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云南卫所新官考述
——以武职选簿为中心

2020-05-25 00:58孟凡松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卫所小旗宣德

孟凡松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安顺561000)

引 言

对于明代地方卫所中的靖难新官群体,孟凡松等曾以贵州卫所为中心,依据武职选簿及地方志资料进行讨论,认为永乐十五年(1417年)、宣德六年(1431年)、正统三年(1438年)等年,贵州卫所陆续有靖难新官之裔调入。[1]万历《贵州通志》对明代新官的记载可与武职选簿相相印证,说明入黔新官相对数量较少,但职级较高且具“管事”实权,其地方影响不可小觑。[2]入黔新官群体在靖难之前多充旗军之役,而调遣定卫于贵州卫所之后,不仅世袭职级较高,亦多在贵州都司任都指挥等流职。[3]

云南卫所武职以旧官为主体,然永乐以后陆续调入之新官亦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云南旧官武职多征南留戍之余,他们在靖难之役期间又多奉建文朝廷调遣征燕。[4]鉴于明初云南卫所多奉调北征且在战场上有卓越表现的特殊背景,靖难新官或新官之裔调入云南诸卫所的情况应与贵州等其他省区有所区别。今以武职选簿为中心,对明代云南卫所新官作初步的讨论。

一、新官调入云南诸卫举隅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收录云南都司诸卫所选簿者,包括云南左、云南右、临安、越州、云南后、大罗等卫及木密关、凤梧等千户所。兹以前述诸卫所选簿为中心,对各卫所新官进行梳理。

(一)云南左卫

指挥使武贤。武贤之父武让,山东邹县人,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二年真定升小旗,郑村坝升勇士百户,三十三年济南升副千户,三十四年西水寨升本卫指挥同知,三十五年渡江升都指挥佥事,永乐元年钦升河南都司都指挥同知,八年阿鲁台有功升本司都指挥使”。[5]“武廕隆”,385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调河南都指挥使武让及都指挥佥事潘俊于云南都司。[6]卷11,洪熙元年二月丁卯武贤宣德五年(1430年)替职,以父任云南都司流官之故,定云南左卫,替指挥使。[5]“武廕隆”,385

正千户刘斌。刘斌父刘六儿,原充军役,“洪武二十五年兑换燕山中护卫中左所,三十二年攻围真定升小旗,郑村坝升总旗,三十三年济南升百户,三十五年平定师升府军前卫左所正千户”。[5]“刘崇义”,451后刘斌袭职,宣德九年(1434年)调云南左卫中所。[5]“刘崇义”,451

正千户刘信。刘信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二年奉天征讨,克雄县升小旗,克复大宁北平坝功升总旗,三十三年白沟河功升实授百户,三十四年夹河、西水寨,三十五年齐眉山,克取金川门奇功,蒙升广武卫右所正千户,宣德八年调云南左卫前所”。[5]“刘朝元”,476

副千户魏茂。副千户魏茂原系金吾左卫武职,袭职于永乐四年(1406年)底,调入云南左卫时间不详,应归入新官之列,其疑似或确切理由有三:第一,永乐四年(1406年)之金吾左卫为亲军卫,主要由靖难新官组成。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甫入南京城,即命升原燕山左、右、中三护卫分别为金吾左、金吾右、羽林前卫,俱亲军指挥使司,[7]卷九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辛未新金吾左卫系燕山左护卫改置,其主体系靖难新官无疑。又从现存北京亲军卫金吾右卫选簿看,该卫武职率皆新官之裔,[8]可推测金吾左卫亦当如此。第二,魏茂系莱芜县(今山东莱芜)人,山东地方为靖难之役诸战役发生的主要区域之一,俱该籍贯者以新官居多。第三,该魏氏之世职延续之嘉靖晚期时,有舍人魏国忠年八岁优给,优给至年十五岁,至年十六岁时方出幼袭职,[5]“魏国忠”,384—385此体现新官之特权,非旧官所有。

