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游戏情境中“戏出”规则意识

2020-05-28 09:38黄永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游戏情境规则意识

摘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快乐、智慧、活动”的游戏情境,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每个水平段要完成近15个独立游戏的教学,在情境教育理念下,立足这些游戏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用,“戏出”规则意识。

关键词:情境教育 体育 游戏情境 规则意识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必须包括学习规则和遵守规则,在此意义上,游戏在遵守游戏规则或虚构情境的过程中,提供了控制即时冲动的练习。在游戏独有的规则约束下,儿童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完成由“自我为中心”向“规则为中心”的过渡。因此,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的“快乐、智慧、活动”的游戏情境,对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与教学指南》指出,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每个水平段要完成近15个独立游戏的教学。在情境教育理念下,立足这些游戏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用,“戏”出规则意识。

一、“戏出”听讲规则

认真听讲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高质量学习的前提。体育课场地多在户外,受其他班级和外界干扰较多;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活动以运动为主,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干扰,在整队或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说话、拉扯、打闹等现象,对教与学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课程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境加以引导。

比如,在课的开始部分,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可以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创设游戏情境:一、二年级,和学生玩“比比谁是木头人”的游戏一教师发出口令后,师生面对面直立,两手贴紧两腿旁,比谁站立的时间最长;三、四年级,和学生玩“拷贝不走样”的游戏一教师不时变化动作造型,一会儿模仿孙悟空,一会儿模仿企鹅,速度由慢到快,要求学生准确模仿;五、六年级,和学生玩“高人、矮人”的游戏一教师发出的正、反口令不断交换,学生听口令,做出直立或下蹲的动作。

又如,在练习时,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可以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优化游戏情境。上水平三的六年级篮球课,每人拿一球练习,教师集中讲解时,不时发生球落地的响声,有无意发生,也有故意为之,影响了课堂效率。为此,增设了一个短小的游戏情境:练习运球游戏时,听到哨声后,师生一起边喊边做动作,“1-双手胸前持球,2-双手头顶持球,3-双手迅速将球置于两脚中间,双脚夹球,球不离开地面”。这样,有效避免了球的落地,学生听讲也更加专注。

这些游戏情境,有一个关键词:“专心”。明白了“听讲”规则,学生迅速地由自由散漫的下课状态进入紧张活泼的上课状态。

二、“戏出”有序规则

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还是“微缩社会”,“有序”规则是这个“社会”的底线。游戏情境,可以让“有序”规则进入体育课堂。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体育课一开始,教师就习惯性地让学生将外套脱掉,放到一边,于是,各式各样的外套在场地边横七竖八,形成视觉污染,也弱化了教育效果。对此,我们以横排为单位,玩“衣服排队”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能将外套快速、整齐、有序地叠放。一次游戏过后,大家惊喜地发现,“整齐”原来很简单,一堆衣服也可以变成亮丽的风景、视觉的享受,带来心理的愉悦。

又如,学生列队绕操场跑步的时候,常有左右议论、前后推拉、相互插队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跑到远处,认为老师看不见,可以放松自我约束。要让活动“有序”,单靠学生自主约束是不现实的。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游戏比赛,看哪一组能安静、整齐地跑下来,组员说话或队伍不整便为输,接下来必须给赢的小组拿器材,或失去“一周优秀小组”称号。才两节课工夫,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快、齐、静了。

这两个游戏情境,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整齐”。合理利用集体利益来规范学生行为,建立“有序”的规则意识,让师生心情更舒畅,让课堂运转更流畅。

三、“戏出”团队规则

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个体的学习基本上在团队中完成,其学习品质与同伴颇有关联。为确保个体学习与团队活动的有效性、持久性,就要倡导学生切实认可和遵守团队制订的活动规则。

比如,体育课堂上经常有小组前后按序出发的跑步活动,学生认真倾听哨声、分组起跑,但冲过终点线后,学生便脱离“组织”了一躺的躺,坐的坐,聊的聊,有的甚至在相互打闹。为此,我让学生玩“结束抱团”的游戏,规定跑完的学生要直立站好,为下一批同学做路标指引,待所有同学跑完后,小组前后四人要相互抱成“圆”,或前后排成一路纵队,一起举起右手,示意任务完成,以便老师确定名次。增加这个游戏后,各组队伍显得整齐、有序,教师无须中途停止下来去整队、喊话,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又如,六年级学习的分腿腾越动作难度系数较大,为此,我们设计了“跳山羊”的游戏:两人一组,一人弯腰模拟山羊,一人跳躍,然后交换角色体验。这样的游戏,高度不做规定,组内商量即可。同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克服了对腾越失败的恐惧,动作练习越来越轻松自如,技能掌握水到渠成。

