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口碑营销研究综述

2020-05-26 12:03朱至文孙家溪潘帅
电子商务 2020年5期
关键词:营销网络

朱至文 孙家溪 潘帅

摘要:随着全球超过80%的消费者利用在线网络和口碑克服地理和人口障碍,网络对人们的消费偏好和购买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越来越热衷于在新营销渠道和网络技术上进行投资,并通过社交电子商务、评论式营销、社交客户支持和病毒式营销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本文在对当前网络口碑营销领域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当前该领域的知识和有待研究的问题归纳为四个象限并进行评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口碑;营销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2018LY11)“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网络影响力识别与社交媒体营销投资回报率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淮安市“533英才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HAA201732)“淮安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与品牌建设策略研究”;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911049015Z)“沪深股市O2O模式概念上市公司资金利用效率的DEA评价”。

引言

上世纪70年代初,心理学家乔治·斯尔曼在与医生们进行焦点小组访谈时发现,“一两个有良好用药经验的医生可能会动摇一群对该药物持怀疑论者的态度,甚至还会影响一群有过不良用药经验的前处方医生的不满态度”。由此,乔治·斯尔曼开创了口碑营销的先河。随着Web 2.0的出现,许多网络初创公司开始使用口碑营销,将其与他们开发的社交网络结合起来。随着互联网日益廣泛地作为研究和交流平台,口碑已经成为消费者和营销人员手中强大、有用的资源。根据Zenith最新的广告预测,2016年到2019年全球社交媒体广告支出增长72%。其中,中国为全球社交媒体广告支出增长贡献25%。2016年到2019年,社交媒体广告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社交媒体广告收入与报纸广告基本持平。网络口碑营销领域目前已知的知识以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

1、口碑发送者的前因

先前研究考察了消费者在网上聊天的原因(即发送者的前因)。研究发现了促使消费者参与口碑的几个因素:自我提升、创新性与意见领袖、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个体化、神经质和利他主义。有趣的是,一些学者发现,自利的消费者是产生口碑最多的群体[1]。增加的数量、持久性和可观测性、社区参与是人们为何以及如何产生和传播口碑的决定性因素[2](图1象限1)。

由于企业越来越依赖消费者作为志愿的意见领袖,所以发现消费者点评撰写行为的前因变得很重要。此外,漏评的问题仍然很普遍,导致企业难以收集和整理口碑信息以提升消费者利益。为此,企业尝试了很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例如有偿点评和点评验证)。未来应就此开展研究,对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提高消费者在网上点评的倾向。

另外,一个尚未引起足够注意的领域是可视化口碑,即通过博客或视频网站发布的产品点评或“开箱”视频。应用信息加工理论可以帮助营销人员理解消费者是如何处理这些可视化口碑的。这方面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①可视化口碑与书面口碑的作用差异;②以视觉形式呈现信息的不变性/变异性;③可视化口碑改变消费者信息加工方式的路径。

2、口碑发送者的后果

鲜有研究考察口碑产生和传播对发送者的影响。对这一重要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少数几项研究都使用了对在线论坛活跃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跟踪调查的方法。这些研究发现口碑发送者有三种主要结果:①加强了对产品或品牌的学习和使用;②印象管理;③社会资本和声誉[3](图1象限2)。持久性和可观测性、匿名和欺骗、社区参与是理解发送者在进行信息传播之后的行为的主要特征。

在当今动态的商业环境中,客户参与在企业确立可持续竞争优势中的决定性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尽管在该领域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企业应该如何与发送者进行接触的信息(即是否有特定的机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口碑发送者进行接触)并不多。对于企业来说,有选择性地鼓励少数人去创造高价值的内容并进行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两者都是口碑平台的核心货币)。然而,考虑到参与者的异质性,参与者的参与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因此,决定社区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要确定在特定的情境下哪种社区治理模型更适用。具体而言,需要确定声誉机制(例如淘宝和美团)与层级结构(例如维基百科和开源社区)在促进参与行为方面的相对有效性。另外,如果两种机制都存在缺陷,那么就需要进一步识别出每一种机制能够成功的具体情境。

3、口碑接收者的前因

先前研究发现促使消费者寻求口碑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在购买之前和之后减少搜索和评估工作;②降低风险;③找到社会保障和安慰;④消极偏差(图1象限3)。研究者还关注了与信息和来源相关的因素,例如相关性和移情作用、有益性和信息价值等。增加的数量、传播与扩散、持久性和可观测性以及匿名和欺骗这几个口碑特征,使消费者寻找和评价口碑具有截然不同的方式。

先前的研究认为口碑寻求的前因是简单明了的,原因在于消费者是理性的,因而他们需要在购买过程中寻求信息以最大化社会和经济效用。然而,一些研究却表明,这种假设并不总成立。消费者不仅在决策过程的评估阶段寻求口碑,即使在没有明确的产品需求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寻找口碑。很多时候,口碑消费可能是偶然而非目标导向的。这让营销人员怀疑,口碑需求是否存在无意和看似矛盾的目标。

目前只有少数的研究关注了口碑信息中语义和叙述方式的重要性[4]。尽管这些研究已经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仍有许多未解的问题。文本内容分析有助于营销人员解决一些重要难题,例如,帮助营销人员识别出:①消费者在口碑信息的文本部分中讨论的主题;②讨论的主题与数字评分之间存在的联系;③传播的信息中是否存在集体语言;④是否有可能识别出这些集体语言的风格,进而识别出小的利益集团及其影响;⑤情感和叙述方式对不同的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差异。