(二)云南右卫

指挥使潘冕。潘冕之父潘俊,原系燕山右卫指挥使,征剿“胡寇”升授河南都指挥佥事,洪熙元年与本都司都指挥使武让同调云南都司管事,[6]卷11,洪熙元年二月丁卯病故。潘冕宣德三年(1428年)年十岁优给至宣德八年(1434年)终住支,冕九年(1435年)袭世袭指挥使,定云南右卫。[9]“潘镗”,8;[5]“又一员·潘冕”,386选簿虽无潘俊靖难履历的具体记载,然其能任燕山右卫指挥使,子潘冕又得以优给至年十五岁,皆可表明新官身份。

指挥同知杨琳。杨琳之父杨福,原充永平卫军役,“奉天征讨,郑村坝功升小旗,三十三年白沟河功升百户,三十四年克丘县、威县、深州截路军马功升实授百户,西水寨功升副千户,本年征克白沟河、西水寨节次功升本所正千户,三十五年克金川门升平凉卫指挥同知,宣德七年升云南都司都指挥佥事”。[9]“杨世爵”,11据《明宣宗实录》,杨福原任永平卫指挥同知,宣德七年(1432年)底调署云南都司都指挥佥事事。[10]卷97,宣德七年十二月丁未杨福正统三年(1438年)病故,琳于本年袭指挥同知,定云南右卫。[9]“杨世爵”,11

指挥佥事张昇。张昇之父张三,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二年八月真定升小旗,十一月郑村坝升总旗,三十三年济南升百户”。张三患病,将张昇代役,“三十五年五月泗州过淮河升正千户,六月渡江平定京师,钦升鹰扬卫指挥佥事,宣德六年调云南右卫”。[9]“张鹍”,12

指挥佥事孙亮。孙亮兄孙斌,原充军役,“(洪武)二十五年兑换燕山右护卫后所,三十二年八月功升小旗,大宁、郑村坝有功升总旗,三十三年白沟河、济南功升实授百户,三十四年夹河、藁城有功升副千户,三十五年渡江克取应天有功升沂州卫指挥佥事”。孙斌故,子孙智袭,绝嗣,亮袭职,“宣德六年调云南右卫”。[9]“孙承恩”,12

指挥佥事葛瑛。葛瑛父葛聚,原补小旗役,“郑村大战升总旗,三十三年白沟大战升百户,东昌大战三十四年升副千户,藁城大战升正千户,三十五年平定京师钦升指挥佥事”。[9]“葛廕祖”,19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京卫指挥共计40人得以升职都指挥佥事及其署职,行在金吾左卫指挥佥事葛聚得以升任云南都司署都指挥佥事。[10]卷62,宣德五年正月丁卯葛聚病故,嫡长男葛瑛袭父原职指挥佥事,定云南右卫。[9]“葛廕祖”,19选簿载葛聚原系兰州卫流官指挥佥事,后升云南都指挥佥事,实录载其以行在金吾左卫指挥佥事升署云南都指挥佥事,当为流官与世籍、实职与署职之别,二者皆不误。

正千户李让。李让,合肥县人,“洪武三十二年自愿立功带刀奉天征讨,克雄县,三十四年藁城升实授百户,六月渡江升正千户,宣德三年调云南右卫右所”。[9]“李时新”,18

副千户黄贵。黄贵,定远县人,父祖数辈皆与役靖难。祖黄三原充小旗,“(洪武)三十二年随军奉天征讨,三十三年残疾”。伯黄金“白沟河升总旗,藁城、西水寨功升管军百户,三十五年齐眉山阵亡”。父黄忠袭职,“随征,过淮河,克金川门,升密云后卫防(守)御所副千户,改密云后卫前所”,宣德间老疾。黄贵系黄忠嫡长男,“九年五月替,正统六年调今本卫所”。[9]“黄本成”,56

(三)临安卫

指挥使丘鑑。丘鑑之父丘真,永乐十一年(1413年)袭授羽林前卫指挥佥事,该羽林前卫系燕山中护卫改置,丘真当系靖难新官之裔。丘真征麓川三次奇功升都指挥佥事,又历功升都指挥同知,京卫带俸,正统十二年(1447年)八月调云南都司提督临安卫守备。[11]卷157,正统十二年八月甲戌景泰七年(1456年)七月,丘鑑以父老疾替职指挥使,定临安卫。[9]“丘继武”,164