这两个游戏情境,突出的关键词是:“合作”。立足“团队”规则,学生的情感体验、技能掌握及社会适应目标都能自在、快乐地达成。

四、“戏出”礼让规则

礼让不仅是美德素养,更是素养形成必须遵循的规则。

比如,取用体育器材,时有男、女生扎堆,为了自己喜爱的器材,不顾一切地飞奔争抢、你推我挤,不仅存在安全隐患,更丢失了文明的素养。对此,我们设计了一些“文明礼让”小游戏:在拿分腿腾越器材时,四位同学一组,比一比哪一组配合最默契,并提醒各合作小组,可以尝试让男生拿较重的“山羊”,让女生拿相对较轻的踏板;在取高低器材架上的篮球时,比一比哪一组速度快、声音小,大多数小组经商量让矮个子同学拿底层的球,高个子同学拿顶层的球。通过这些小游戏,学生明确了女生先拿、男生后拿,排尾先拿、排头后拿等礼让规则。在此基础上,还相机增设条件,改变规则,让学生逐渐习惯进而主动做到男让女、高让矮、大让小……

又如,课堂练习中的“礼让”同样存在。水平一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走直线”,分散练习中,设计了文明礼让的行走情境:同伴相向而行,遇见时,学生主动做出“右侧行走”的动作;学生篮(足)球行进间运球情境中,两人交叉相遇时,需要做到“举手示意、慢行通过”,最终以不碰到同伴作为游戏成功的标准。

当然,“礼让”既存在于同伴之间,也可以存在于规则的制订中;少数学生虽然能力相对弱一些,但他们很要强、不服输,更希望公平的竞争,所以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及接受程度。

五、“戏出”安全规则

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课,很容易发生磕磕碰碰等。事故”,游戏情境中必须凸显安全规则。

比如,低年级学生玩球类游戏,少数人在没有游戏任务时,喜欢双脚站在球上玩平衡,这样容易跌倒,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对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游戏,要求学生在等待过程中,想方设法不让球和地面接触,还要比哪一组的花样最多,通过这样的情境调整,“踩”球的现象不再发生,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课堂更加活跃。

又如,在三、四年级的“青蛙跳荷叶”游戏中,一个小组连贯出发时,后面的学生如果不看前面什么情况,蹬地就跳,就容易与前面的同学“追尾”而造成事故。因此,我们改变游戏的要求:“荷叶”上没有其他“小青蛙”,才可以往上跳。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找空档、选角度,玩得开心,玩得安全。

显而易见,游戏情境能给予学生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具体实践中,关于游戏情境规则的实际运用,有以下几方面的提醒:

一是规则成为情境创设的“细胞”。设计游戏情境,不仅需要有趣的环节,还需要“规则”的渗透,让规则与趣味同行,完善游戏情境,提升课堂内涵。师生在“美”的游戏情境中,带着“规则”意识在境中学、境中动、境中思、境中长….

二是规则成为情境体验的成果。儿童是游戏的主体,如果仅有规则的被动执行,无法建立牢固的“规则”意识。游戏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规则的共同制订者。上述青蛙跳荷叶游戏情境中,因为存在相撞的危险,老师将问题抛出,让学生同伴自行讨论,拿出有效的办法,避免“追尾”,这种情形下的“规则”,学生会积极响应并乐于遵守,违反受处时也能心服口服,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

当然,本文提到的五种规则和游戏情境,是与体育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并不能涵盖所有规则和游戏情境。其他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情境的创设,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Marjorie V.Fields.Debby Fields.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第四版)[M].原晋霞,蔡菡.陈晓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李吉林,美的彼岸——诠释:情境课程的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黄永明,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副校长。曾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第四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游戏教学发展學生体育品德素养的实践研究”(编号:(JH20161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游戏情境规则意识
情境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乐在读中
多元情境建构多彩英语课堂探究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