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馆如何助力科学文化传播

2020-05-25 09:10肖欣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技馆传播

肖欣

摘 要:从传播科学知识到传播科学文化,是对科技馆理念的重大突破,也是时代发展对科技馆的必然要求。科技馆如何助力科学文化传播?通过展品、展项,使观众在掌握、体验科学知识中,学到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要体现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使观众树立起以有益而非有害的方式,应用自然科学成果的意识。讲科学故事,使观众受到人文精神教育。围绕公众需求拓展科普内容。助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能力提供知识、信息等支持。

关键词:科学文化;科技馆;传播

從传播科学知识到传播科学文化,是对科技馆理念,即价值功能目标追求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时代发展对科技馆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发展的现实来说,从科普走向科学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建立新文化战略的需求,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期科技馆如何助力科学文化传播?具体做法:

1.通过展品、展项,使观众在掌握、体验科学知识中,学到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1.1.运用重现科学发现过程展品,引导观众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从中感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有时人们很容易忘记他所记忆的知识,但是通过身心体验科学发现过程,由观察、发现、到顿悟,对人心灵上的启迪与升华是持久的。如:体验奥斯特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的过程。展品有一个简单的电路,类似于当时奥斯特用的材料,下面放置一个小磁针,当导线通电时产生什么现象?(提示观众仔细观察)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后发生什么现象,恢复原来的南北状态。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那么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后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偏转方向也相反,说明了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这是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实验室做有关电的其它实验时,他无意中发现了指南针出现了一个很微小的变化。这个变化很不明显,以致于其它科学家之前也看到过,但他们都忽略了这个现象。奥斯特紧紧抓住这个现象,接连3个月深入研究,反复作了几十次实验,首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人类研究电磁本质联系的序幕。放入磁场中的磁针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那么通电的导体放入磁场中是否也受到磁力的作用呢?同时将安培力实验、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整合在一起,引导观众亲身体验。这样让观众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科学家的思维过程,通过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感悟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

1.2.展示科学发展的历程,使观众受到科学精神熏陶。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永无止境的过程,是在“正确”与“错误”、“成功”和“失败”的探索中发展的,是一种生动的、不断变化的对世界看法的思维方法。科技馆教育,在展品展项中要体现出科学曲折发展的历程,使观众受到科学精神的感染。如:天津科技馆,在数学展中有数学史的内容。在展示中加上,数学探索中的挫折、失败、反复……如对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第一次,无理数、毕达哥拉斯悖论,表明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推理证明才是可靠的。第二次,无穷小,无穷小量是不是零?引起数学界及哲学界长达半世纪的争论。第三次,罗素悖论(理发师悖论)使整个数学大厦动摇了。再如:对光的认识,经过长达300多年的争论。微粒说—波动说—微粒说—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在目前对能够直接观察到或者用宏观的实验仪器能够测量的光的现象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要问:“光子”究竟是什么,至今还不能用一个形象的物理图形把它刻画出来,也无法用一个实验能把“理想的粒子”和“理想的波”区别开来,对光的本性认识仍存在着许多未知的处女地。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有人提出了光的速度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也就是说物质的运动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如果这一假说能够得到实验证实的话,那么我们不但对光学理论需要重新作出评价,甚至对整个物理学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将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再如: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对……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问题。

1.3.以问题为导引,激发观众的思考。

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试验与观察。科学问题的价值在于导向发现新知。科技馆教育可通过问题导引,激发观众的思考。如,“恐龙的展览”。有一个馆的展览牌中有类似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这里指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约1.6亿年,而你们人类在地球上才生存了多少年?好好保护环境吧,否则你们还不如我们呢。”通过恐龙之嘴,激起观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考。再如:“视觉错误”的展品,如一根铅笔插入水杯中铅笔变弯或变成两根,间断的线段转动起来则变成连续的曲线。这是人的错觉,那么进一步问一句:眼见为实吗?再比如:“水”的展览,可提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了,那么会怎样?以有思想价值的、导向明确的、启发性的问题为导引,激起观众对科学、对自然的深度思考。