指挥同知陈兴。陈兴父陈牛儿,原充旗役,“克雄县升勇士百户,残疾”;兄陈广替职,“白沟河、济南升副千户,藁城全胜,故”;“次兄陈聚升正千户,齐眉山阵亡”;陈兴“永乐元年升指挥同知,钦与流官”,后调云南临安卫。[9]“陈俊”,163

指挥佥事李铠。李铠祖李善,“(洪武)三十二年功升实授百户,三十四年夹河功升副千户,三十五年阵亡”。父李友,“用善功授指挥佥事,宣德十年升云南署都指挥佥事,正统六年以征麓川功升都指挥使,景泰元年充右参将同侍郎侯琎征贵州苖贼,已而还云南,仍充参将,协同都督沐璘镇守,卒于官”。[11]卷238,景泰五年二月丙申李友以左军都督佥事终,子李铠景泰六年(1455年)袭职指挥使,调临安卫。[11]卷250,景泰六年二月辛巳;[9]“李春华”,162

正千户杨春。杨春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二年奉天征讨,白沟河、济南功升小旗,三十四年夹河、藁城功升试百户,三十五年渡江平定京师升武德卫右所副千户,永乐二年与世袭,八年征阿鲁台功升正千户,宣德三年调今本卫所”,[9]“杨木”,175即临安卫右所。

正千户孙成。孙成亦作孙斌,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二年攻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威县、藁城全胜升总旗,三十五年杀败真定军马升试百户,六月渡江平定京师升正千户,永乐三年钦与世袭,宣德三年调临安卫左所”。[9]“孙继美”,190

正千户王著。王著,遵化县(今河北遵化)人,原充军役,“济南升小旗,西水寨升总旗,平定京师升徐州卫后所副千户,永乐二年与世袭……八年阿鲁台有功升正千户”。[9]“王用能”,269

(四)越州卫

指挥使张旺。张旺有兄张安宁,原充军役,“功升勇士小旗,郑村坝升总旗,白沟河升百户,夹河阵亡”;弟张旺以兄阵亡功升正千户,“洪武三十五年升豹韬卫指挥同知,后擒达贼升指挥使”,调临安卫。[9]“张举”,311

指挥佥事曾思鲁。曾思鲁原充燕山中护卫小旗,“(洪武)三十二年真定升总旗,郑村坝升百户,三十三年济南升副千户,三十五年平定京师升府军后卫指挥佥事”,后调临安卫。[9]“革发指挥同知一员”,314

卫镇抚张铭。张铭父张荣,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三年白沟河升小旗,三十四年夹河升试百户,三十五年平定京师升宁海卫前所副千户”。张铭系庶长男,永乐十八年(1420年)袭父职副千户,宣德九年(1434年)调越州卫,改卫镇抚。[9]“张爵”,316

正千户李庸。李庸又作李荣,原充军役,“(洪武)三十三年白沟河升小旗,三十五年攻打九门升试百户,渡江升弘农卫左所正千户,宣德八年调曲靖卫”。[9]“李东山”,335

(五)云南后卫

指挥使刘镛。刘镛,有祖刘海,原充燕山左护卫军役,“(洪武)三十二年奉天征讨郑村坝奇功升总旗,三十三年白沟河功升百户,又于白沟河对敌功升指挥佥事,三十四年夹河奇功升指挥同知,故”。父刘玉袭指挥同知,“以守御永平节次功升指挥使,(永乐)二十二年迤北征进升云南都司都指挥佥事”,历功升署都指挥使,老。刘镛系刘玉庶长男,景泰七年(1456年)正月,“照例替父原职指挥使,定云南后卫”[9]“刘继志”,355

指挥使李勇。李勇之父李顺,从军28年升总旗,“(洪武)三十二年奉天征讨,平定九门、鄚州、真定功升百户,大宁、郑村坝功升实授百户,三十三年白沟河、济南功升副千户,三十四年夹河、藁城、西水寨功升指挥同知,三十五年平定京师,永乐元年升都指挥同知,六年升都指挥使,老疾”。李勇“七年正月替金吾右卫指挥使,宣德六年调今卫”。[9]“李春荣”,358

