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阐释”导致虚无主义时代提前到来

2020-05-26 14:12刘倩
锋绘 2020年2期
关键词:亚文化

刘倩

摘 要: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强调对艺术风格的关注,反对内容过度阐释或是唯一阐释的倾向,并且提出以“新感受力”重构美感体验。多元文化试图解构严肃文化的中心主义,常以特立独行的方式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亚文化——“腐女文化”“迷文化”等为争取平等话语权力所付出的诸多努力,但对于亚文化群体对内容进行“过度阐释”,甚至是狂欢性解读这种行为,譬如受众对于影视中同性角色关系的过度解读,或者是以偏概全曲解作品本意的行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若影视作品一味满足观众的审美欲望,意义的虚无主义时代终将到来。

关键词:过度阐释新感受力;亚文化;虚无主义时代

1 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与“新感受力”

苏珊桑塔格是近代西方备受争议的思想家、小说家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她生平著作颇丰,尤其以文艺评论与思想哲学随笔和札记见长,那些涉猎广泛,涵盖了电影、戏剧、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的充满力度和深度的评论,成就了真正的苏珊·桑塔格,使其被誉为美国当代“目光最敏锐的评论家”,美国公众的良心,真正的知识分子。

桑塔格在其著作《反对阐释》中提出“新感受力”感知艺术会赋予作品复活式美感,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在80年代甚至直接影响了美国电影理论转向。“反对阐释”并不是反对阐释行为本身,而是要反对内容的过分解读。她关注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技巧,试图解构作品的“宏观叙事”与统一的艺术评判标准,以平等姿态对待不同文化,利用“新感受力”重构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

由此“坎普”作为新感受力的美学体验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是一种现代审美方式,一种新的文化趣味。“坎普”的词源纷繁复杂,衍生的隐喻较多,“坎普”具有夸张、浮夸表演的寓意,是一种包含大量技巧因素的非本来、非本身的存在状态。坎普含有滑稽的夸张女性风格主义;明显女性化的寓意,关注女性化的男子或者男性化的女子蕴藏的强大坎普感受力。其次,坎普式对于艺术失败的严肃性的感知力,失败的严肃是指作品或作者其目的是要解构高级文化的严肃性,以夸张的甚至是极端的方式表现严肃主题,揭示人类状况的另一种真实状态或体验,采纳与高级艺术所不同的审美价值判断体系,以绝对严肃的态度,技巧性的表现方式,给予观者一种新的艺术感知力。“坎普”提供观众新的艺术感知力,这种“新感受力”增加作品欣赏的文化趣味,模糊高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促进多元文化视野形成,重新思考与定位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

2 对影视作品的“过度阐释”导致理解的虚无

“反对阐释”反对作品内容过度解读或唯一解读,忽略风格与技巧。亚文化群体的“过度阐释”会削减观者的艺术体验感知力,无法揭示人类生存的另一种真实状态,无法感知艺术审美的严肃价值,从而陷入虚无主义陷阱,在影视作品创作或是接受层面,观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对其内容进行过度解读,甚至这种解读步入了“狂欢创作”的新阶段。

观众对于电视剧作品过度阐释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电视剧具体内容或人物关系进行过分解读,臆想出与原文本中主角关系设定不符的,但是满足观众潜意识期待的角色关系,或是通过对作品细节的刨根问底,挖掘不复存在的“深刻寓意”。其次过度阐释体现在对作品进行碎片化解读与拼贴,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观众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积累,使得“五分钟解读电影”,“解读经典书籍”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解读看似是对作品精华的高度凝练,实则参杂着较多解读者的个人成见,无法保持客观中立的判断立场,对观众的理解造成误导。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说明她并不是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对于作品进行唯一的阐释,或者是对作品内容进行过分解读。在一些电视剧中,观众对剧中人物关系的解读往往呈现“阐释”倾向。《民国奇探》是一部民国时期的悬疑探案剧,英国留学归来拥有高智商和天赋异禀的推理能力的路垚的路垚,与身处黑帮富有正义感的巡捕房探长乔楚生联手屡破奇案,剧中二人关系设定本为患难与共的兄弟,但制作者通过二人的亲密举动或是暗示性话语,有意将二人的关系营造成“霸道总裁”和“小娇妻”形象,目的是为了制造噱头,吸引流量。部分观众对剧中人物路垚与乔楚生同行角色的关系进行过分解读,在网络场域尽情的“凑同性cp”(即凑同性情侣),表明观众接受作品时,愈发明显对内容进行狂欢性阐释的倾向,期待他们潜意识的欲望能够在电视剧中得到实现。

