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探析

2020-05-26 14:12王颖慧
锋绘 2020年2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王颖慧

摘 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1]。然而当前思政课一体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目标缺乏层递性、内容缺乏连贯性、实施缺乏针对性、评价缺乏落实性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从做好统筹规划、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多样评价、形成教育合力等方面出发,切实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困境;对策

“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设计安排,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即大中小学思政课依据国家和教育部门的统筹规划,在各学段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漸进、螺旋上升地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重视的是学生思政学科能力素质的稳定性发展和持续性提升,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1 思政课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对于加强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国家一直就有相关的意识。早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注意了大中小学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这份文件规定了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要求,并且体现出了明显的递进性特征。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距离,教师队伍缺乏系统培训等原因,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1)课程目标缺乏层递性。

课程目标是指导教材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目标制订缺乏层递性十分不利于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如在2011年版的初中课标中就指出了要树立法治观念,到了大学阶段也还是在强调学生的法治观念,低学段和高学段之间的表述基本一致,课程目标的递进性体现不够明显。并且“树立法治观念”这样的表述比较笼统,怎样确定学生树立了法治观念?评判标准不够明确,体现出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也存在改进的空间。

(2)课程内容缺乏连贯性。

课程内容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但大中小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却存在着重复或缺失的情况。如劳动教育方面,在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中就有“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等内容,但是在初中阶段却没有明确体现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出现了“断层”,这样很明显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不利,如果课程内容无法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那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了。

(3)课程实施缺乏针对性。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思政课一体化的落实起着关键作用。很多内容初中、高中、大学都有所涉及,但是其中的侧重点不一样,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在高中和大学均有出现,但是其中的深度和剖析角度是不同的。有些教师缺乏将知识与学段相对应的能力,或者把本应简单的知识讲深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把本应复杂的知识讲浅了,学生就会将此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思政课一体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4)课程评价缺乏落实性。

课程评价是教学的导向标,评价的侧重点会直接影响教学重点的制定。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业质量水平,将学生在学完学科课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划分为四种水平,这对思政课的课程评价改革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然而如何有效将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落实到考试中去,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许多学生因为思政课内容比较难懂而放弃将其作为高考科目,导致思政课一体化出现断层。基于当前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功能?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一八讲话中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想切实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就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打破学段壁垒;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实行多样化评价,指向学生综合发展;多主体多学科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1)国家统筹规划,打破学段壁垒。

国家政策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要想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就必须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一方面要相关机构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及时敏锐地观察到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条例来支持和规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国家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科研、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来支持思政课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同时建立健全思政课一体化的监督体制机制,促进思政课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同时各机构要加强交流,打破学段和地区间壁垒。要树立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加强交流,不仅注重研究自己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内容要求,也要关注其他学段的要求,避免出现内容的重复或缺失;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能够从学科的角度整体规划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目标、内容能够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同时打破地域壁垒,综合考察城镇与乡村的不同情况,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发展。

(2)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要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培养出一支思想信仰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要积极推动教师学习活动常态化,以省、市、县为单位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政策以及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群体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保证每位思政课教师都有一定时间参加进修,切实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能力。同时要建立起教师专业成长体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方式加快新手教师的转化和成长。

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认真研读马恩原著和相关教育书籍,丰富自身学识;具有敏锐捕捉时政热点和课程资源的能力,能够借助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力量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适切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态度和学段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具有合作意识,能够与其他学段的教师深度交流,切实促进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共同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

(3)实行多样化评价,指向学生综合发展。

实行多样化评价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只有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出各学段统筹规划,共同指向思政学科育人目标,才能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更多地关注学生學科素养的养成程度;坚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统一的评价方式,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科素养水平;坚持多元评价和多样性评价,针对不同学段采取最适合的评价方式。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因此评价必须指向学科的育人目标。要注重综合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制定评价标准;考试重点突出对思政学科素养的考察,用真实案例营造学科情境,考察学生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下对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思政课的一体化。

(4)多主体多学科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思政课一体化的推动还需要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当地政府应为思政课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开设教师培训班和专家讲座,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应积极充分统筹校内校外各主体的力量,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校合作,开设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共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教师积极挖掘思政课资源,通过集体备课和优课分享等方式促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

思政课与历史课、语文课有着紧密的联系,思政课的教学如果能够结合历史、语文学科,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各学科协同育人观念,充分综合各学科育人资源,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切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一体化进程。

3 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思政课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础课程,更应当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要继续推动大中小思想政治课一体化的建设研究,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不懈奋斗,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推动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12.

[2]卢黎歌,耶旭妍.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遵循[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1):10.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