1.4.展示与人们常识和经验联系或背离展品,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思索。

如:科技馆中的经典展品“锥体上滚”一眼看过去,人们并不清楚锥体为什么会向上滚动,而生活经验又告诉观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是向下滚动的,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背离,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思索。再如:倒扣的“漏斗”向下吹出气,而球不会被吹走,像是被漏斗吸住一样,观众感到诧异,就要寻找答案。再如:“向心力与离心力”展品,铁球与木球放置水中,展品装置旋转起来后出现铁球上浮,木球下沉的现象,引起观众思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2.要体现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纵观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是有其发展变化过程的。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初,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的,也没有显示出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发明是一些工匠依据实践经验取得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技术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与社会的结合比过去的技术革命紧密的多,其实用价值突显。特别是二战后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科学的实用价值越来越显著。从科学研究的动机、科学问题的确立、科研课题的选择、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进行,到科学假说的提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的建构,再到科学理论的评价和科学成果的应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负载着价值。使用科学资源的能力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情况深深地影响着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科学家的行为特征。而当科学活动具有了使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一个具体科学活动中往往是一致的。因为造福自己与危害他人往往是同一个过程,一方是另一方的条件。即使只是为了造福人类,有时也难免带有副作用。比如:科学发明出了肥料、农药,目的是造福人类,但肥料、农药使粮食、菜、果,甚至饲料、肉类、蛋类都会浸染上某些毒素,危害人类健康。科技给环境、健康和伦理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疯牛病、转基因、核废料、亲子鉴定等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近年来,一些科技馆展示的诸如,“大自然的警示与启示”、“节约能源”、“水资源的利用”、食品安全、网络犯罪等,体现了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中国科技馆“挑战与未来”主题展,“地球诉说”展区、“能源世界”展区、“新型材料”展区,特别是“基因·生命”展区,不仅以生动的、有趣的、互动方式呈现基因研究成果给人类未来带来的革命,同时在这个展区特设了一个交流平台,以虚拟辩论会的方式,针对基因科学家所做的一些事情和他们使用的一些方法在道德伦理方面是对还是错,进行辩论,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观众在科技馆参观中,学习了解科学知识、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同时参与了科学技术如何应用的讨论,促使观众树立起以有益而非有害的方式,应用自然科学成果的意识。

3.讲科学的故事。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故事。科学文化传播可以以故事为载体,通过“故事+科普主题”的形式展开叙述,适当使用悬念和情感,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轻松地传播科学文化。

科技故事編排设计:可依据知识逻辑、知识的发展线索编排设计,形式上开篇可以是抛出案例引出理论,也可以是给出精妙理论起始,再辅以案例解析……如“无理数的惨案”[1]、“理发师悖论”[2]两个案例,贯穿了数学史上第一次、第三次危机和转折。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两直角,小于两直角,大于两直角。过已知直线外一个已知点,可以且只可以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过已知直线外一个已知点,至少可以作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同一平面内任意两条直线相交,故没有平行线[3]。贯穿了数学史第二次危机与转折。宣告了数学史上两千多年对欧式几何第五公设理论证明的失败。从中显示了数学艰难发展的历程和多少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坚韧精神和伟大人格魅力。

可依据人的认知心理编排设计,如可以以一个引发兴趣或好奇心的事件、命题或知识点展开故事。如阿基米德测金冠从中引出浮力定律;蛙腿的抽动引出原电池的发明;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出大气压强原理。

以科学家为主语,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既可以使观众增加对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解又能使观众直接了解科学家的思维、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使观众受到鲜活的人文精神教育。

根据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少儿可采用童话、神话的故事形式;对青少年、成人可采用上面提到的形式。

4.围绕公众需求拓展科普内容。

科普要为满足公众对生活多样化需求服务,现实中,科普在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领域的价值日益凸显。无论是保健养生,还是避险救援。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已经影响到人们生产与生活质量,而科普服务的供给内容与供给方式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公众获得感不强影响了其主动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因此要了解目前群众的需求,围绕群众的需求拓展科普内容。在形式上:可通过展览、报告会、体验等。

5.助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能力提供知识、信息等支持。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民主进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我国已经具备了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条件与环境。科技馆如何助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呢?笔者认为可在科技馆建立公众与科学家对话场地,对科学争议问题、应用问题与科学家展开对话交流。要设立相关部门预先确定对话议题,可按不同的领域,议题的紧迫程度等,制定对话的程序、达到的目标、公众参加的范围、代表界别……主持者等。在助力公众参与决策方面要事先提供议题的知识、背景及相关信息,以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提高对话实效。同时围绕科学争议问题有选择、有计划的开展科学传播。

总之,新时期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科技馆事业将上新台阶、新水平,进入新发展,为我国建成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徐平方.张红.宁锐. 中学数学简史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1-52.

[2] 徐平方.张红.宁锐. 中学数学简史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15-316.

[3] 徐平方.张红.宁锐. 中学数学简史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54-255.

猜你喜欢
科技馆传播
找出口
我在四川科技馆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