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文本解读的境界

2020-05-28 09:38孙双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瓜洲文眼离家

孙双金

杨九俊先生经常对我们讲:文本解读要达到通透的境界。他曾经形象地说:“对文本的理解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通透,即通明透亮。唐朝韩愈在《南山诗》中说:“蒸岚相灏洞,表里忽通透。”说明通透不仅是表面通晓,还须表里通达、透彻明了。宋朝欧阳修在《送子野》诗中说:“光辉通透夺星耀,蟠潜惊奋斗蜃蚊。”说明通透在视觉上不能有杂质阻碍,应该通体透明,光彩夺目。

解读文本至通透的境界,须做到:既要整体解读通透,又要内里解读通透,内外皆得。

文本解读要达到通透的程度,有方法吗?我认为是有的。叶圣陶先生写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法。他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叶老认为,“潜心会文本”是达到“甚解”和“通透”的一般方法。“潜心”是要静下心来,沉下身去,坐得了“冷板凳”,不受外在的影响和诱惑。昆剧《班昭》中有一段台词写得特别好:“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叶老接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镜,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认为达到“甚解”的路径有三条:其一是遵路,其二是入境,其三是悟神。

结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以为,文本解读要达到通透的境界,择其要者而说,最为关键的有两点:

其一,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即作者思想的路线,文章行文的“文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说明只要研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沿波討源,再隐秘的意思都能显露出来。为了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说说我是如何理清诗人的思路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此时诗人乘坐的船停泊在江北瓜洲渡口,他站在船头眺望江南。隔江遥望对面的镇江京口,一想到南京钟山离此地也就隔着几座山了,顿觉思绪万千、归心似箭。从“一水间”“数重山”“只隔”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是此地离南京的家很近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站在船头,春风习习,看到江南岸边又披上绿装,不禁感慨:“又一个春天来到了,天上的一轮明月啊,我何时才能在你的照耀下回到金陵的家园呢?”言辞间流露出浩荡的情思。有人说这首诗写于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从金陵奔赴京城的途中。如果此说法成立,那么为什么王安石刚刚离家就想归家了呢?于情于理好像都说不通。另外,北宋的京城是汴京,即现在的河南开封,王安石去京都赴任,应该从南京向西北方向行舟,他怎么走向相反的方向,往东南方向的瓜洲行船呢?这个问题仅作存疑吧!无论如何,还是可以看出诗人的思路:第一、二句是表达诗人靠家近了,第三句是表达诗人离家久了,第四句是表达诗人想回家了。

其二,要抓住文章的“文眼”。文眼,即文章的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人的眼睛能窥清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说“思路”是通体通透的话,那么“文眼”就是表里通透、晶莹透明。“文眼”是窥探主题的窗口,理清全文的脉络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抓准了“文眼”,并且透过“文眼”去窥见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就能达到通透的境界。

仍然以王安石《泊船瓜洲》为例。它的“文眼”是哪个字呢?有人说是“绿”字,因为“绿”字的炼字典故家喻户晓,影响广泛;因为“一字改而境界出”,一个“绿”字把江南春意盎然景象全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因为“绿”字的形容词动词化用法,别出心裁,为人津津乐道。所以,将“绿”字定为“文眼”似乎合乎情理,无须质疑。那我要问了:这首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它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难道是围绕“绿”字描写春天的景?书写春天的情?显然不是。如此,我们回到文中来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第一句描写了所见之景,第二句描述了所想之景。字面义是“靠家近”,画外音是“应该回家去看看啦”。据此,我设计的板书为:靠家近一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又绿”突出了又一个春天来到了,一年又一年,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由此,我设计的板书是:离家久一更该还。第四句“何时还”看出诗人思家心切,但现在难以返家。相应的板书是:思家切一不能还。

于是,这首诗的完整板书如下:

靠家近一应该还

离家久一更该还

思家切一不能还

从板书一眼可以看出,“还”才是本诗的“文眼”。从“还”字,我们可以读出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诗人人在旅途,船行瓜洲,思念家乡的深切之情。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瓜洲文眼离家
离家的叹号
楼船夜雪瓜洲渡
瓜洲天生是个渡口,天生留不住人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回不去的瓜洲
瓜洲:大运河的那颗“纽扣”掉了
散文阅读有方法
巧用“文眼”,为阅读教学增效
古拉格趣学
复习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