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礼貌原则理论下春节问候语的分析

2020-05-20 15:06陈湘凝
卷宗 2020年7期
关键词:春节礼貌原则

陈湘凝

摘 要:节日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事项,而中国七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春节,作为最隆重盛大的节日,有着其丰富的节日活动和民俗文化。其中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春节期间,人们会携家带口,带上礼物去拜亲访友,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很多交流寒暄。作者从礼貌原则的遵守和违反的角度,分析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常出现的一些问候语,意在探寻话语所折射出的语用意图,从而为今后的拜年用语选择产生一定意义。

关键词:礼貌原则;语用意图;春节;拜年用语

1 引言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理论之一,简称PP,最初由Leech提出,用以对Herbert Paul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进行扩展和补充,因为合作原则不能解决人类互动的所有基本方面,例如,它无法解释人们为什么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说话,而对Leech来说,礼貌是激发这种语用方式的动力。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大致可以定义为展现对他人的考虑。也可以将其视为人类互动的基本社会准则之一。Lakoff认为,礼貌的目的可以描述为反映或实现语言的社会或人际交往功能,礼貌是“一种人际关系系统,旨在通過最大程度地减少所有人类交流固有的冲突和对抗的可能性来促进互动”。(Lakoff, 1990.)

广义上的春节通常是从腊月23日到元宵节。除夕和正月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初一到初五是人们携带礼物拜亲访友的好时机。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这个盛大的节日中自然具有自己独特的礼节和习俗。而遵守这些礼节的交际习俗就反映在探亲访友的过程中。(张冰,201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期间人们的新年问候形式越来越简单。关系亲密的人通常会留在对方家中吃晚饭,玩耍,聊天等。而关系一般的人通常只闲聊几句。关系的亲密程度会影响人们彼此交流时的语言选择,这将反映对“礼貌”的服从或违反,并包含一定的语用意图。通过从服从或违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人们在新年中经常讲的某些类型的话语,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人民的语用意图,并为今后的问候话语选择提供一些思路。

2 理论框架:利奇和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理论最初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1983年出版的《实用主义原理》中提出的。Leech在他的书中解释了礼貌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首先提出了礼貌原则,并认为这和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是沟通所遵循的两个原则。但是,他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合作原则来帮助解释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基于事实的语义方法中出现的难题时,这种解释尤其受欢迎。但是,合作原则本身无法解释(1)为什么人们常常如此间接地传达他们的意思;(2)当考虑非陈述性句子时,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礼貌原则不仅被视为合作原则基础上的另一条原则,也可作为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1983年,里奇)

利奇对于合作原则的评论表明,交际者通常会遵循一些约定良好品行的规则,利奇称这些规则为礼貌原则,用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要间接地表达所想。

他列举了六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一二、三四、五六条分别为对应关系。

2.1 得体准则

使他人受损最小;

使他人受惠最大。

2.2 慷慨准则

使自己受惠最小;

使自己受损最大。

2.3 赞誉准则

减少对他人的贬损;

增加对他人的赞誉。

2.4 谦虚准则

减少对自己的赞誉;

增加对自己的贬损。

2.5 一致准则

减少彼此的争端;

增加彼此的一致。

2.6 同情准则

减少彼此的憎恶;

增加彼此的同情。

3 案例分析

这一章收集了拜年时常用的问候和话语,并将其分类,阐述这些话语对礼貌原则的遵守或违反,以及其中所涉及的语用意图。

3.1 祝愿类话语

A “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恭喜发财;新年进步!”(Mary Fong, 2000)

“新的1年开始,祝你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10心10意的祝福。”(严晶晶,2010)

第一组短问候通常发生在人们刚见面或者在路上碰到时。第二组问候通常以短信的形式出现,适用于同学、同事或上级。两组问候都遵循了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即使他人受惠最大。由于两种问候的适用对象都不是关系亲密的人,他们之间的日常交流也不会很频繁,所以在春节,他们会用礼貌的话语表达祝愿,以最大程度地展现礼貌且不让对方感到压力。这些问候也反映了绝对礼貌层级中的间接层级,也就是当话语意图利于听者时,话语越直接就越礼貌,听者受惠程度也就越大 。

B 祝身体健康,牙齿掉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天天愉快,经常变态!笑口常开,笑死活该!

这本应是表达新年问候的话,但这句话使用了一些诅咒语如“牙齿掉光,半路失踪,笑死”等。这句话似乎违反了得体准则,但实际上,收到这类祝福短信的人并不会感觉不礼貌或者被冒犯。因为这样的问候只会发生在亲密朋友之间,反映了相对礼貌层级,换句话说,一句话是否礼貌取决于所说的对象。当上述例A用于亲密关系的人,就会由于过于礼貌而不可避免地显得很生疏。然而,例B的使用看似违反了礼貌原则,实则却反映了亲近的人际交往距离,这是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礼貌。

3.2 询问类话语

A —工资多少?—不多不多。

—期末考成绩怎么样呀?—一般一般。

这两组对话经常发生在长辈和晚辈之间。这似乎是一种表达关心的方式,但实际上很多晚辈并不喜欢这样的“关心”,并且有的人认为这是在侵犯个人隐私,其他人则把这样的问候看成“扎心”。这样的问题违反了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并未使听话人受益。而听话人的回答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解读。如果是一个收入或成绩很好的人这么说,就遵守了谦虚准则,表达了谦逊和礼貌的态度。但如果是一个收入或成绩不太乐观的人这么说,人们就会认为这是违反了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因为他并未提供对方所需的足够的信息。但这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拒绝,所以说话者实际上还是遵循了礼貌原则,因为他用了一种不会让对方尴尬的方式拒绝回答。

猜你喜欢
春节礼貌原则
我在国外过“春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我在国外过“春节”
《老炮儿》之语用分析
从合作和礼貌原则谈商业场所公示语的翻译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