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汇总分析*

2020-05-19 06:56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药味补益省份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2020年1月以来,各省落实《中医药法》,先后出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但各省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的方案各有不同。

研究目的

通过汇总分析中国各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探寻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处方的普遍性规律。

材料方法

汇总分析中国各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重点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预防方案进行比较研究。中药性味根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确定,中药归类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五版教材确定。统计软件SPSS25.0,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1.一般情况

经检索公开资料(截至2020年2月22日),共收集到北京等31个省级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未查见台湾省、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医药防治相关资料。31个省级中医药防治方案中,27个省份同时制定了中医药预防方案及治疗方案,4个省份仅有治疗方案而未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27个省级中医药预防方案中,预防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一般人群的未病先防方案,二是重点人群的欲病截断方案。有5个省份制定了一般人群的未病先防方案,4个省份制定了重点人群欲病截断方案,18个省份同时制定了上述两种中医药预防方案。

2.中医药预防方法运用情况

在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的省份中,涉及的中医药预防方法主要有代茶饮方、汤剂、成药、灸法、熏蒸、溻渍、香囊、刮痧、食疗、穴位贴敷等9种。各省使用情况不尽相同,最多的使用6种,最少的1种,平均2.5种(见表1)。最常用的方法是汤剂,有22个省份使用;其次是中成药,有16个省份使用。

表1 各省中医药预防方法使用情况

注:表中涉及的各省市均用简称,下同

3.未病先防和欲病截断饮片处方差异情况

药味数差异情况 根据各省预防处方,未病先防处方共58张,欲病截断处方共14张。对其所使用的药味数,按两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为P=0.01,提示欲病截断处方较普通预防处方药味数更多,更为复杂(见表2)。

药性差异情况 将两类预防处方按照祛湿药、清热药、散寒药、补益药和其他药分别统计药味构成,然后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两者差异(见表3)。结果显示,两类预防处方药性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

4.不同地区未病先防处方用药差异情况

将58个处方参考中国行政区划,按东西南北中五方进行划分(见表4)。

将五个区域未病先防处方按照祛湿药、清热药、散寒药、补益药和其他药分别统计药味构成,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两者差异(见表5)。结果显示,五个区域的处方按药性构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6)。

进而分别对五个区域祛湿药、清热药、散寒药和补益药的构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见表6)。结果显示,五个区域未病先防处方祛湿药、清热药和补益药构成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散寒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预防处方药味数比较

表3 未病先防与欲病截断处方药物类别比较

表4 未病先防处方按区域划分

表5 不同地域未病先防处方比较

表6 发散风寒药使用比较

5.民族医被纳入整体预防方案

藏医、蒙医、苗医、维医的防治方案被纳入到相关省份防治方案中。这些民族医处方不限于内服药,还包括具有特色的民族药物。如青海藏医方案中有“防瘟九黑散(药囊)”[1],是一种佩戴药性质的防疫方法。

结 论

1.中医治未病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被省级政府广泛认可

各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的比例达到87%,同时制订未病先防和欲病截断两种方案的省份比例为58%。有的省份,如湖南[2]、浙江[3]专门发文推广,表明绝大多数的省级政府认可中医治未病在预防中的作用。中医治疗既对一般人群有预防作用,也对处于医学隔离等状态的欲病人群有预防作用。

2.中国各省应用治未病预防方法不均衡

共有9种治未病方法被相关省份应用到防疫之中,除传统口服药剂外,使用最多的是香囊、药薰和代茶饮。用1~2种治未病方法的省份最多,超过全部省份的50%。河北、江西、福建3个省份使用的预防技术最为丰富。表明全国各省应用到防疫工作中的治未病方法或技术发展水平不一致。

3.不同预防阶段用药各有侧重

一般人群用小方重补益 针对一般人群的未病先防处方,组成较为简单,药味数少。补益药的使用比例最高(30%),清热药次之(27%)。表明各省制定一般人群预防处方符合《黄帝内经》理论。处方大小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之组方原则,选用药味较少的处方;在用药选择上符合《素问·刺法论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防疫原则,强调扶正气兼清热。

重点人群用大方攻补兼施 针对重点人群的欲病截断处方,组成较为复杂,药味数多(几乎是前者的2倍),祛湿药比例最高(30%),清热药次之(23%),而补益药占20%。表明重点人群的欲病期治疗同样强调“存正气”,诚如吴又可《温疫论》所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营卫运行之机乃为之阻。”[4]因此,重用祛湿清热药畅达营卫,兼用一定比例补益药顾护正气,共同达到截断疾病发生的作用。

4.因地制宜“祛湿清热”和“扶正”是关键

对各省58张针对一般人群的未病先防处方的分类统计发现,东方省份祛湿药的使用比例最低,仅14.29%(南方省份23.81%最高),中央省份清热药的使用比例最高,为34.58%(西方省份16.67%最低),南方省份补益药使用比例最低,仅20.63%(西方省份42.86%最高)。上述的差异未具有统计学意义,仅在散寒药使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方省份散寒药最多,为21.43%,中央省份最低,为5.13%,大至符合《黄帝内经》五行五方的配属关系。表明各地制定一般人群中医药预防处方的认识基本一致,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祛湿清热”和“扶正”是关键考量。

讨 论

从预防的方案看,各省对本次疫病致病的认识重“湿热”和“正气”,在制定欲病截断的预防处方时,结合邪正关系,攻补兼施。这点结合一例隔离病人的诊疗进行说明。

张左,47岁,2020年2月4日通过网络求诊(已隔离医学观察1周)。自诉是两起相隔几天的确诊事件的密切接触者,并且在隔离过程中,同时还有密切接触的其他人被确诊。而他自己连续咳嗽9天,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这个案例属于本文讨论的欲病截断的人群。主要症状是咳嗽,咯少量白痰,鼻塞,咽痒,舌淡红,苔黄腻,脉未切。予:生麻黄6g,苦杏仁9g(后下),生薏苡仁30g,生甘草9g,桔梗9g,薄荷6g(后下),马勃6g,陈皮6g,厚朴6g,苍术9g,细辛3g,黄芩9g,2剂,每剂煎3次,令勿久煎,日二服。

张左次日起服药,服2天咳止,舌苔转白,尽剂而痊。事后,由于还有同期密切接触者被确诊,他直到2月19日第三次核酸检测阴性才解除隔离。

虽然该患者未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其与本次截断诊疗的关系有待讨论。但是,这位患者有两次与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又出现9天咳嗽症状,且同期其他密切接触人员不断有被确诊者,他属于本文讨论的欲病截断范畴无疑。本方祛湿清热,兼顾健脾的治法与本次疫情预防“重祛湿清热”与“扶正”的原则相符。

猜你喜欢
药味补益省份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和补益法协同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运用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何谓中医“七方”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狐狸和乌鸦
谈谈补益药
怎样选用中成药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