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2020-05-26 12:50苏琦刘娜
世界家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政治素质政治认同大学生

苏琦 刘娜

摘要: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关乎整体公民素质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未来。通过对山西省内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抽样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整体政治素质较高,但在具体的政治认知、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需要协同合力才能有效提升其政治素质,在更新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理念的同时,还着重需要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制度、培养方法和培养路径。

关键词:政治素质;政治认同;大学生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會主义民主政治,需要营造全民积极参与政治,有效行使权利的局面,而保证公民有效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前提是拥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不仅仅是历史的、现实的,还是未来的,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就是在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

1 政治素质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政治素质是指关于自身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是一个人在政治认识上的根本素质。在社会主义中国,大学生需要具备的政治素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构成要素有:政治认知、政治信仰、政治行为和技能等。

政治认知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党、国家的基本知识、路线、政策、法律等的理解与认知,以及对党和国家目前政治形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知。政治信仰是更高阶段的政治认同,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历史与使命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丰富和坚定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够理智的表达政治情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对党和国家的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行为和技能主要包括大学生如何将“知”转化为“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相关政治事务。

政治素质的基础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认知,如果政治认知有偏差,那么由此产生的政治感情和信仰将会是不坚定和不牢固的,由政治认知所指导的政治行为也将错漏百出;政治信仰是政治情感的理智性深化,同样它内隐与内心深处,是对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的内心确信和执着追求,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行为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最终目的,要培养政治素质合格的大学生,自然不能仅仅考察其政治知识丰富与否,或者仅仅考察大学生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是否理性和坚定,同时必须搭建好其外化为政治行为的桥梁。

2 大学生政治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治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不足

当今社会思想界仍然存在着多元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涌入、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旧封建思想的残留,使得大学生接受的理念和思想泥沙俱下,形成的价值观良莠不齐。尤其是大学生在细节知识学习上的偏差,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原则性问题理解不够到位,运用不够熟练,政治认知存在比较肤浅的问题,缺乏深度挖掘实质的思考。

2.2 政治信仰的坚定性有待提升

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愿意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认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但是对于政府效能的信仰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最为关心的就业、升学等社会问题成为影响其政治信仰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加重点解决将会进一步导致其信仰下降。

2.3 政治行为与认知不能统一

政治技能是产生政治行为的手段。大学思政课的优势在于能够以学习历史以增进政治感情,讲述完整理论以加强理论理解,但思政课缺乏对于政治技能的传授和与时俱进的时政分析。同时由于政治参与不足带来的体验感受的缺乏,政治热情也会逐渐消磨,这就出现了政治理论和技能不足,同时由于客观环境影响却不能够转变为实际政治行为的现象,如此恶性循环,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综合提升和政治深度认同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3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路径

3.1 在大学思政课中夯实其政治素质的基础

充分利用大学的思政课堂为大学生夯实政治素质所需的政治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坚定政治信仰的情感。同时政治学习也不能仅限于大学生系统的马工程课本灌输。同时思政课程考核不能仅仅局限于期末笔试或开卷考察,教师应在平时授课中多举办原著读书汇报、辩论,开展专题读书课,促进促进大学生主动加强对原著的理解,提高政治认知。网上思政课能够利用实时的思政元素,确保优秀师资力量及时作用在广大学生身上,深入挖掘实事热点中存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定期多次在网上开展大课教育。

3.2 将大学生政治素质提升与公民政治素质提升结合起来

大学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家长都是能够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升和未来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的客体,他们同属社会公民,要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那有必要将其身边公民的政治素质提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培养每一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眼光需要长远,要不断完善从小学到本科的系统性的教育,对于专业性的政治教学接受吃力的年级,可以增加近代史教学,知史爱国,知史爱党,历史教学中同样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素质。

3.3 增加政治参与实践课程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

政治行为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政治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支配与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政治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它是政治素质形成过程中一个周期的归宿和目标,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大学生学习更要走出校园,可以与当地政府各部门连起手来,每年考评优秀模范机关,并在业务优秀的部门安排参观学习、短期实习等活动,实际增强大学生政治技能,在实习中向机关人员实地讨教,了解基层政府的运作过程,加强对基层公务人员的理解和对基层政府单位的认同。

政治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良好的政治心理、崇高的政治信仰都是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拓展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艰巨任务,新时代面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又面临新的问题,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发展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

[2] 陈树生.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3] 李春山.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与优化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03).

作者简介:苏琦(1998—),女,山西平定县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读;刘娜(1995—),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政治认同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的分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报纸差错问题的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