另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是口碑传播和消费的文化差异。现有研究表明,文化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尤其是信息获取的程度。但很少有研究考察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消费者如何寻找和处理口碑信息。对于零售商来说,了解这些差异并据此及时调整客户点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够以最好的方式设计出口碑信息系统。

4、口碑接收者的后果

这一主题在口碑营销研究领域占比最多。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了多种方法来描述口碑效应的关键维度和尺度。一些研究发现,口碑会在个体层面产生一些显著的影响:①消费者对产品的支付意愿;②信任和忠诚度水平;③消费者参与度(图1象限4)。基于此,口碑还会影响一些企业层面的结果,比如产品销售、收入和股价。增加的数量、传播与扩散、持久性和可观测性以及效价的显著性是与口碑效应相关的关键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如何测量或量化口碑效应。

目前大多数研究分析的是口碑的总体效应,假设口碑信息对所有消费者具有同等影响。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却表明,消费者会先仔细地评估信息的质量和来源特征,然后决定采用哪些信息,拒绝哪些信息[5]。因此,测量口碑的个体影响比总体影响更为重要。一些研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然而,由于其数据性质的限制,这些研究只考虑了口碑信息的效价、数量等硬特征,而没有仔细地描述它们的社会心理方面(如来源特征和声誉效应、來源与消费者在人口统计特征上的相似性等)。因此,识别和量化口碑在各种在线媒体平台上的个体影响是未来一项急迫的研究任务。

网络口碑的匿名特征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①更难识别和抓捕罪犯;②用户可以畅所欲言;③难以分辨信息的对错。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即人们在搜寻信息时应如何正确地分配信任。虚假的在线点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公司已经被告知要注意并建立监管系统来解决它们可能引起的问题。

虽然口碑对消费者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但研究者仍然不知道消费者在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是如何主动消费和处理口碑信息的[6]。对于许多产品来说,消费者积极地寻找口碑以了解其他消费者的体验,并且这些行为可能会显著地影响忠诚度。决策路径的这种动态性质与市场营销文献中广泛接受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未来的研究应重点考察消费者如何将口碑纳入到与各种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动态决策路径中。研究者还应该侧重于确定哪些个别的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哪些节点被激活,以更好地建构口碑理论。

如上所述,在了解口碑对消费者和企业的“硬”影响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研究者也有必要关注口碑对现代组织非常重要的“软”影响。例如,在口碑如何降低企业的服务交付成本方面,目前很清楚的是,口碑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和收入。但对于口碑对客户服务交付成本的直接影响,目前所知不多。另一个重要而未知的变量是企业的响应策略。随着网络口碑的普及和主流化,企业不仅越来越多地利用在线反馈,而且越来越主动地与口碑提供者进行互动。企业的响应是否会影响消费者未来与产品或品牌的接触,以及这些接触是否会随着产品类别或渠道的变化而变化,这些有趣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关注。

在测量口碑影响时,内生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现和使用复杂的技术,帮助解析内生性的影响。然而,一个有趣的战略性问题是,营销人员是否可以利用口碑的内生性性质产生有利的结果。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点评的效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效价随着点评的时间和顺序递减。为了减缓这种顺序效应,企业是否应该有意地激励忠诚和满意的客户在特定的平台上产生和传播积极的对话,或者甚至在没有跨越伦理和法律界限的情况下故意播种口碑。如果是,企业应能够预判这样做的后果。更重要的是,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企业应了解采取这些策略的动机。营销人员感兴趣的另一些问题还包括:①口碑固有的内生性是否改变了消费者对口碑消费和参与的选择;②能否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来产生和传播高质量的口碑,以及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在线环境下存在的漏评偏差问题。

5、结语

在充满活力的社交媒体和充满挑战的营销投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营销人员开始意识到,客户参与可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利润。要确定顾客参与活动所带来的附加价值,重要的是要对客户的购买行为及其态度进行识别、理解和管理。

换句话说,除了鼓励顾客越来越多地购买之外,至关重要的要鼓励他们:①推荐更多的人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②和其他顾客谈论公司的前景,从而影响他们与公司进行交易;③以客户反馈的形式与公司交换信息。当公司能有效地对这种高度的客户参与状态进行跟踪和管理时,利润将会得到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1] 陈少霞.顾客口碑价值之形成机理及其计量模型优化[J].科学决策,2016(06):34-57.

[2] 张德鹏,陈少霞,彭家敏.顾客口碑价值形成机理:基于社会影响理论视角研究[J].预测,2014(04):35-41.

[3] 吴水龙,白莹,袁永娜,等.电子口碑的影响边界与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7(02):55-63.

[4] 施卓敏,陈永佳,赖连胜.网络面子意识的探究及其对社交网络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J].营销科学学报,2015(02):133-151.

[5] 李平,刘琳,王文进.口碑传播者特征对社交网络口碑信任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3-20.

[6] 朱翊敏,于洪彦.网络口碑方向及类型对其可信度的影响研究——产品性质的调节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04):43-52.

作者简介:

朱至文,淮阴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品牌与消费者行为;

孙家溪,淮阴工学院商学院在校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潘帅,淮阴工学院商学院在校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营销网络
网络竞拍模式下的艺术品流通分析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发现海昏侯》出版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