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论语》浸润式阅读教学的运用

2020-05-20 15:06姚建华
卷宗 2020年7期
关键词:论语运用阅读教学

姚建华

摘 要:《论语》作为一种高度凝练、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样式,以其蕴含深邃的传统文化精粹,以其对人的情感、性情、人格的熏陶熔铸的特性。在教学中运用吟诵、情感、活动三种形式展开《论语》的教学。从而激发阅读兴趣,传承优秀文化,旨在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论语》;浸润式;阅读教学;运用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端。在几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流动着鲜活的血液,它滋养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激励着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人生的伟业。“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泡在液体中”,“逐渐”之意。“浸润”则可解释为“液体渐渐渗入”,“渐渐发生作用”意思,《论语》浸润式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浸润”在民族文化之中,触摸民族文化的命脉,感受民族文化气息,随着古代文学知识积累学习,逐渐积淀为学生自身的文化心理品格。

我国有着悠久的浸润式教育传统。教学的过程即浸润的过程,古人称为“教化”,实为发挥浸润的功能。三皇五帝时就讲求礼乐之教,化民成俗;孔子面对“礼乐崩坏,人心不古”的社会现象,改造礼乐,构建礼乐文化,创立“仁”为核心的教化体系,通过礼教、乐教、诗教的熏陶浸润,使审美与道德融合,实现教化人的目的,培养君子人格,维持社会统治。而到当代,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个人的审美需求,同樣不能忽视古代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心灵净化的功能,因为它使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来治学治事,同时也是今天浸润式教学的追求。

1 语言浸润,吟咏诵读

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体味真情感,唤醒古典名著生命律动。在经典《论语·季氏》一段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在这里通过细细品读陈亢与孔鲤的对话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并不是一个头上顶着光圈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恰恰相反,是一个情感丰富,至真至善一位老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告诉年轻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一个人只有学了诗,学了礼,才能文质彬彬,才可称为君子。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诗,包罗万象,研究了诗,知识自然就会变得渊博,能多了解各种知识,例如各种禽鱼鸟兽的名字,例如各种称谓,以及一些具体现象的不同形容,各种知识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一个人学了诗可以变得更有内涵,说话更有条理。不学礼,无以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是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不学礼,就难有立身之处。做事先做人!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诗可以陶冶性情、礼可以规范行为,接下来进入孔子最高理想境界就是——乐。乐可以培养人之性情,洗涤邪秽之物,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标志着人性的完善。人性的完善——成于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人性修养是在乐中完成的,即“成于乐”,乐学、乐问、乐道。

从诗,到礼,再到乐,这就是孔子人性教育和修养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从最朴实、最本真的人性出发,经历了外界的种种规范的磨炼,绕了一圈最终又回到了人的自然本性之中。最初的人性与最后的人性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一种无意识的、原始的完善,后者是在经历的无数洗礼之后,达成了“天人合一”,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善。

2 情感浸润,感知体悟

感受先人哲思和热血豪情;提高学生人生品位,塑造健全人格。在反复吟读《论语》中,体会智者的情感。在另外一篇《论语.颜渊》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是施加,凡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就是恕道,行恕道就是行仁。子贡曾经问老师一个能够终身去奉行的字,孔子就是给他这个“恕”字。恕字上面一个如字,下面一个心字,如其心,就是恕。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的才能考虑施加给别人,所谓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就是仁的思想。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第二届大会上,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21世纪人类金规则,作为普遍伦理(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这次大会讨论、通过并签署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提出了让各种宗教、各种文化的人都能接受的全球伦理的构想。孔子这句经典语录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道德追求,成为人类精神的灵魂。

3 活动浸润,渗透体验

开展主题讲座、优秀作品推荐、编演课本剧、诵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走向更开阔天地,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焕发古典名著青春活力。开展的实践活动可以是诵读和吟唱《论语》比赛,分小组比赛中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一边接受心灵的洗礼,共同的情感让他们的关系更亲密。唤醒了内心的纯美,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另外,课堂中开展围绕《论语》中的仁、礼的思想,进行即兴演讲,在演讲中加强国学思想的精髓。还可通过讲述孔门弟子故事的方式,让同学们加思对《论语》的理解,从而真正喜欢这部文学经典著作。

《论语》字字珠玑,在浸润式诵读中让学生如何做一个谦谦君子。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国学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103.

[2]杨英红.《论语》中孔子弟子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黄厚江.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论语》[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246.

[4]肖朗.中外教育名著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论语运用阅读教学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