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索

2020-05-25 10:58史永亮牛海燕刘玉华王雪瑞王词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研究现状课程思政

史永亮 牛海燕 刘玉华 王雪瑞 王词

摘 要: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教育部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大思政”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拓展课程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拓宽,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本文主要从实践论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改革现状和建设路径,以期助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建设路径

一、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不仅关注专业教育,还关注立德树人效果,重视专业学习、发展、创新与思想进步的关系,注重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中。课程思政统筹大学所有课程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发挥着大学课程承载的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课程思政要求我们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专业、各个学习环节中的整合,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育人理念、育人思维贯穿于专业课程中,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专业课程转化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化、多样化的教学载体,让传统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从而产生增值效应。

二、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困境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需辩证把握

目前来看,各大高校普遍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不能有效区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实际上,两者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政治合格、品学兼优的青年人才方面息息相关,前者指的是为实现思政教育目标而专门开设的相关学科,后者则更多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考虑的是如何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合、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实现的是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协同推进,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改革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整体规划

高校应充分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各种思政元素,并使思政元素很好的嵌入到专业课程中,要求课程思政既要做到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潜移默化地穿插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实效。一方面,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尚待开发和挖掘,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整体规划上还不完善,他们在对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的随机性很强,缺乏多学科融合互补和系统的、深入的考量,课程思政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尚未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办法,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代表性的课程和一个完备的、覆盖各门课程的体系,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协同创新优势尚未显现。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未能注重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因此也无法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的相互结合,造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获取路径单一,挖掘难度大等。以上都是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融合互补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重要举措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以树人必先立德的教育理念,矫正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融合、嵌入到专业课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作用。

三、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优化教师思政工作的创新思路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实质是强调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为此,就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好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立德树人意识和高超育人水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围绕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问题、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思政强化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积极主动地把所授课程和典型的思政案例相结合,关注社会热点,并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适时适度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注重品行修养。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实践,以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为目的,不断加强对非专业领域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国情、社情和民意、有助于在教学设计中增加更多的德育元素、有助于在指导学生时弥补其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缺失,也有助于培养教师为国育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优化探析

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不断地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和新媒体技术的相互结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以较好的使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将思政思想、思政知识内化于专业课程中传授给学生,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朝向多样化发展。高校教师应将网络视为重要的教育阵地,用新媒体形式革新教学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多种多样、健康向上的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专业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如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专家讲座、时事点评,积极宣传正确的网络行为,降低大学生被不正确言论误导的风险。高校应增强阵地意识,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和时代发展需求,建设好主题教育网站,提供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

(三)党建育人模式创新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带政建的政治优势,全覆盖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的高效的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課程思政建设各个环节,落实党委组织领导主体责任,着力推动“课程思政”从随意化向制度化发展,促进“课程思政”绩效考核从软指标向硬约束转变,使“课程思政”不仅成为教师思政工作的切入点,而且形成支撑教师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基层党支部要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共同提高,形成学科建设与思政工作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高校也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党、团组织应当充分发挥所能利用的思政资源,通过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把教师思政工作融入“课程思政”之中,促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发展有效衔接,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制工作,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课程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总而言之,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我们要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实现“课程思政”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努力将课程思政落实、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唯有不忘初心,坚定改革方向,才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1):108-110.

[2]万力.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四维综述[J/OL].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49-53+108[2020-02-13].https://doi.org/10.16104/j.issn.1673-1883.2019.04.010.

[3]李义.“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智库时代,2020(03):162-163.

[4]甘麒燕,郭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03):164-165.

[5]庄梅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创新思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1):77-82+86.

[6]罗萍,马菲菲.“互联网+”背景下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2):42-44.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研究现状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