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而立”之共辩

2020-05-21 10:45曹仙源
杂文月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立志馒头小孩

曹仙源

耳熟能详的说法是“30而立”。你老而不朽,漫卷诗书,心血来潮,却冒出这么个“3岁而立”,一言缩短90%,提速1000%!虽非那“1天等于20年”,但也是“1年抵上10年”了,莫非意欲首创一个当代版的揠苗助长,在孩子成长路上也克隆出一个“大跃进”不成?!

非也!我炎黄子孙素来力主“从娃娃抓起”。故3岁而立早有高人倡导在先,言之凿凿,应者如云。笔者不过“所见略同”,拾人牙慧而已,乃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把姑娘比作花朵的人,不然何来曹植“七步之才”哟?但是,秉性难移如我者,脑袋始终保留在自己脖子上,绝非枝附影从,附庸风雅。之所以对此“3岁而立”颔首点头,还真当回事,并说上几句,“所见”不无“略同”之理。

事发有因,语出有境,具体问题须作具体分析,应当算条基本原理。不妨穷原竟委,先看看“30而立”产生的语境。它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直译为:我15岁立志学习,30岁能够自立,40岁遇事不迷惑,50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70岁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不超越既定规矩。看来,孔圣人也大器晚成,与“少年大学生”失之交臂了。这里,他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是自己的成长过程,即为“个案”,并非“他有就该你有我也有”,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既如此,提出个“3岁而立”,则不予相左,顺理成章。

再掂掂其“立”的涵义吧。孔子于15岁立志发愤读书,应当是启蒙之后的事了。那么,到30岁时便学业有成,步入社会了。所以,“30而立”之“立”指的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即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当承受的责任,并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也就是能够独立面对一切困难,不再是一味靠爹靠妈的啃老族了。

“30而立”也不是人人一到30岁就自然而然地“立”了起来,好像只要到此就会天上掉馅饼,“排排坐,分果果”,人手一份。“30”之所以能“立”,且立得起來,则是“3岁而立”铺垫的结果,乃朝花夕拾,春华秋实。所以,“30而立”之“立”,是“3岁而立”蓄势待发的结果,源于其3岁以来的日积月累。没有“3岁而立”,就不会有“30而立”,这是势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宛如吃了第3个馒头才饱肚,原是第一、第二个馒头垫底的结果。决不能忘了已然吃下去的前两个馒头,甚至傻乎乎地认为那两个馒头都没有用,白吃了。

抚今追昔,“3岁而立”也不是什么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国人早就广而宣讲:3岁看大,7岁看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近1000名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跟踪调查表明:5岁前为孩子智力发展的迅速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则4岁前就已获得50%,4-7岁获得30%,7-17岁获得20%。难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告诫: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人之初,白纸一张,“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3岁伊始,幼儿充满好奇心,学习、模仿能力强,正是培根铸魂的黄金时期。一成习惯,板上钉钉。“3岁而立”,就是帮助孩子跨稳第一步,扣好第一粒扣子,还人生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真谛、要义。当“立”有五:一是诚实意识,心口一致,不做小两面派;二是规矩意识,心存敬畏,不任性而为;三是道德意识,敬老尊师,知恩感恩,团结友爱,不称王称霸;四是自立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干,大人的事帮着干,不好逸恶劳;五是学习意识,好学好问,今日事今日毕,不敷衍马虎。

可前些年,我国步入独生子女社会,一代独根独苗被捧在手中、含在口里、顶在头上,视若“小天使”“小祖宗”“小皇帝”“小太阳”,置其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包围结构”之中,成了一大家子恭候的最高级别,天大地大不如独生儿女大,上上下下声称“再穷不能穷孩子”,娇生、惯养、溺爱、放任!父母越俎代庖、亲力亲为,实则剥夺了孩子锻炼成长的机遇。我曾于上世纪90年代发文指出:如此“可怜天下父母心”,从爱开始,以害告终,实在与向孩子口中塞进鸦片别无两样。

童玲/图

猜你喜欢
立志馒头小孩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馒头办”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