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在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29 01:36赵彬
知识文库 2020年8期
关键词:胜任人力资源管理

赵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经济的战略性资源,成为了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越来越收到重视。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置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更欢迎具有胜任力的应用型的人才加入到企业团队当中,共同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时,要基于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开展教学,基于胜任力的培养来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经济社会已经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人才成为了竞争的决定性力量,教育的改革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的适当调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竞争的关键,高等院校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应的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胜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很多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且按照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开展相应的教学,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胜任力的要求便也成为高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基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改革,是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参考。本文将就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于胜任力的培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分析,期待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改革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1 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学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紧紧围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通过不断探索,力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虽然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跟随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但其教学的开展还需依据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的进行改进,缩小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的差距。

首先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实训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想要学生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拥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就需要将实践教学融入进来,将教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的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由于相应的人力资源实训仪器和设备的配备不齐全,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整合的实践能力培养。

其次部分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结构缺乏合理性,受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许多由中专和成人高校升格或转制而来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招生人数和企业的需求人数存在数量的差异,在就业的过程中会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毕业人数总量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本科院校,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较少,多数的课程的讲授都是由其他的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师数量较多,但能够指导学生实践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影响教学的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最后在本科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师都为高校的毕业生,并没有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完美结合的从业经历,这样的现实也非常不利于高校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开展。

此外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同实践需求存在差异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其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开展理论知识的讲授,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认识,与当下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很难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管理的实际需求及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这些差异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

2 培养具有胜任力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重要性

学生进行本科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目的是为了在毕业后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步入社会时,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活动开展,是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并能够胜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长为更具竞争优势的应用性的人才。

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显得优秀与一般的个体特征差异,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力的外在表现,而个体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征和动机是影响胜任力的关键因素。胜任力是依据一个组织或企业的岗位要求,个体保质保量完成岗位职责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胜任力模型就是个体要优异地达到某一目标必须具备的胜任力组合,在本科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想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参照胜任力模型来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

现阶段学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依据岗位的需求,选择更为合适的人才。胜任力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企业的人才选拔提供重要参考,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胜任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条件优势的职业发展规划。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胜任力,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多重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改革中要依据这一目标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

3 基于胜任力培养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专业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既能学习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践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更好的胜任相应的岗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时,高校可以依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关的课程内容设置。另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素养,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应用型的学科,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高校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使学生确实感受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2 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高校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多与企业接触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调研,了解当下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基于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现状,开展教学。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从业经历,影响了对学生实践的指导。高校可以尝试聘请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举办相应的专题讲座来拓宽视野,用多元化的方式探索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4 结束语

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学生收获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第一阵地。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探索要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当中,成为具有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要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进行不斷的探索创新,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

猜你喜欢
胜任人力资源管理
国企改革中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推进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有趣的动物
人力旅行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