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历史学说研究

2020-05-26 14:12秦文
锋绘 2020年2期
关键词:孔子

秦文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家,孔子历史学说颇具特色,其“微言大义”奠定中国几千年史学“笔削”的传统,影响深远。孔子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主要的是“天命观”但同时也有唯物论倾向,人性是想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历史是联系变化的,夏殷周历史“因革损益”;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正名分”的目的论,首创编年体,主张“述而不作”,在史料鉴别中提出“绝四”,对于有疑问的史料主张“阙如”等。

关键词:孔子;历史学说;历史发展学说;历史编纂理论;天命观;正名分

关于孔子生平的研究很多,兹不赘述。研究孔子,既要避免神化,又要避免“鬼化”,而应该把他看作一个历史的人,把他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进行研究。

1 《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著作

导师竺柏松先生说,《尚书》和《春秋》是我国最古的史籍。《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但《尚书》不过是史料汇编,而《春秋》则是有一定指导思想和体例的历史著作。

首先,孔子编纂《春秋》有目的,有指导思想,即“义”。《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以道义”;《庄子·天下篇》说,“《春秋》以道名分”。因此,《春秋》的“义”就是所谓的正名以定分,就是正名分。这个“义”也为以后二千多年间的地主阶级历史家奉为金科玉律,认真效法。因此,使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无数史书都成为“正名分之书”,成为“维纲常,扶名教”,巩固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

其次,在于对于史料有取裁,即“笔削”。孔子按他的“正名分”思想对史料进行取裁,“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凡与“正名分”无关的,虽大不书;凡与“正名分”有关的,虽小必书。例如鲁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天王”即周天子,派宰相咺送赗(即車马)给鲁惠公妾仲子。说明天子向诸侯之妾送礼,则名不顺,非礼也。暗含批评周天子之意。

再次,《春秋》是有体例的,既有体裁,又有凡例。它是编年体史书。《春秋》在用字有一定的规范,后来左丘明总结为“春秋五十凡”。如某年记“大水”,左丘明认为“大水,凡平原出水”。鲁隐公九年又记,“霖,大雪”,左解释为“凡下雨至三日以上即为霖,平地尺为大雪”。又如记军事现象“伐”“侵”“袭”,左氏以为“凡军队出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但也不秘密曰侵,悄无声息曰袭”。又如,“弑”“杀”不能混用,前者一般指下对上,后者一般是上对下,如鲁隐公三年,“卫州吁弑其君完”,同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另外,《春秋》记载少数民族,称吴王夫差为吴子,称楚王为楚子,也常常涉及名分问题,称齐桓公为齐侯;宋国弱小,但亦称为宋公,因为宋襄公是商后,地位较高。在史实方法上,孔子亦有书法,如《春秋》记“天王狩于河阳”,实际上是晋文公命令周天子前去赴会,是不合名分的,于是讳言曰“狩”。《谷梁传》说“为尊者讳耻,贤者讳过,亲者讳疾”。

历代关于《春秋》的评价除去王安石和梁启超之外都很高。关于《春秋》的笔削和讳,历代也有定评,说的最深刻的并予以肯定的当数太史公,“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当春秋乱世,王道衰微,夷狄四起,杜维运盛赞孔子“用历史维持人类文明的深义”,“中国统一的命运,赖以延续”。

2 历史发展学说

2.1 存在与意识关系论

2.1.1 天命观

孔子是典型的天命论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提出“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认为道不传是“天丧予”,要认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亡之,命矣夫”,提出要“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过,孔子“罕言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导师竺柏松先生说:“孔子的天命观是随着他个人的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说来,处境好时,反映天命观的言论较少;处境不好、不得志和颠沛流离时,反映天命观的言论就多。”

2.1.2 唯物论倾向

孔子认为天就是自然万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重视“民”和“人”而远鬼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为国应该首先满足民的吃食,“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针对庶而不富,提出“富之……教之……”,注重后天的学习和磨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2 历史发展主体论

孔子主张德治,提出“为政以德”,“德不孤,必有邻。”提倡“礼”与“仁”,主张治民以“信”,“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提出“道”,“人能弘道”。“朝闻道,夕死可也,”并据此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甚至分出“君子儒”与“小人儒”;屡次谈论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分离出“士”,强调士“志与道”。把人分为三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看重“志”,“匹夫不可夺志也”。重视人的安全,“伤人乎?不问马。”

(1)人性论

人性是相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都是喜富贵而厌贫贱,“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利己必害人,“放与利而行,多怨”,好色是人的本性,“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3 历史发展动力论

孔子主张凡事寻找原因,查找立身的根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另外不相信“一言兴邦”和“一言丧邦”

2.4 历史发展模式论

孔子提出历史是有联系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温故而知新”;万物变化是渐进的,“欲速则不达”,提出古今不同有差异变化,“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指出“后生可畏”,学生可以超越老师,“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提出恢复“周礼”,提倡“忠孝”,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采用,中国历史的“周期律”便产生了。学术与政治结合,孔子成为认识的终极,不能超越,学术变得僵化,我们不能因为王权崇拜而骂学术;何况孔子提出“仁政”,历代统治者也没有几个遵照执行;后来康有为打出旗号,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祖师,便是减少改革的阻力。今天我们翻开孔子的原著,孔子认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可以清晰的看到,孔子的历史观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虽然他崇周。

3 历史编纂理论

3.1 目的论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导师竺柏松先生说:“这就是说,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讲空道理不如通过讲历史来得深刻和明白。因此,孔子为了宣传他的‘正名分的政治主张和伦理道德观念,就采取了具体地讲历史的办法。”“孔子把历史作为明辨是非、宣传自己政治主张和理想的工具;同时,也把历史作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手段。从孔子开始,历史就是道德和政治的课本。它是用‘借事明义的手段,‘微言大义,这是一种主观历史。”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并作,臣弑其君者、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正名分

“必也正乎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简而言之,“正乎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忠孝”;孔子进一步解释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批评鲁国大夫季孙氏行天子八佾舞于庭(大夫四)“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据此提出君与臣的职分,“以道事君”,“事君尽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2 写作论

(1)在史书体例上首创了编年体,这是一种按时间发展顺序记载历史事实的体裁。《春秋三传·序》记载,“纪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

(2)在史书写作上,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反对“巧言令色”。对比论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正反论人评价管仲,批评他“管仲之器小哉!”,表扬他“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有很多正反对比论君子与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

(3)《礼记·经解》记载,“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约其文辞,去其繁重”。导师竺柏松先生说,比事指取裁,属辞指书法;比事就是孔子说“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属辞就是寓褒贬于记事之文字之中,达到“正名分”的目的,如“王正月”包含《春秋》大一统思想等。

3.3 史料论

(1)关于史料的搜集、鉴别、使用

孔子很重视史料即“文献”的作用,“子入太庙,每事问”。为了获得夏、商文献,亲自考察,虽然没有得到。

孔子谦虚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反对“不知而作”,“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对史料主张“择善而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说自己“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也。”

对史料的鉴别判断上,孔子提出“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对史料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绝对化,不要形而上学,不要主观主义。

对史料有疑问,或没有史料根據的事,孔子主张作暂缺处理,“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爱书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惨童年
孔子在哪儿
孔子避雨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