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416例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0-05-23 03:32潘秋飞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男童温州市问卷

潘秋飞,张 宇

(温州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浙江 温州 325000)

儿童行为问题是某些共有行为模式的缺陷、夸大、障碍性组合,包括多梦、食欲不佳等生物功能行为问题,吸吮手指、动作过多等运动行为问题,嫉妒、易激动等性格行为问题,攻击、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口吃等语言问题,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社会化过程均有显著影响[1]。已有研究指出,国外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超过20%,国内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约为12.7%,且呈现上升趋势[2-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3~6岁的学龄前期,这一时期儿童行为的变化对其青少年乃至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由于3~6岁儿童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这个阶段的儿童容易遭受内外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4]。家庭是儿童接触社会最重要的场所,因而是对儿童行为外环境产生影响最大的一部分。已有研究指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所生活家庭的环境有密切相关性[5]。因而本研究通过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了解温州市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健康检查的416例3~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童229例,女童187例;年龄为3~6岁,平均(4.18±0.82)岁。将调查显示存在行为问题的71例儿童,设为问题组,其余345例不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设为健康组。纳入标准:①3~6岁的儿童;②监护人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儿童。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肺功能障碍的儿童;②合并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的儿童;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儿童。

1.2方法

由我院医师参考国内外同类研究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通过专家评价法检验问卷内容效度为0.935;采用SPSS的信度检验对量表各因子的信度系数和问卷总信度系数进行检验,结果问卷总信度为0.983。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幼儿园性质、班级、出生胎龄、出生时有无并发症、家庭结构、母亲年龄、母亲吸烟状况、母亲孕期患病情况、家庭经济条件、父亲/母亲每周争吵次数、父亲/母亲文化程度等因素。

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均经过岗前培训,现场讲解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并指导儿童家长进行填写,所有问卷均当场收回,有缺陷的问卷及时修正和追补,所有问卷均经专业人员复核并统一录入,回收率为100.00%,合格率为100.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童行为问题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71例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其中心身障碍问题和学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0.09%和6.49%,焦虑问题的发生率最低,为0.24%,见表1。

表1 71例儿童行为问题分布情况

2.2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幼儿园性质、出生胎龄、出生时有无并发症、家庭结构、母亲年龄、母亲吸烟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父亲/母亲每周争吵次数、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与3~6岁儿童行为问题均有密切关系(均P<0.05),见表2。

表2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单因素分析 [n(%)]

2.3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童、私立幼儿园、非足月产、出生时有并发症、父亲/母亲每周争吵次数≥4次、父亲/母亲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均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3。

表3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讨论

3.1儿童行为问题的概述

儿童的发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行为发育如果受到损伤,导致其发生行为障碍或者偏离,这些行为问题不仅损害儿童的健康,还对其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影响[7]。3~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性行为、攻击性及破坏性行为、过度焦虑等。退缩性行为主要表现为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在陌生环境中和面对陌生人时有退缩。有退缩行为问题的儿童胆小怕事,孤僻不合群,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客观现实常采取被动或逃避的行为方式。攻击性及破坏性行为常表现为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患儿常故意损坏物品,抢、抓伙伴的玩具,打、踢、咬与其发生矛盾的伙伴,情绪异常激动,脾气易于爆发[8]。过度焦虑主要表现为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不安,对外界事物反应异常敏感。行为问题虽然未构成疾病,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较大,因而本研究通过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对温州市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3.2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71例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其中心身障碍问题和学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0.09%和6.49%,焦虑问题的发生率最低,为0.24%。这提示我们温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心身障碍问题和学习问题,社会和家长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其次,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童、私立幼儿园、非足月产、出生时有并发症、父亲/母亲每周争吵次数≥4次、父亲/母亲学历在初中及以下为温州市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均P<0.05)。这是由于男童和女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行为问题的发生也存在性别差异[9]。男童天性好动,精力旺盛,因而攻击行为、违纪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行为问题发生率也较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童的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高,自控能力随之增强,其行为问题也随之减少[10]。对于非足月产、出生时有并发症的儿童来说,家长认为这类儿童身体素质较弱,因而多采用溺爱式家庭教育,儿童犯错误后不能给予适当的惩罚,因此大多儿童不能严格执行家长的要求和规则,缺乏独立性,容易产生焦虑、退缩、消极和害怕等心理行为问题。有研究显示,儿童物质的匮乏也容易引起儿童行为问题[11],但有些家庭条件优越、就读于私立幼儿园的儿童,物质得到一定满足,若家长不给予适当的管教,也容易因溺爱而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其次,父亲/母亲频繁的争吵给儿童做出了不好的示范和榜样,让儿童在潜意识里认为烦躁、冲动、暴躁等情绪是一种正常行为,不对这类情绪进行自我控制,长期以往导致出现心身障碍问题等[12]。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进行科学的教养方式,降低行为问题的发生,且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注重对儿童的管教,并为其创造适合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活环境,因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男童、私立幼儿园、非足月产、出生时有并发症、父亲/母亲每周争吵次数≥4次、父亲/母亲学历低是3~6岁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易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儿童的监管,降低行为问题发生率。

猜你喜欢
男童温州市问卷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温州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