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原则中的《巴黎圣母院》

2020-05-21 11:40廖子萩
神州·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神权克洛德卡西

《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先生的一部反宗教、反封建的名作,以对比手法鲜明形象地突出了各个人物及其性格,于人物之间的对比与冲突之中构建出鲜明悲剧色彩。雨果先生将自己的价值观与本书主题思想的表达寓于丰富多样的对比之中,于悲剧之中深刻地反映了其反宗教神权、反封建王权的人文主义精神,成就传世巨著。本文以为,《巴黎圣母院》中的对比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人性善恶之对比

书中主要人物几乎被鲜明地划分成了两个阵营:善与恶。

(一)善

埃斯梅达拉常被认为是作者心中所有真善美的化身:她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也有着善良热情的内心。

作者曾多次在文中描写她美好的外貌,如:“她真是美若天仙,所以,当她一出现在房门口时,仿佛她把她所特有的某种光芒洒满了这个房间。”如此美貌的埃斯梅达拉有着和她美丽的外貌相匹配的美好德行:对待生活,她充满希望——她没有因为生活困苦整日唉声叹气,她热情美丽的舞蹈正是她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表现;对待爱情,她纯真而热情——她像喜爱太阳一样喜爱着菲比斯,热情地表白自己的爱意:“我爱你!”、“我爱我的队长!”;对待可怜人,埃斯梅达拉又是善良而乐于助人的,为了救下诗人,她愿意让他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哪怕结婚对于她来说是美妙如天堂的爱情的结果;在大家都冷眼旁观,甚至挖苦讽刺受刑的卡西莫多之时,为他送上他所需要的清水。

在众人的衬托之下,埃斯梅达拉是完美、纯洁而崇高的,是雨果心中真善美的典型代表。而这样一个人物最后却落得悲惨的结局,这种反转更是突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性,让人们在为其悲哀的同时,从心底产生对罪魁祸首——代表神权的克洛德以及代表王权贵族的路易国王和菲比斯的强烈谴责,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作者反神权、反封建的写作目的。

敲钟人卡西莫多也是雨果笔下“善”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样貌奇丑、身体残疾,但与美丽的埃斯梅达拉一样具有着美丽心灵——知恩图报。对于小时候救了自己并抚养自己的副主教,卡西莫多几乎是言听计从。就算因为帮他绑架埃斯梅达拉而获罪,也没有半句怨言;而对于在他最难堪的时候给了自己帮助的埃斯梅达拉也是深切爱恋:他从纹架下救下她却不曾想要报答,“宁愿受她的虐待而不愿看见她痛苦”。他丑陋的外表衬托了他内心的纯洁高尚,由此也算是《巴黎圣母院》中最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了。

(二)恶

菲比斯属于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花公子。被埃斯梅达拉的美貌吸引后,便“像一个杰出的演员,背诵着他的台词”:“我的身体,我的血液,我的灵魂,全是属于你的!我爱你,除了你之外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卑鄙骗取少女珍贵的情感,让她对自己死心塌地,却在少女被冤时冷眼旁观,甚者用虚假证词致使少女获罪身亡。这个游戏人间的无情贵族队长正是作者笔下封建贵族愚昧可恶的代表人。

副主教克洛德,通常被人们认为成《巴黎圣母院》中万恶的代表,然而笔者以为他才是整本书中最精彩的人物。因为他身上体现出了整本书最大的直接矛盾——神性与人性、善与恶的冲突,也是《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复杂性的最佳体现。就善与恶的矛盾看,一方面,作为读者眼中的万恶代表,他对美丽的埃斯梅达拉有着扭曲的爱意,得不到就干脆毁灭她;而另一方面,他又有着善良的一面:收留可怜的卡西莫多,用心照顾他。而就神性与人性的冲突看,克洛德的扭曲爱情正是二者矛盾的产物:长期在教会的浸淫使他形成了禁欲的第一性格,即神性。然而作为一个人,人性是其最原生的天赋,固然是无法被彻底压抑的。人性在他见到埃斯梅达拉的第一眼爆发了,而长期在神性压抑下的他下意识地认为这种感觉存在是不正确的,因此总是阴狠狠地盯着自己神性的破坏者。于是在神性与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之下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副主教做出了一些所谓的“坏事”,但这种畸形的爱恋对于克洛德来说其实是身不由己的,是中世纪长期占领思想统治地位、标榜禁欲苦修的宗教对于正常人性的残害所致,由此看来克洛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被宗教神权毁掉的人。

作者通过《巴黎圣母院》两大阵营之间这种鲜明的人性善恶美丑的对比直击封建势力、宗教神权,大胆揭露、猛烈抨击了神权对于人性的扭曲与毁灭,表达了其自身对于宗教神权、封建王权的厌恶,并以此擦去人们眼中、心中的黑幕,以图唤醒对人性的重视和人文主义精神。

二、人物自身品质之间的对比

本书中不仅有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品质之间的对比也是一大亮点。雨果先生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巴黎圣母院》中各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他指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美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真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仅有美好或令人反感的一面,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总是有着多面性和复杂性的。例如前文所提到过的克洛德的神性与人性、善与恶之间的鲜明对比,菲比斯的英俊外表和他轻浮恶劣品行之间的矛盾,卡西莫多的丑陋外貌和美丽心灵以及埃斯梅达拉美丽纯真和悲惨遭遇等等。这种人物内部矛盾既丰满了各个人物的形象,更使得作品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发人深省。

除了以上两点,《巴黎圣母院》中不同人物的爱情观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如埃斯梅达拉盲目天真的英雄崇拜式的爱;卡西莫多毫无保留而卑微奉献的爱;格兰瓜尔、菲比斯肤浅自私而不愿承担、只在乎皮囊的爱;克洛德扭曲而充满不正常占有欲的爱等等。几种不同爱情观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重重矛盾和悲剧都在引导我们思考究竟何为正确的爱情观,这也是《巴黎圣母院》的一大思考点。

综上所述,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巧妙运用對比原则,通过人物之间的善恶对比、人物自身品质的对比以及几种不同爱情观的对比,丰满和深化了人物形象,使得作品的悲剧色彩愈加浓厚,从而使读者在悲伤、怜悯的同时,对悲剧的成因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最终达到作者反封建、反宗教的人文主义写作目的,成就巨著。

作者简介:廖子萩(1999-)女,汉族,广东深圳人,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猜你喜欢
神权克洛德卡西
身份失焦与生存实验
——《对面的撒旦》的文艺心理学分析
艺术视角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探析
压抑下的人性畸变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斗牛士之死
不好意思的卡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