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争议二题

2020-05-19 15:17赖欢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下阕雨霖词作

赖欢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早就以其真挚的情感与清丽的语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中。在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写作手法、情感主旨等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而该词存在的可待进一步商榷之处却一再被忽视。笔者以此为殇,试图对词作中尚不明朗的两个地方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抒情主体身份的探讨

对于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下阕收尾处写到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的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加以解释的:“这首词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的心爱的人越来越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1]

从上面这番解读中不难看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将《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的抒情主体看作是与“爱人”辞别远行的词作者柳永自己,即柳永成为了这首词所要抒发的“离愁伤感”之情的焦点。然而,在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词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解读之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词作者柳永的确是《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不容忽视的抒情主体之一,他在情绪、动作等方面产生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牵动着整首词所表达的情感的走向,是词的“愁”与“伤”之所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词中描写到的另一位人物形象,即前来送行的女子。众所周知,这首词是柳永在离别之际为赠予前来送别自己的那位女子而创作出来的,那么其抒情角度与抒情口吻也可以是女性的,如是,其抒情主体也就可以理解成为词人饯别的女子,而非柳永自己。于此,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1.写作时间:“都门帐饮”离别时

柳永在词的上阕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之中的“念”字,应当理解为远行者的友人对其离开故地之后的生活的挂念与仕途的担忧。既然很明显地对将走之人有忧思和顾虑,那么这份顾虑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应当是发生在行者上路之前或者是临别之时。于此而言,上阕部分更大的可能性是写于柳永的客舟行走之前。那么词的下阕部分有没有可能是词人在两人正式分别之后续写的呢?从词的下阕来看,可能性并不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下阕中,这句词里的“应是”与“更与”两组词所透露出来的是前来为词人送别的女子,其对别后生活状况的猜测与想象,是对柳永离开之后自己可能要经受的孤苦和寂寞的推想。而这种猜想,一方面横跨了“现在”与“未来”两个时间段,在着眼于“执手相看泪眼”的当下的同时又随着目光的远眺虚设将来的场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另一方面,它又穿越了两人相识相交的“故地”汴州和词人远行奔赴的“目的地”这两个空间场域,从“都门帐饮无绪”的现实情境遥想到“今宵酒醒何处”的前行的终点。也就是说,这首词既立足于现在,又径直地指向未来,具有腾挪变幻、回环勾连的多线性特征。

基于以上的对照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是柳永在登船远行之前以前来送别的女子的口吻创作出来的。

2.写作目的:填词留赠送别者

在柳永生活的宋代,词又被称为“曲子词”,即可以配乐进行咏唱的有歌谱的歌词。清代学者宋翔凤曾对“曲子词”的概念作出界定:“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2]。可见,词人一般情况下是根据歌调来填词,填好之后再将歌词交还于歌者,最后由其弹唱出来,词与曲在当时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关系。据上文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确定这首词是词人在临别之际留赠给前来为自己送别的红颜知己的;而依照柳永的生平际遇与喜好作为,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这位红颜知己很可能是北宋年间汴州的一名歌妓。

或许有人会持有另一种看法:这首词难道没有可能是柳永自写自唱、自娱自乐的作品吗?这种情况当然可能存在。我们知道,柳永出身官宦世家,有较重的功名思想,但屡次科举落第的事实又使其仕途之路艰难而坎坷。政治事業受挫的他从此以被时人耻笑的浮浪身份出没于烟花柳巷、歌楼舞场。自然,对于柳永这样的风流才子而言,即兴赋写、自填自吟的能力和才华理应具备。

然而,我们试想一下,在其即将登船离开宋都汴京的紧要关头,与知己分别,跟昔日繁华的世界与风流飘逸的生活告别,词人怎会有闲情逸致现填现唱呢?再者,柳永善于填词,他的词作在当时的京都早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出新作便很快地传唱开来了,正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因此,柳永没有很大的必要将自己的词作珍藏起来,自我欣赏、留念。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个相当重要的时代背景:在北宋时期,词与诗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相对的关系,甚至被戏称为“诗余”“小技”,在统治阶层看来是登不上台面的。所以,本就时运不济、不受统治者重视的柳永几乎没有可能会将自己的词作保存起来,结集发行。此外,柳永在汴京时长期混迹于歌楼舞行,与一群歌妓相交甚好,而词中前来送别之人极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名歌姬。从这个角度上看,这首源于内心感受创作而出的词作无疑是留赠于她的最好的礼物。

3.叙事视角:“千种风情”话别离

如前所述,《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词流派中婉约派的代表词作。所谓“婉约”,就是婉转含蓄,其特点是侧重表达儿女风情、离情别绪、伤春悲秋等方面的内容,语言圆润清丽,音律婉转和谐,有一种柔婉之美。正是鉴于这样的“婉约”特质,宋代婉约词多选择从女性的角度来叙事,用女性的口吻来抒情,《雨霖铃·寒蝉凄切》也不例外。

在词的上阕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浓浓的别离之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则是叙述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正当词人与朋友还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就要开了。包括后面写到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内的这些词句都可以看作是即将分离的男女双方都存在的不舍之情,此时的叙述视角并未集中或偏向于二者中的某一人。

