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游戏化思想指导下的农村特色课程发掘与实施

2020-05-21 05:54陆冰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农村

陆冰

【摘   要】  课程游戏化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儿童,更生动、丰富、有趣。我园地处农村,周边资源丰富:池塘、小河、农田、大棚……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幼儿的实践、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条件。贯彻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关注幼儿的兴趣,联合周边丰富的农村资源,真正开发幼儿感兴趣的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全面发展幼儿的能力。

【关键词】  种植课程;农村;开发;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我园地处农村,周边资源丰富:池塘、小河、农田、大棚、淳朴好客的人家……如此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幼儿的实践、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条件,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能贴合幼儿的兴趣进行更好地进行开发?发掘的资源怎样更好地与幼儿的学习实践相结合?

一、关注幼儿兴趣点,发掘有价值课程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六个支架》中说:“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关注生活就是要关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有教育价值的事情。例:新学期伊始,班级种植地中植物收获后空荡荡的,孩子們对种植园中教师种下的两排草莓产生了兴趣,并且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在散步过程中,琪琪说:“看,这有草莓,我家也有!”小雨说:“我最喜欢吃的水果就是草莓,草莓最棒了!”钦钦提议:“我们班的种植田地里也可以种草莓啊!”“好呀!好呀!我们和老师去说吧!”鸿鸿叫了起来。草莓是孩子们最常见的水果,也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是孩子们共鸣的兴趣点。为了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结合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以及家长资源,本班开展了“我最爱草莓”主题课程。

二、在课程游戏化思想指导下的种植主题活动

课程游戏化的核心目的应该是将课程贴近幼儿的生活,让课程活动内容更生动有趣,课程活动形式更丰富多样,课程活动环节更多幼儿参与,课程活动过程更多幼儿创造。那么在课程游戏化思想的指导下,怎样让幼儿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实施?

1.一日活动中的草莓课程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之间在幼儿园经历的所有活动,包括幼儿在园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等。它是组成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种植区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观察记录本、画笔、尺子等工具,一日活动流程中的晨间接待环节,孩子们利用工具到种植园地进行观察记录。混龄游戏区域有一块定在种植园,混龄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方便地照顾草莓。午餐后的散步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散步地点,集体观察草莓、讨论草莓的生活状况。每周三有定时的田园活动,供给幼儿专心地观察、研究草莓。

2.集体活动中的草莓课程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以集体活动为主。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问题,提升集体活动的有效性,解决孩子们的困难、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周边的农田中有许多的大棚,孩子们对大棚十分感兴趣,并由农作物的大棚延伸到自己种植的草莓。“大棚有什么用?”“大棚怎么搭?”围绕大棚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神奇的大棚》,了解了大棚的结构、作用。结合重阳节特别活动,我们一起聆听了歌曲《摘草莓》,感受歌曲中小姑娘敬爱老人、军人的情感态度。草莓收获之后发现数量甚少,面对争执不休的孩子们开展了社会活动“善平爷爷的草莓”等等。

3.区域活动中的草莓课程

区域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活动,由于区域活动具有注重个别操作,鼓励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1)生活馆实践活动

种植活动的缘起是孩子们的兴趣,活动的发展也需要围绕孩子们的兴趣。草莓制作的美食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做什么?怎么制作?材料从哪里来?草莓不够分怎么办?笔者给了孩子们一个建议,为什么不去问一问家里人,也许他们很擅长制作点心呢。围绕着生活馆,孩子们锻炼的不仅仅是美食的制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2)区域游戏活动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我们眼中平平无奇的草莓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例如在《我最爱草莓》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草莓叶子做拓印画,模仿着可爱的草莓用超轻粘土捏,用折纸折。完成的草莓还送到茶馆进行售卖,真正将每个区域联合起来。

(3)实验对比活动

贯穿整个种植活动,从秋天到冬天,其中总会发生各种各样让孩子感受到困惑、发生争议的事情。例如:在一开始的大棚搭建活动之前,孩子们为要不要给草莓搭建大棚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孩子认为农田中的植物有大棚,自己种植的草莓也该有;而另一部分孩子以“鸿鸿”为首,认为有地膜就够了,不需要大棚。因为鸿鸿家专业种植草莓,而他们家种的草莓没有大棚。《纲要》中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把寻找答案的权利交到孩子手中,适当地给予一些引导和理论、物质上的支持。孩子们分成两组,种植园地里的草莓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地膜+大棚、一组只有地膜。最终在12月底的时候孩子们也得出了结论。孩子们移栽的草莓有地膜的结出了一个果子,有大棚的一排草莓苗最弱小,虽然开花最晚却结出了最多的果子。

孩子对生命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他们主动探究、勤于思考。孩子们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精心呵护、仔细观察。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珍惜,学会了分享;遇到问题、勇于面对,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懂得了探求真知的方法:请教有经验的人或是书本,通过切身的实验比较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农村
画与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