程度对比

E组家属对心肺复苏技术掌握总合格率>D组>C组>B组>A组,除C、D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五组家属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程度对比[n(%)]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性猝死病,虽然,冠心病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致死率较高,但是,临床研究已证实,在突发心脏骤停的前4 min内,血液和肺中的原含氧气尚可维持供应,因此,在患者发病后4 min内对其施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即采用胸外按压为心脏骤停患者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以促进其自主搏动恢复,并采用人工呼吸替代自主呼吸,促进患者自主循环重新恢复,从而维持其脑细胞及各器官组织存活),可保证不少患者的脑细胞免受损伤和完全复原,且临床数据证实,心脏骤停患者发病后4 min内施行心肺复苏术,能救活超过50%的患者[4]。由于心脏骤停多发生在不可预期的情况下和在家庭中,此时,目击患者发病的“第一目击者”——家属便是救助患者的主要力量,因此,家属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决定了患者的抢救效果[5]。

本研究中,通过对五组冠心病家属分别不进行任何培训(A组)、进行一次传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B组)、进行一次新兴心肺复苏技能培训(C组)、定期和反复进行传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D组)以及进行定期新兴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联合微信课堂培训(E组),对比各组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培训前,五组家属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培训后,E组家属知晓率(98.0%)、理论知识成绩(92.6±5.4)分与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4±5.7)分>D组(82.0%)、(80.3±4.1)分、(78.5±5.1)分>C组(78.0%)、(71.8±4.3)分、(70.4±4.5)分>B组(46.0%)、(58.7±3.2)分、(57.6±3.4)分>A组(6.0%)、(26.4±2.5)分、(23.1±2.3)分,除C、D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E组家属对患者意识判断、实施心肺复苏时人工呼吸、气道开放的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的手法、部位、频率、深度及与人工呼吸的比例等心肺复苏技术掌握总合格率(96.0%)>D组(82.0%)>C组(80.0%)>B组(46.0%)>A组(2.0%),除C、D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冠心病病人家属进行定期新兴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联合微信课堂培训的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病人家属进行定期新兴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联合微信课堂培训,不仅能有效提高其对心肺复苏技能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还能提高其心肺复苏实践操作技能,从而能为病人提供快速的居家抢救服务。

猜你喜欢
考核成绩知晓率操作技能
精益医疗管理在提高中医乳腺科住院医师专科诊疗方案知晓率中的应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操作技能床旁教学指南(2021年版)》解读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应用于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护理中对知识知晓率的改善评价
简析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策略研究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