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地缘起点

2020-05-26 14:12赵派
锋绘 2020年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赵派

摘 要: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是从陕北梁家河的窑洞里走出来的我们党的领袖,七年艰苦的知青生活,使他了解了最基本的中国国情,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练,培养了其好学博学的进取精神,坚定了其爱民为民的人民立场,养成了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也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人生目标,是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地缘起点。

关键词:梁家河;知青岁月;以人民为中心

0 引言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首要原则和根本立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革命在这里不仅找到了落脚点,更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好学博学筑就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智慧源泉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当农民下地辛苦劳动的七年,也是发奋图强认真读书的七年。有知青曾谈到:“他的读书面非常广,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哲学的、文学的、自然科学的……尤其是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他涉猎得更多。”《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史记选》、《中国通史简编》、《战争与和平》……从古至今,国内国外的名著专著,习近平都会认真的翻阅查看学习,还会和其他知青和干部交流讨论,一定要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其他知青平时家里寄来的都是吃的或者穿的,习近平收到家里寄来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书籍。关于读书学习,习近平自己也说过:“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习近平曾经讲过,他现在的很多基本观念、基本特点都是在延安、在梁家河形成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总书记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所以他的讲话常常可以做到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谈笑风生、充满了豪气和自信。在当时那种“读书无用”、“0分光荣”、“越有知识越反动”的大背景下,习近平还能安静踏实,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特别是有关政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为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丰富智慧源泉。

2 陕北农民对习近平的保护坚定了习近平的人民立场  “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习近平初到梁家河的时候,他的压力就很大的。父亲习仲勋无端受到迫害,自己顶着“狗崽子”,“黑帮子弟”的帽子,兄弟姐妹几个在政治上都受到歧视,天各一方。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但梁家河朴实的村民却毫无保留地尊重他、爱护他还保护了他。

初到梁家河的时候,习近平就由于家庭原因目标大,被一些人注意上,在一次公社开会的时候,就传出“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喧嚣,公社干部向梁家河的群众询问习近平知青怎样,乡亲们都异口同声说“好后生”“好的啦!”,最终才没有造成后果。在之后的招工招生、入团、入党之类的事时,也会有人向上面“反映情况”。每当遇到这些无端的非议和“特殊对待”,是当地的干部和老乡们帮助习近平摆脱这些不利的消息和局面。习近平从“黑帮子弟”发展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再到后来入团入党、推荐去清华大学读书,与乡亲们的保护和支持是离不开的。习近平在临走的时候,村上的男女老少早早的在窑洞门口送他,不少人舍不得,哭了,习近平也掉泪了。村民回忆道,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几年的知青生活,“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困难,我没见他下过泪。这次,是我见过的他唯一一次下泪。”

3 知青插队生活使习近平认识到最真实的农村和农民  农村和农民就是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初到梁家河时,和习近平一起去插队的雷平生就发现农村生活最基本的吃饭、喝水、烧火做饭、照明电灯都非常艰难,在之前城市里自然而然的事,在农村都成了千难万难。但他们也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习近平和梁家河的村民们一起住窑洞、啃窝窝头、睡土炕、干农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认识到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认识到农村、农民。烧火做饭需要的柴火,收集不易,且不耐烧,如果遇到连续雨天,做饭吃饭都是问题。村民们也没有像报纸上报道的那样五谷杂粮充足,平时生活中粗粮酸菜都不够。当时的知青们是有定额的粮食补贴,习近平在田间劳作时,经常用自己的精粮和村民的粗粮交换,发现妇女和孩子都舍不得吃换来的精粮,因为都要保留下来给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吃;陕北的夜晚来的早,村民们为了省下几毛钱的油钱,早早上炕休息;在田间劳作的过程中,習近平发现缺少最基本的农用工具,只能单纯的依靠人力,粮食产出以后,也只能依靠村里的几头毛驴牵引打粮。

正是因为总书记从基层做起,从农村做起,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从实际出发来治国理政,才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会有反腐倡廉、精准扶贫等实事求是的有力举措。

4 农村基层工作的历练培养了习近平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  习近平在梁家河时期,因为“年轻,公道正派,又肯干”,被委任为冯家坪公社赵家河村的社教干部,短短的七八个月,习近平就与村民一同修了公厕,办夜校,打坝。回到梁家河以后,就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支书。“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为了提高村里的粮食产量,也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习近平身先士卒下水打坝,带领村民打了一口井;为了解决农业工具短缺的问题,习近平专门去和村里的铁匠做思想工作,最终在村里办成了铁业社,其他还有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因为工作成绩卓有成效,县上奖励了习近平一辆三轮摩托,习近平把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换成了磨面机和手扶拖拉机,为全村人磨面和耕地。当时梁家河的村民们都这样评价习近平:“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

实事求是即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梁家河七年的知青生活让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实际、中国农村的实际、中国农民的实际,奠定了他一生要为群众、为百姓做实事的信念。在担任总书记职务以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因为在基层受过苦,所以总书记知道百姓的难处,知道百姓的想法,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5 结语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的回答。不管是曾经在贫苦农村的村支书,还是担任13亿多人民的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始终与最广大的人民连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在不同的地方、时期和工作岗位,他都不曾忘记人民。这是因为,早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中,人民就在习近平的心目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梁家河的七年历练,是习近平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源头所在,是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

[5]屈海香.知青时期习近平的读书观及其启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06):50-54.

[6]崔学军.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知青岁月里的探索实践[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7,(06):19-23.

[7]李国喜.学好讲好梁家河的“大学问”[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10(04):5-8.

[8]杨志和.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政治人生的出发点[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10(04):13-15.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