神话文本经过无数次故事重构,原文本的寓意观众早已不得而知,当对神话文本进行合理改编,融入时代精神,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时,这种神话的现代阐释就是顺应时代要求,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但对于角色关系进行过度解读,会导致神话文本传统精神与严肃意义被瓦解。《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与敖丙,为魔珠与灵珠的化身,二人本为混元珠一体二生,心意相通。在电影热映后,相关话题引爆网络,哪吒与敖丙的同人漫画也在网络场域广为流传,还有网友调侃道:“自古红蓝出CP”,对于影视作品中人物关系的过度解读,是众多网友在内心脑补的一场大戏,迎合多元文化需求,满足部分观众的审美期待,哪吒与敖丙这对CP也是被网络文化进行“狂欢”解读后,陷入理解虚无的又一案例。

不仅是影视作品,甚至是亚文化本身也受到意义曲解,这时若是借“新感受力”为快感体验或狂欢的过度解读进行辩护,其结果是愉悦的精神体验,满足观众的审美欲望后,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思考,陷入意义虚無,从而进入一个如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的时代。

3 “过度解读”现象背后的诸多因素

观众对剧作内容过分考究,而忽略其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深层寓意,最终导致过分阐释的意义世界愈发膨胀,真实世界却日渐贫瘠,陷入意义理解的虚无状态,貌似什么都想要表达,但最终什么都无法被表达。

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理论研究出现了两个维度的转向——历史转向与新美学转向。两个转向的提出都是以反对欧洲电影理论研究的“宏大理论”为基础的,在这样的形势下,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研究、镜像理论、叙事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后殖民、文化研究等理论范式纷至沓来。在更早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风起云涌的反文化运动与先锋艺术探索极大地撼动了保守主义的根基,黑人民权、妇女解放、反战运动、环保运动、同性恋平等权利等政治革命与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神秘主义及自我主义等的文化革命所造就的社会环境。各种亚文化在此时文化革命的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当时这些亚文化通常被认为与主流文化价值观念背道而驰,受到社会主流意识的批判,亚文化试图打破文化的中心主义,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壁垒,获得更广的社会容纳空间,争取平等话语权,迸发艺术欣赏的新感受力,推动多元文化局面的形成。

但太过于离经叛道往往会迷失自我,在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心灵世界时,往往忽略现实世界,而使内心世界的快感与活力被夸张、误解、甚至被利用。受众在快节奏的社会中面对海量碎片化信息,缺乏对影视作品的深度思考,缺乏对于多元文化的深度理解,满足一时的新鲜感,纵情于过度阐释的狂欢,最终将陷入理解与意义的虚无主义时代。

4 结论

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从未如此丰富,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从未如此匮乏,身边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正是由于对内容的“过度阐释”,导致理性客观的认知如此匮乏。“反对阐释”是反对作品内容过度解读或唯一解读。亚文化群体的“过度阐释”无法揭示人类生存的另一种真实状态,也无法感知艺术审美的严肃价值,观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对影视作品的内容进行过度阐释,甚至步入了阐释的“狂欢创作”新阶段,最终陷入意义的虚无主义陷阱,因此在“新感受力”影响下,受众对作品进行阐释与解读时要保持理性,不应一味追求对作品进行狂欢性解读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与内心世界的快感,应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适当挖掘作品的严肃价值,不至于在狂欢性阐释与解读后,陷入意义的虚无深渊。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27.

[2]刘丹凌.坎普美学:一种新感受力美学形态——解读桑塔格《关于“坎普”的札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4).

[3]陆璐.苏珊·桑塔格的电影理解[J].电影文学,2013,(10).

猜你喜欢
亚文化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把脉“腐败亚文化”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基于青少年亚文化理论探究《我的滑板鞋》在青少年间的走红现象
网络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