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结合”模块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探讨

2020-05-17 03:26安圆圆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学工作坊教学内容

安圆圆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14 年开始,国务院支持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首先搞清楚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结合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做英语专业人才。

一、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研究现状

笔者以“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现状”为主题在知网上搜索到61 篇文章,时间跨度为2004 年至2019 年,研究的范围涵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翻译课程建设及翻译能力培养等。自2013 年始,各地方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纷纷展开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018 年为该研究的高峰期,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调查显示当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两方面不足:(1)在翻译专业课中,纯理论性的知识或纯实用性的翻译技能都可能导致学生走入误区,进而不能更好地实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导致学生的翻译知识结构完善和应用能力提升的速度较慢;(2)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教学资源还需进一步规范和拓展,其中最显著的是英语翻译专业教材的创新。(陈莹,2018)此外,翻译教学的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绝大多数教师缺少翻译教学实践经验,教学只是依靠多年的经验进行理论讲授,在实践引导方面经验大大欠缺。

基于此,笔者尝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着手,将贯穿大学四年的翻译课程教学分为五个模块,即教学内容模块、教学方法和手段模块、产学结合模块、评估体系模块和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块。本文着重从“产学”结合模块入手,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设想。

二、探索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国标”,翻译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而当前英语专业传统翻译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学内容零散,缺少总体设计,最终导致学生学到的只是零散的知识堆砌,翻译能力很难得到提高。(2)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操作,学生鲜有机会参与翻译实践,即便学生参与翻译实践,教师也只是从语言对比角度参照参考译文进行对照和点评,缺少对解决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切中要害方面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教学内容侧重文学翻译而轻视实用文体翻译,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偏爱的文学文本,而对实用文体翻译却很少涉及,最终导致学生翻译技能的缺失。(4)根据Gile(2010)和鲍川运(2009)的研究,国内外翻译教师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大学全职教师,以外语教师为主;一类是兼任翻译教师的职业议员。[1]而我国国内翻译教师绝大部分是由外语教师转任的(何刚强,2007b;谢天振2011)。虽然外语教师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教学知识,但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必要的翻译职业经验,对翻译行业知识了解不够,所以在教学中提供不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指导。(5)教学手段单一,将“黑板+ppt”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手段,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此外,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对翻译任务完成的好与差没有一个奖惩标准,另一方面学生自律性较差,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

由此可见,探索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十分必要。通过创造实践机会和场所,把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优化师资队伍。同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上,能够帮助师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了解学生所需,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产学相结合的翻译教学理念能够解决教学对象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校企合作企业的个性要求、办学层次的丰富变化带来的问题,同时适应翻译市场的需求,可以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产学结合”模块教学模式设想

1、教学目标设定

应用技术型高校英语本科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体现区域特色,辐射周边发展。故“产学结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学习为指导,以翻译实践为主要活动,在输送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即教学目标培养应该兼顾“知识+技能+素养”。

2、教学模式设想

“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总体构想(见图一)为:(1)教学内容上以实用文体翻译为主,兼顾文学翻译。(2)教学方式和手段要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3)以翻译实践为主要教学实践活动,发展有资质的翻译公司为校企合作教育机构,尽量实现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4)开设仿真“工作坊”承揽一定的翻译项目。

图一“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具体内容为:

(1)教学内容分配合理

合理安排实用文体翻译和文学翻译比例,突出实用性文体文本翻译兼顾文学翻译。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发挥本校特色专业的优势,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可开设动物医学专业英语、食品科学专业英语、经贸英语、中医学英语等翻译选修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中增加合同、广告、产品说明书、企业简介等翻译内容。

(2)“线上课堂”辅助课内教学(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

各高校英语专业普遍将翻译课程设置为大三学年的两个学期,每学期32 学时。由于受到该学时数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在课上介绍所有应掌握的翻译理论或技巧,故其可以将课上没有时间讲解的理论知识利用在线课堂、私播课、微课等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方面能够弥补课内学时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任何时间自学,不仅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减少课上学生被动输入知识的尴尬,增加了动脑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而且能够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

(3)发展校企合作教育机构

根据图一所示,发展有资质的翻译公司作为合作教育机构是“产”的重要环节,因为此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平台,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产学合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和深刻地了解和体会企业运作机制,把握翻译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同时可以发挥和调动企业职业人员作为实践指导者,与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学生的作用。笔者所在高校的英语专业曾与几家翻译公司签署了实习合作协议,据实习过的学生反馈,她们在翻译公司学到的东西远远要多于学校里学的。例如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文本的格式书写问题、行文规范问题等都是在学校里没有注意或者没有学到的。此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感觉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泛,涉及到比较专业的行业背景时就会不知所措,导致译文译错。

(4)开设仿真“工作坊”

笔者通过对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电话或微信)得知当前各高校翻译教学多数仍是传统教学,要开设“翻译工作坊”并不容易。因此,教师们可考虑利用学生们的业余时间开设“仿真工作坊”。所谓的“仿真工作坊”就是模拟“翻译工作坊”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完成项目为主,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的习得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具体构成为:首先,设定实践目标,由责任教师在译前与学生充分沟通,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尽量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喜好的同时结合实用性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责任教师是该工作坊的核心,其在工作坊中主要起到组织者、推动者、监督者和指导者作用。再次,成立工作团队是整个翻译教学活动的主体,由参与翻译实践的学生组成,每个团队3-5 人,有若干个团队,他们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有讨论、有合作也有反思,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确定实践场地是工作坊的前提。“仿真工作坊”不一定是一处固定的地点,不受地点的限制,它是一个类似于可以工作的空间,只要有网络和翻译辅助软件,实际上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总之,只要实践场地能够满足小型讨论、展示报告、能够资料检索等要求即可。

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地方性院校,是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探索“产学”结合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务必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高校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加大教师能力的培养力度,更要关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因此发展口碑好、有资质的优质企业作为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产学工作坊教学内容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优点和形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民生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