正千户王斌。王斌之父王伯让,卢龙县人,原为金吾左卫前所灵璧县阵亡试百户,斌永乐九年(1411年)袭职为世袭正千户,后调云南后卫前所。[9]“王世昌”,366此间所称金吾左卫即原燕山左护卫,王斌又以乃父灵璧县阵亡功试百户升三级袭升正千户,其为新官之裔似无疑义。

副千户朱成。朱成父朱得山,原充军役,“(永乐)三十二年郑村坝升小旗,三十三年济南升总旗,三十四年藁城升试百户,三十五年小河战胜永乐元年升永平卫中前所副千户”。朱成系朱得山庶男,袭嫡兄朱兴之职,调云南后卫右所。[9]“朱继秀”,383

副千户仝贵。仝贵伯仝兴,原补军役,“(洪武)三十三年白沟河大战升小旗,三十四年夹河大战升总旗,三十五年克东阿等处钦除大同后卫中所百户”。兴故,兴子全、贵兄名先后承袭,皆故绝,贵正统二年(1437年)袭职,后调云南后卫右所。[9]“仝性忠”,384

百户倪青。倪青父倪全,原补军役,“(洪武)三十三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夹河升总旗,三十五年金川门升镇西卫前所百户”。倪全年老,青正统三年(1438年)替职,后调云南后卫中所。[9]“倪端”,398

(六)大罗卫

正千户王敬。王敬父王显,原充隆庆右卫军役,“征进有功”升正千户,眼疾。敬永乐十年(1412年)替职,后调大理卫中左所。[9]“王威”,447隆庆右卫原为宁王朱权所领营州右护卫,因朱棣裹挟而与役靖难,故其武职亦皆新官。

(七)木密关等千户所

副千户赵斌。赵斌袭职时间不详,其前一辈为赵贵,原代军役,“(洪武)三十三年济南升小旗,三十四年夹河升试百户,三十五年平定京师升信阳卫中所副千户”。赵贵之后由赵斌承袭,历功升正千户。斌子赵勋,景泰七年(1456年)袭职。[9]“赵诰”,472从赵斌承袭及历功的整体背景看,其麓川历功可能性最大。当是赵斌袭职,调木密关所,又历功升正千户。

副千户裴鑑。裴鑑之伯祖裴士中,“洪武三十二年垛充武城左卫中所小旗,三十三年从军奉,攻围济南升总旗,三十四年升试百户,三十五年钦升绍兴卫后所副千户”。士中老疾,侄裴宣替职。宣故,男裴鑑正统四年(1439年)袭,后调木密关所。[9]“裴銮”,474—475

(八)其他靖难有功卫所武职

云南右卫指挥同知李贵。李贵永乐十年(1412)替职扬州卫指挥同知,后调云南右卫。[9]“李印亨”,10该扬州卫在建文四年五月举城降燕,朱棣渡江,该卫居功尤大。

越州卫指挥同知杨林。杨林系高邮卫指挥同知杨斌嫡长男,永乐二十年(1422年)袭职,宣德三年(1428年)调越州卫。[9]“杨辉”,313渡江之时,该高邮卫与扬州卫,皆颇建“具舟济师”之功。[7]卷九下,(建文)四年六月辛未

二、云南新官群体特征之分析

永乐以后至明中期,云南卫所陆续有靖难新官或新官之裔调入。他们整体数量不多,然世袭职级较高,为卫所中不可忽视之力量。

(一)云南新官基本信息之统计

统计前述云南左等卫武职选簿所载新官共30例如下表:

