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20-05-29 01:36周崇文
知识文库 2020年8期
关键词:肉饼长方体小学生

周崇文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代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学校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关键,直接决定着人才的素质能力。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成效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数学学科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因而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促使小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学习层次上,对数学知识内容加以俯视,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提高学习质量。

1 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思想

学校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摇篮。因此,我们要树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意识,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上,更加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工作围绕学生的发展服务。摒弃传统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法上多采用靜止、呆板、解析式的讲授法,将知识直接静止摆在学生面前,强调知识权威性的作法。要求教师动态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形成过程,鼓励多思善问、动手操作,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靠自己的构建完成知识的接受,形成学习能力与创新力。

2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师生全力合作,教师要以平等心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特别是师生之间出现某些不一致时,教师要加强点拨引导,通过师生双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达成共识与理解。只要这样,才能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形成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1 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现实情境之中,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通常以感性认识为主,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与影响,他们思考着问题时,常常出现思维障碍,或者出现思维偏差。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则能很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奇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棱长和》时,出示一个长方体,先让学生指一指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然后分组讨论:长方体的棱长和该怎样计算?反馈时,学生说法不一,

教师用课件演示后学生马上会得出长方体的棱长和=长×4+宽×4+高×4,进一步得到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通过动画演示,是所学知识由抽象转化为具体,触发了学生的“灵感”,加深了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做化繁为简,孩子们觉得数学不在那么难懂,孩子的探究热情得以调动,开始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2.2 趣化教材,激发热情,启迪思维

孩子们爱听故事,生活在自己的故事王国中。而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在数学课堂上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的一大法宝。为了“投其所好”,我经常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结合所学知识给孩子们讲故事,使学生身处童话的世界,这样不但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气氛,而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讲了一个小狗吃肉饼的故事:狗妈妈有3个宝贝,他们缠着狗妈妈要吃肉饼,狗妈妈把拿出同样的3块肉饼,把一块肉饼的一半分给小白狗;小黄狗说我要2块,于是狗妈妈把一个肉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黄狗2块;小黑狗就更贪心了,说我要4块,狗妈妈又把一个肉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小黄狗4块。你说说那只小狗分得的肉饼多。孩子们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这时我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知道他们分的同样多,进而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3 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数学课的许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数学课堂上多采用直观的、形象的及色彩鲜明的具体事物和图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感受性强、模仿性强、情绪活泼、但控制力差、易任性。对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兴趣主要是感觉上的,而非认知上的。以传统课堂学习为主数学活动方式致使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负担加重。借助游戏的娱乐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改变小学生对某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厌倦,消除心理疲劳。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子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可以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我们要尽量选择一些符合游戏活动的教学内容来激发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3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有赖于思维品质。思维的创造性是人们观察和分析事物时,借助与概念、判断、推理,运用联想、想象形成的新思路,从而导致发明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写出2的倍数,再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并概括出规律,最后通过验证,认识到自己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教学比学生被动,教师讲解去认识结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 创设数学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式是让学生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发现和创造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数学活动,经过多年探索,我认为可以创设以下几种活动。

4.1 操作活动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会得到好的发展。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全身心参与、丰富感知、启发思维,为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度数。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把握时机,安排学生动手剪一剪,看剪下的三角形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这样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得到发挥,思维也随之展开,创新意识随之激起。

4.2 讨论活动

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增强信息的交互度,激发学生思维,从而产生心灵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3 质疑活动

学贵有疑,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奇思异想,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允许学生出错。灵感和创新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驱力会更大,往往也会更容易获得发明和创造的机遇。

4.4 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目的,因此要给学生更多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之后,可开展“算利息,选储种”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创造性组织应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挖据知识的内在创造性,设计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合作交流、猜测验证、分析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天水市麦积区新阳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肉饼长方体小学生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猫儿尤喜蒸肉饼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十年春宵梦,一钵肉饼汤
我是小学生
表面积是多少
问题征答
服务员的祝词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