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中的江西乡土文化智慧传承策略

2020-05-22 10:36郑鹏黄莉华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

郑鹏 黄莉华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国家对乡村发展提出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数字乡村”概念被提出以推动乡村各级建设。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把握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产品策略手段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寻求乡村“人工智能化”特征,推动江西乡土文化传承发展,将为江西乡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土文化;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1-0076-02

1 数字乡村概述

国家颁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一批特色鄉土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数字乡村是一种新的乡村发展模式,其主要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建立农产品、乡土文化、乡村环境等要素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通平台,使乡村地方经济与地域文化共同发展,带动乡村经济与文化振兴。

数字乡村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方面。通过搭建乡村旅游网络平台,让游客非常便利地通过新媒体终端随时获取旅游地特色景点、传统文化、餐饮住宿、农产品及旅游纪念品的相关介绍及预订信息,给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随着数字乡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智慧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应当仅集中在智慧旅游领域,更要拓展到乡村的经济和文化的其他领域,例如乡村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开发、农特产品种植销售、农业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等。

数字乡村以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目标在于提高乡村经济水平和建立智能文化产业、数字文化资源,创造农村休息旅游、文化创意体验、农产品种养殖等多功能综合体,是不同于智慧城市的新兴概念体。乡村智慧化在文化的传承保护中可以打破传统设计概念,发挥智慧化乡村优势,创建数字特征的文化产品,通过数字资源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理面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维护传统民居,使得文化创意产品的构成布局、产品风格、功能设计与原有村落有机衔接。乡土文化开发是农民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伴随乡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乡土文化建设也在发生变化。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乡村社区内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以上相关的理论研究,对于江西乡村地区打造数字乡村、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提出文化传承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江西地区乡村总体分析

2.1 概况

江西传统村落丰富,所属乡村数量丰富,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乡村民俗文化原始古朴,民间风情多姿多彩,许多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在江西乡村发展进程中,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深入挖掘特色建筑景观、传统农耕文化、乡愁文化习俗等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创意特色的美丽乡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提出着眼生态发展,注重设计规划和创意创新,探索创意农业、深度体验、农业主题公园、艺术孵化基地等新型产业形态,让更多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土文化经济。

2.2 现状

从江西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而言,目前存在保护手段、意识缺失等问题。除了基本的资金保护上的不足,保护内容过多,同样也会影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如何从江西省的现状出发,研究新的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可行性

运用网络媒体理念指导数字乡土文化建设,有利于激活乡土文化发展内在潜力,推动乡土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整体文化建设风貌。江西地区拥有多处历史文化资源的乡村,安义古村、进贤西湖李家等多处国家历史古村,正在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信息等新型特色产业,并带动其他乡土文化产业转型。南昌地区还有很多乡村在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推动江西地区数字乡村的建设,有利于为这些村庄明确发展定位,整合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构建乡村生态发展环境,提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

3 乡土文化传承设计策略

江西所属乡村大都拥有较好的交通和产业基础,具备建立数字乡村的基础与条件。通过主要乡村数据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得出,未来乡村的人群主体可分为长住型、半长住型和短住型3类,分别是新村民、文创人群和旅游人群。以“数字乡村”为乡土文化传承的核心理念,充分整理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将旅游纪念品、主题公园、创意基地、特色演出、陈列馆作为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将智慧模式结合到乡村乡土文化的传播渠道、产品开发、智能互动当中,以此体现智慧传播、智慧产品、智慧交互3个方面,使其相互融合关联,同时呈现各自的特点,以展现江西地区数字乡村的整体形象,建立符合江西地区乡村特色的发展模式。

3.1 人工智慧传播

乡村要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只停留在优秀文化资源本身开发有所不足,更应当利用新媒体技术大力加强文化资源的传播,使得更多不同地域的人能便利地了解特色乡村的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投资者等共同推动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因此,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站、智慧旅游平台、手机App功能模块、微信公众号等主流新媒体发布、设置文化创意内容宣传、基本情况了解、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商品推荐及购买,利于消费者全面、便利地了解乡土文化内容。乡土文化在进行文化传承方面主要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相关信息介绍,其中内容相对简单,各个乡村之间缺乏连贯。针对此类情况,可以考虑开发多个乡村共存的乡土文化手机App平台,将不同地区乡村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整合到一个平台,各类人群可以便捷地对整个地区乡村有着全面了解并产生兴趣。

3.2 人工智慧交互

在设计旅游纪念产品、文化主题公园、传统历史博物馆等文化传承上,可运用智能多媒体人机交互设计。设计主要结合电脑视觉模拟技术、交互式程序及数字视听内容,实现人置身于真实场景中并与数字模拟文化内容的智能交互,从而让消费者实现互动性和娱乐性的体验,以对当地的人文风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实施交互过程中,首先可以利用佩戴VR眼镜了解各类风景、民俗、建筑等文化场景;其次可以在场馆展示中安装互动式翻书系统,让游客体验真实文字资料的介绍情境;最后可设置沉浸式投影空间,这类空间可以依据需要设定不同的虚拟场景内容,让游客通过这类不同空间、时间模拟内容,身临其境,感受到相应的文创创意产品内容,使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将文化旅游人才、动画艺术人才、设计人才、信息技术人才进行相互合作融合,合力打造有特色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南昌市安义古村以千年古建筑群为村庄主要特色,长期以来主要为静态参观建筑,对游客尤其是儿童缺乏一定的互动吸引力,因此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主要建筑外观、物品、艺术雕刻等开发成移动终端互动闯关游戏,让人们在游戏当中对古村概貌有全面了解,为产生进一步深入游览兴趣奠定基础。

3.3 人工智慧产品

信息时代,传统形式的文化纪念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目前,许多乡村在旅游纪念品方面多数还存在外观设计单一、粗糙,形式上内容拓展性不强,文化内涵宣传不够丰富,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消费者往往在离开目的地之后就不再对此产品关注,从而失去了对旅游目的的宣传功能。因此,在进行文化纪念品设计时,可以通过信息智能技术添加到产品的功能、包装设计等产品组成上,例如可在进贤文港著名纪念产品毛笔包装或本身上添加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之后可以进行相关产品功能、历史等拓展知识的了解,加深游客对目的地的关注度。

4 结语

数字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托乡村数字信息化基础,从新角度思考乡土文化传承策略,使江西地区乡村的文化传承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传承融入新型信息技术,让产品自身更具有新颖性。可体现在历史建筑及民俗文化、非物质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虚拟数字化处理,让文化遗产活化,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开发新颖旅游纪念品,可以采用AR技术及智能交互等让产品性质打破传统,符合时代需要;加大传播平台的开发与整合,使其更加完善,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和扩大影响起到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杨小军,宋志涛,刘彦辰.基于数字乡村理念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策略——以乌镇横港村为例[J].装饰,2017(10):136-137.

[2]褚福锋.基于AR技术开发旅游文创纪念品的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8(9):163-164.

[3]徐斌.乡士因素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
到民间采风去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让文字鲜活起来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研究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莫言:对民间精神和本真生命的礼赞
乡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