表1 选簿所载云南诸卫所新官基本情况统计表

续表1

武职姓名籍贯原在卫所新调卫所靖难前职役调入职级调入时间资料出处陈兴临淮县———临安卫小旗指挥同知———“陈俊”,163—164张昇山后鹰扬卫云南右卫军役指挥佥事宣德六年“张鹍”,12孙亮涞水县沂州卫云南右卫军役指挥佥事宣德六年“孙承恩”,12葛瑛滦州金吾左卫云南右卫小旗指挥佥事正统元年“葛廕祖”,19李铠寿州燕山右卫临安卫总旗指挥佥事景泰六年“李春华”,162曾思鲁山阳县府军后卫越州卫小旗指挥佥事———“革发指挥同知一员”,313—314张铭遵化县宁海卫越州卫军役卫镇抚宣德九年“张爵”,316刘斌宿迁县府军前卫云南左卫军役正千户宣德九年“刘崇义”,58,451刘信山后会州广武卫云南左卫军役正千户宣德九年“刘朝元”,58,476李让合肥县———云南右卫军役正千户宣德三年“李时新”,18杨春遵化县武德卫临安卫军役正千户宣德三年“杨木”,175孙成武清县———临安卫军役正千户宣德三年“孙继美”,190王著遵化县滁州卫临安卫军役正千户———“王用能”,269李庸山后弘农卫曲靖卫军役正千户宣德八年“李东山”,335王斌卢龙县金吾左卫云南后卫———正千户———“王世昌”,366王敬山后隆庆右卫大理卫———正千户———“王威”,447—448魏茂莱芜县金吾左卫云南左卫军役副千户———“魏国忠”,58,384黄贵定远县密云后卫云南右卫小旗副千户正统六年“黄本成”,56朱成江阴县永平卫云南后卫军役副千户———“朱继秀”,383仝贵大同县大同后卫云南后卫军役副千户———“仝性忠”,384赵斌宿松县信阳卫木密关所军役副千户———“赵诰”,472裴鑑宝坻县绍兴卫木密关所小旗副千户正统三年“裴銮”,474—475倪青临淮县镇西卫云南后卫军役百户———“倪端”,398

(注:表中案例依据《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58、59册所收云南左、云南右、临安、越州、云南后等卫及木密关等守御所选簿整理,同时参考本文之“新官调入云南诸卫举隅”之论述。其选簿记载调入云南卫所及袭职的时间,贴黄与选条相异时,以选条为准;部分指挥职级武职,表中调入时间实为其定卫时间)

(二)云南新官群体特征概述

从《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所收云南卫所选簿看,该云南诸卫新官虽数量不多,但仍有一些相对共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武职的原籍地、原在卫所、靖难之役发生前的身份、调入云南卫所时的职级与时间等方面。

从武职籍贯看,新官主要来自北直隶及山后、南直隶与山东地区,分别有14、9、5例,占比46.7%、30%、16.7%,余山西、江西各1例。北直隶及山后、山东等地既属靖难及相关战事的主要发生地,也为靖难北军的主要补给区。例如,副千户裴鑑之伯祖裴士中,“洪武三十二年垛充武城左卫中所小旗”,[9]“裴銮”,474—475即属战时垛充而来。南直隶地区并非北军补给区,然其占比仅次于北直隶,说明北军的初始构成中,也即原燕王及权王所领成建制卫所,有相当部分兵力来自南直隶地区。

从调入云南卫所之前的卫所归属看,调滇新官主要来自亲军及诸都督府直隶在京、在外卫所,这些卫所大多以靖难新官武职为主体构成。前表26例新官来自羽林前、金吾左、金吾右等21卫,其中金吾左卫4例,燕山右卫、永平卫各2例,其他18卫各1例。其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右卫等为永乐中置上直亲军卫,金吾左、右及羽林前卫分别为燕山左、右、中护卫改置,诸卫率皆以靖难新官为主体;府军前卫、府军后卫为洪武中置上直亲军卫,从现存府军前卫选簿看,该二卫在靖难之役后已逐步由靖难新官占据主体;鹰扬卫、豹韬二卫北、南京皆置,鹰扬卫隶后军都督府,豹韬卫隶前军都督府,从现存南京二卫武职选簿看,亦以靖难新官为主体;隆庆右卫系原营州右护卫改置,密云后卫即原北平都司密云卫分置,后为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从隆庆右卫沿革与密云后卫现存选簿看,二卫皆以新官为主体;永平卫为原北平都司属卫而后该属后军都督府者,武德卫、广武卫为右军都督府在京属卫,从前述北京诸卫多以新官为主体的整体分布看,该三卫亦当以新官为主体。沂州卫、滁州卫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宁海卫为山东都司属卫,弘农卫、信阳卫为河南都司属卫,绍兴卫为浙江都司属卫,镇西卫为山西都司属卫,大同后卫为山西行都司属卫。从现存滁州卫、镇西卫选簿看,前述滁州卫等诸都督府在外直隶卫及镇西卫等各都司属卫,靖难新官或靖难后期降附职役也占到不低的比重。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即某新官原本定籍靖难武职为主体的卫所,后他调别卫为流官,最后调现在卫所如云南卫所并定籍的情况。指挥佥事葛聚,原隶行在金吾左卫,后调兰州卫流官指挥佥事,升署都指挥佥事,[10]卷62,宣德五年正月丁卯调任云南都司都指挥佥事,病故,子葛瑛袭职,定云南右卫。[9]“葛廕祖”,19

