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

2020-05-23 15:05张宝强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科学小学

张宝强

【摘 要】科学实验课是小学中特有的一门学科,是学生亲近科学、产生兴趣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是小学生正处于综合素质发展和生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科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基于小学科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小学教师如何具体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详细探究,为小学科学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指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动手能力;探究

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小学新课改的深入,当前小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此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如果在初步学习阶段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日后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教育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小学教师再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发挥科学学了对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积极作用,科学合理地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使小学生在科学实验课堂动手操作和反思总结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科学思维。

首先,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并不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也不是升学考试的考核内容,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认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认为此学科可有可无且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而学生在学习科学学科时也没有充分重视,从而导致教师在科学教学偏向于走流程式教学,认为只需完成教学大纲中的基本教学指标,也没有及时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导致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不高,也没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其次,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把握科学课程的本质和实践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理清书本上的科学理论知识,忽视了科学实验的作用,而在部分实验中,教师又由于担心实验效果和安全问题就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实验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尝试,导致学生对科学实验知识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或者教师的演示上,使得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也对科学知识没有更具体、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而科学学科的积极作用也未能真正发挥。为此,教师应从转变认为科学不是主科并不影响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并对科学实验课程加以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展开科学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策略

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科学课程则是小学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验课程的进行仍需引起更多的重视,教师也要加强引导学生重视科学实验,并带领学生进行规范合理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小学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有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一)重视创设动手操作的情景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活动进程中的初级阶段,在其学习过程中的坚定性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认知规律相贴近的的教学情景[1]。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本就不是主科学习起来没有很大的动力,教师如果直接开展实验教学和讲解注意事项,学生很容易觉得无趣枯燥,所以,教师要重视创设动手操作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科学学科和科学实验的意义和价值,使得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积极表现提高动手能力。比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繁殖》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小草或者花朵,并鼓励学生在选取一株植物,记录其一星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课本知识学习时通过观察周边植物加深对科学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用一次性纸杯选取一些土壤并放入一粒豌豆,让学生记录豌豆每天的发芽历程,引导学生在亲自实验中对植物繁殖发芽的相关科学知识有更具体的了解,同时学生在生活化情景教学中,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科学实验,从而进一步加大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打造更高质的科学教学课堂。

(二)重视动手操作的过程指导

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验效果和操作流程的正确与否,总之,科学实验重在质量,教师不应一味地带领学生尽可能地多做实验而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实验过程,只要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规范流程、合理地使用材料工具、并养成记录的习惯,才能使学生在实验中有效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在组织实验之前,教师需要详细讲解相关的规章制度,让学生认真、合理地使用实验材料,确保学生能够严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而在组织实验时,教师则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实验动态,并对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及时指正、讲解,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正确规范的实验流程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使得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孩子的综合发展。

(三)巧妙设疑,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反思,教师在组织科学实验时,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课本知识适当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科学知識,并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自主寻找答案。同时,教师还可对实验的流程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目的是什么、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替代吗?指引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思考实验环节,从而使得学生对实验操作流程有更深刻的理解记忆并大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在改进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科学实验环节,在讲授小学生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加强科学实验训练,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学习科学的潜力。与此同时,教师也需在实验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规范、纠正学生的实验过程,帮助学生从小就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美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 神州(上旬刊),2018,000(009):157.

[2]张德求.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6).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梁家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科学小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