而及“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女性的抒情口吻和叙述视角则变得清晰、明朗。虽然词人在离去之际眺望远方,产生了“千里烟波”的沉重与迷茫之感,但若只单纯地将其看作是柳永一人的情绪变化,那么词中前来送别柳永的那个人则化为一泡幻影,没有了存在感,词的意境与格调也不免流于单一与浅陋。然而,倘若这一句是建立于在渡口分别的男女双方的视角上,即词中男女一同往前看、向远处眺望,这时“念去去”的“念”就没有了相应的现实依凭。因此,只有从前来送别的女子的视角出发,从男女“执手相看泪眼”的场景着手,“念”字才会有其存在的根基,此间所包含的不舍之情也将跟随女子视线的变化而逐渐上升,使词的情感接近高潮、趋于饱满。

直至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更是对上阕内容的承接。也就是说,在男子离开之后,女子不断地猜想自己酒醒之后的生活,而她心中的百般不舍与万种愁苦也在一刹那倾泻而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失去了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知己,有着“千种风情”的歌姬今后唱的歌、梳的妆,又能给谁看呢?相较于把这几句当成离去男子的心语,将它看作是留守在繁华的宋都汴京的女子的心声则更加合适。再者说来,这样处理也能使其与上阕内容形成顺畅的过渡,词的整体结构显得更加自然和谐。

4.表达效果:女子抒情意更浓

我们不妨站在词人柳永的角度想象一下词的下阕中所描写的情景:“我”在离去之前猛烈地喝酒,是为了麻痹自己的神经,减缓分别的痛苦。然而当“我”酒醒之后,发现自己已然身处离舟之上,既觉清醒,又生清瑟之意。视线所及之处,尽是岸边悲情的柳树和一望无际的江水,心中的痛苦与煎熬仿佛被瞬间点燃,离别的愁绪与现实的孤单使词人陷入凄寒的困苦之中,难以自拔。

显然,这段描写已然能够将离人内心的不忍与无奈抒发得淋漓尽致。然而,倘若换作以留在汴京、孤身一人的思妇的视角来写,结合女性天然具备的感伤气质与柔弱之态,这样的离愁之思、分别之苦则会更加动人、哀婉。相较于男性角度的悲情给人带来的轻薄、阴柔之感,站在女子的立场进行叙述和描写使人更加容易接受这份哀情,男女之间的这份感情亦会显得高贵而深切。而柳永作为工于填词的文人,这种能够使词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的手法,他又怎会不知晓呢?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抒情对象并不单一,其具有多重可能性。从一般意义上看,词人与前来送别之人皆可视作抒情对象;而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只将女子视为抒情对象也未尝不可。

二、“方”字的有无之思

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这首词的原文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经查证后发现,在现行的各种宋词选本集注中,有两种版本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其一如上文所举,另一种则是在“留恋处,兰舟催发”的“留”字前面加上了“方”字。然而,在所能查阅的文献中,并未有学者对其进行辩驳。对于在原作中到底有无“方”字这个问题,我们已然无从考证。但根据文意及其他参考资料,我们不妨对其加以推测,试评“方”字的有无。

词与近体诗一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音韵要求,而词曲的格律又与词牌名密切相关。据传,词牌名“雨霖铃”是唐玄宗入蜀时在栈道雨中听到铃声与山相呼应,便想起了已故的杨贵妃,故作《雨霖铃曲》。流传至后代,也仅有柳永、李纲等五位词人曾使用过这个词牌名。这五人的词作,除了句读与韵脚不相一致外,词的字数也不尽相同。柳永作为长调慢词的开拓者并且是这五位中生活时代较早的一名,其词作格律一般都会为他人所效仿。首先,按照“雨霖铃”词牌名的平仄规则来看,全词应是103个字。这样数来,“兰舟催发”实际上应为“方兰舟催发”。其次,倘若词作中有“方”字,則与后辈词人黄裳所作的词同一韵调,也符合柳永是长调慢词开拓者的形象。再者,就“方留恋处”这一句来看,保留“方”字之后,该句的字数与韵脚也与其余四位词人的作品相近,符合同一词格的规律。因此,从词的格律角度上,“方”字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素。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方”字对整首词情感表达效果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众多的宋词选注译本与词作赏析文章中,都提及了“留恋”与“催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词的表情达意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而在此基础上,“方”字的存在会增强这首词的表达效果。

“方”,释义为“正在、正当”,表示正在进行时态。其后若接“留恋处”,整句的意思就变成了“正在留恋的时候”,强化、突出了“留恋”与“催发”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冲突表现得愈发尖锐,词中男女主人公之间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痛苦则会更加触动人心。于此,后面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就有了更为深厚的情感基础。因而,从强调、渲染词作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角度来看,“方”字的存在有很大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虽只有一个“方”字之差,但在意义与效果上所产生的差别不容小觑。因而,结合对《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的探讨来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需要也必须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文本,从一维读解到多维审思,由单线相接到多线并进,挖掘并重新思索文本的内在涵义与外在价值。只有这样,语文“立人”、教育“成人”的目标的实现才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注释:

[1]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2]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2499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下阕雨霖词作
虞美人
思念的五月
士魂
题庐山三叠泉
一字一句总关情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半阙词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