从靖难之役发生之前的身份看,调云南卫所的新官武职,其初始身份多为军役、小旗等,属卫所充役者群体。表中共26例有表明初始身份,军役19例占比73%,小旗5例占19%,总旗2例,无百户及以上职级者。其中,总小旗役共7例,而历功升卫指挥者达5例,占13例卫指挥的38%,说明役之身份较高者在历功晋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然,靖难卫所不可能仅由总小旗及军役构成,并不能以表中统计数据而排除靖难之前已为百户等武职的存在。

新官调入云南卫所之整体数量并不多,但整体职级较高:

表2 云南卫所属分新官职级分布统计表

(注:此表系据本文表1《选簿所载云南诸卫所新官基本情况统计表》整理而来,其新官卫镇抚1名,系副千户改任,故比照其实际职任统计入副千户内。表中曲靖卫、大理卫各新官正千户1名,并非从该二卫选簿整理统计而来,故不能以之证明新官在云南诸卫中的分布情况。临安卫选簿因其少部分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不得查阅,但卫指挥及诸所选簿之主体已经收入《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可用以分析新官分布之情形)

如表2所见,30例新官之中,指挥职级者共13例,正千户及以下职级者17例。以卫武职额数而言,卫指挥使、同知与佥事卫镇抚各1、2、4员共7员,所正、副千户及百户各1、2、10员共13员,以一卫五属所计,指挥职级武职在卫武职中的占比不足10%;即便将卫、所镇抚额数统计在内,指挥职级武职占比也不足11%,况且卫镇抚职比副千户,视作所一级武职的话这个比重还会低于10%。统计表中指挥职级武职与属所职级武职为13:17,属所职级武职占新官总数的57%,比正常属所武职在卫武职整体比重的10%高出约5倍以上,说明属所职级之新官调遣入滇者相对甚少,而卫指挥等较高职级者相对更多。 指挥职级新官中,云南左、临安、越州等卫指挥使各1员,云南后卫有指挥使3员却无指挥同知、佥事,云南右卫无新官指挥使却有指挥同知、佥事共4员,说明指挥职级武职在诸卫内部的分布也追求一种整体平衡,畸轻畸重,大约在1至4员之间。

在所一级武职中,正千户9员,副千户包括卫镇抚在内7员,百户仅1员,作为卫武职主体的百户成为绝无仅有的存在,说明新官在属所中的整体职级同样较高。

结合云南卫所编制及建置沿革来看,明初所设置的云南诸卫及守御所大概都有新官的调入。大罗卫仅由2千户所构成,系调澜沧卫中左所、洱海卫洱海所而设置,其指挥职级武职除澜沧、洱海二卫各1员外,又有原调大理卫新官正千户历功升指挥佥事的大罗卫武职1员。[9]“王威”,447—448凤梧守御所设置于明嘉靖年间,系调云南中卫中左所而置,该所原为卫之属所,又以云南嵩明州等本地土军为主体,现存选簿无新官之记载,不能以其特殊性而否定前述之判断。又木密关所以正千户职级最高,副千户次之,该所有新官副千户2名,其1名调入后历功升正千户,新官职数虽少,亦在该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诸新官定籍云南卫所的原因与时间。30例之中,11例未记载调入时间,有7例虽记载时间但并非调入而是因故定籍云南卫所者,其11例调入时间不详者之中有2例约在正统年间或正统三年(1438年)稍后。

