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引入与结束艺术

2020-05-28 09:45陶扬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

陶扬

【摘 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束又让人意味无穷。因为它们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该科的最大兴趣。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轻视它们,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本文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引入部分与结束部分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引入部分;结束部分;研究

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是涉及面广,故事性强,趣味性浓。这为历史教学中的“引入教学”和“结束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这也是其他学科不能与它相比的地方。下面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故事导入

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也是学生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导入方法。因为历史学科的故事性很强,加上初中生年纪尚小,他们喜欢听故事,所以这种导入法最易接受。

例如,我在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节,一开始就问学生:同学们听过齐天大圣的故事吗?喜欢吗?顿时全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接着我又说:今天我再给你们讲一个关于齐天大圣的故事,好不好?全班兴奋地齐答道:好!这时我出示孙中山的照片,说道,请看我讲的这个齐天大圣的样子,是不是你们从电视上看的那个齐天大圣啊?大家齐答不是。这时我接着说,这个齐天大圣虽然不是你们电视里看的那个孙悟空,但他和孙悟空是家门,也姓孙,叫孙中山。接着讲童年孙中山看到稻谷时,竟会问他姐姐:“村上种稻谷的人为什么吃不上米饭,只吃白薯?不种地的人为什么天天有米饭吃?”少年孙中山敬慕洪秀全,自称“洪秀全第二”,并且练武十分用功,小朋友们称他为“齐天大圣孙悟空”。当他们听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时,接着说:青年时的孙中山就更厉害了,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以此引入新课。由于刚才故事的吸引,他们都对孙中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对这一课的内容特别有兴趣,效果自然就很好了。

再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一开始就讲林则徐的故事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突然设问:“听了林则徐的故事,你们知道他的主要事迹吗?他曾为我国人民做出过哪些贡献?下面让我们一齐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刚才的故事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且对林则徐产生了兴趣,所以他们对这一课的内容特别有兴趣,自然就学得特别认真。

二、歌曲导入

现在的青少年都比较喜欢听歌,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让歌曲为教育教学直接服务。

例如,在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这一课时,我先放歌曲《大浪淘沙》主题歌,学生听完后,我问他们歌曲里的军阀是什么军阀?为什么要打倒他们?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入了课题,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我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放一首歌曲《在松花江上》,当学生听完这首悲伤的歌曲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时,我趁势问他们:这首歌曲的主旋律如何?这首歌曲描写了哪个地方的人民的遭遇呢?他们当时的遭遇为何这样悲惨呢?是什么人令他们这样“惨”呢?结果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该课探究的热情。

三、小品导入

“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把学科教学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小品导入”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而且小品形式的导入也给学生一个参与再现历史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天分,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这也是优于其他导入方式的地方。所以,在教学中,这种导入方法运用得最多。

例如,在讲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就先让四个同学分别扮演秦始皇和三位大臣,把秦始皇的暴政的历史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然后再提问题引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活跃起来。

在讲“戊戌变法”时,也采用这种方法导入,首先叫负责表演的同学再现谭嗣同英勇就义时的情景,然后再提问题引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都积极投入到这课的探究中来。

四、文物导入

古人留给我们很多珍贵的遗产,包括大量的文物等,如果我们都不懂得珍惜和利用,那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浪费!如果我们好好利用它,它往往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这一课时,就是利用它作为导入的工具。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或以画的形式)打出三张精美的“龙纹邮票”给学生观看,这三张精美的邮票一打出来,早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利用这个机会,我趁机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三张邮票叫什么邮票?它是属于哪个朝代的?它是什么人制造的?何时正式发行的?发行时正是清朝什么时期?他们除引进制邮技术外,还引进了什么技术?这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在欣赏这三张精美邮票的同时,也对这三张邮票的来历和制造产生了好奇,从而也对这一課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的求知欲自然十分强烈。

五、诗歌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人曾为我们创造了大量文化成就,这包括我们很为熟悉的诗歌。正是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它作为导入的手段。

例如,我在讲“收复新疆”时,一开始,我就打出了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叫学生代表朗诵比赛之后,然后问他们:“你们知道诗中所提及的‘大将是谁吗?他曾经做过什么大事?为哪个地区做过重要贡献?”我以诗歌朗诵比赛的游戏形式来激起他们的情绪,并把他们的这种情绪引向探究这一课上。他们也一步一步落入我的“圈套”来,从而认真去探究这一课的内容。

六、名言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曾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这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上作为导入的不可多得的手段。

例如,我在讲“辛亥革命”时,就是采用了“名言导入”法。一开始,我在黑板上写出“天下为公”四字,然后问他们这是谁的名言?这个人曾被我国人民尊称为什么?为什么?他曾领导过哪场著名的革命?后人为什么说他所领导的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呢?经过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

历史课的结束和引入一样,也要讲艺术,要把学生的心抓住,使他们想学、爱学,学有兴趣,有收获。一节课结束,学生意味无穷。

下面谈谈本人在历史课堂中的几种结束技巧:

(一)悬念式:在短时间内用寥寥数语制造一个悬念,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出想了解后来结果的学习兴趣。如在秦末农民起义那课结束时说,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项羽和刘邦都各有功绩,其中项羽歼灭了秦军的主力,刘邦逼近咸阳,使子婴出城投降。最后到底是谁做了皇帝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了。学生想一睹为快,就会自觉去预习。

(二)辩论式:临近下课时宣布下节课要辩论的内容及规则,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如讲商鞅变法一课前,就宣布下节课将进行一次辩论会,并说老师当保守派,学生当变革派,只要能辩过老师就可加操行分。

(三)竞争式:将事先准备好的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于课堂收尾时拿出来,让学生回答。如说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男生和女生的竞赛,第一目的教学内容由男生提问女生回答。男同学如问提得好,体现了课文重点,或有深度,可得一个积分;女同学回答得好那也可得一个积分。但如男同学提的问女同学在2秒钟内答不出,那男同学就可以抢答,但答对后的这个积分就应是男同学的了。第二目的教学内容由女同学提问男同学回答。最后看哪方的积分多,哪方就胜,对胜方每人要加几分操行分。这样全班的积极性甭提有多高了,他们一定会去认真预习下一课,以便取胜。

(四)诱导式:在临近下课时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或生活话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与讨论。

(五)激疑式:在内容衔接处、细节理解处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走出课堂,养成反思与想象的习惯。

总之,要使学生喜欢历史,让他们想学、爱学、主动学,要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就要注意历史课的引入与结束艺术。让历史的“引入”和“结束”形式多种多样,且各具特色,我们在运用时,应针对不同的内容和情景采以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顾新利.初中历史学科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以部编本“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为例[J].教书育人,2018(13).

[2]池水清.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3]唐勝娟.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