大多数情况下,新官调入云南卫所即定籍于所调卫分,但也有父兄任云南都司流官并因之老疾病故者,其子弟因之定籍云南卫所者。此种情况统计共有7例,指挥使武贤、潘冕、丘鑑、刘镛,指挥同知杨琳,指挥佥事李铠、葛瑛等皆属于此种情形,他们定世职于云南卫所的时间在宣德五年(1430年)至景泰七年(1456年)之间。

选簿明确记载新官调入云南卫所而非直接定籍时间者共12例,分布在宣德三年(1428年)、六年(1431年)、八年(1433年)及九年(1434年)与正统三年(1438年)、六年(1441年)等时间点上。宣德年间每次调入者约3名,正统年间约1名,而永乐年间调入者几乎没有。非但如此,7例直接定籍于云南卫所的指挥职级武职,其上一辈以都指挥及以上流官身份调入云南的时间也几乎都在永乐以后的宣德、正统年间。其最早1例为指挥使刘镛之父刘海,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迤北征进升云南都司都指挥佥事”,[9]“刘继志”,355此次“迤北征进”,朱棣病故在途,刘海调任云南都司流官在朱棣病故之后。即便有刘海调任流官1例,也并不能因此否定永乐、宣德、正统年间新官之流官调任与新官之裔以世职定籍云南的整体情形,即主要发生在宣德、正统及景泰年间。

新官渐次任流职于云南都司,并调入或直接定籍于云南诸卫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沐氏与明朝廷之关系的变动。建文时期,主体由云南诸卫所组成的“云南兵”为朝廷御燕之劲旅,而后朱棣登基,以沐晟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虽继续获得朝廷任用,但新旧官之分际在云南卫所职役群体里应当仍属相当敏感之问题。朱棣去世后,继任者开始调遣新官到云南都司任都指挥一类流官,沐氏与朝廷关系业已发生微妙变化,云南地方卫所武官群体在经历一代人以后对新官出身的武职也在心态上发生变化,主要应体现为抵触情绪在逐渐降低,新官出身者在旧官占绝对主体的云南卫所中也被逐渐接纳。宣德年间,朝廷注意力逐渐从交阯收缩乃至放弃彼地,而在此前的交阯诸次战役中,以沐晟为代表的云南卫所职役与朝廷新官主导的由亲军卫所及其他都司卫所构成的军队已有多年的配合作战经历。还有,在正统年间历次麓川战役中,此种配合作战也逐渐呈现为一种常态。新官出身之云南都司都指挥流官及所属卫所世官,随着沐氏与朝廷关系的变迁、地方旧官群体的代际变动及地方军事活动的展开,产生出一个逐渐进入云南并成为常态的过程。换言之,随着时间与实践的推移,靖难新官群体在宣德至景泰年间逐渐介入云南地方卫所武职群体并以世职的形式固化下来。

小 结

从武职选簿的记载看,新官群体进入云南卫所并以世职的形式固化下来是阶段性、过程性的产物,它主要发生在宣德与正统、景泰年间,之所以没有提前到永乐时期应与沐氏与明朝廷也即朱棣之关系及“云南兵”在靖难之役中的创伤等有关。至于“云南兵”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需另有专文探讨。

新官武职进入云南卫所主要为调遣而来,也有部分指挥职级武职系因父兄曾任职云南都司都指挥流官,至其本人承袭时并定籍云南卫所。他们大多来自亲军卫所或以靖难新官为主体的卫所,也应有少部分武职从这类卫所中调出后,又曾任其他卫所流官,而后才再次调遣并定籍于云南卫所。调遣或直接定籍云南卫所的新官,率皆分布在明初已建置的卫所中,每卫约有3、4至7、8员,整体数量不多但世袭职级较高,属于卫所中较有权势和地位的群体。新官群体在明代地方卫所中的形成过程及分布形态、其地方军政及文化教育影响及与原旧官群体之权势消长等,仍需由各省区而及于全国的整体探究。

猜你喜欢
卫所小旗宣德
和王安石一起过年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宣德炉探究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炉中岁月长
略论明初对四川的军事移民
抄作业大王
邋遢博士的奇妙发明.美妙时光床
盐利、官员考核与地方军饷
小述《秦边纪略》中“小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