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究竟表达什么语气

2020-05-30 21:35刘培涛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核舟屠户句首

刘培涛

摘要:中学教材中不少文言文出现了“盖”字句,但是“盖”究竟表达什么样的语气,出现了不同理解,如统编教材《狼》“盖以诱敌”是译成“大概是用这种方式来引诱敌方”,还是译成“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引诱敌方”?不同的译法所带来的语气一样吗?本文综合不同理解认为“盖”用在句首表示对所述的内容不敢肯定,仅是一种约略的情况,表达的是猜测语气。

关键词:盖;语气;猜测语气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言文出现了“盖”字句,但是“盖”究竟表达什么样的语气,出现了不同理解,如统编七年级上册教材《狼》有这么一段: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里统编教材把“盖以诱敌”的“盖”字注释为“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是译成“大概是用这种方式来引诱敌方”,还是译成“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引诱敌方”?在我们教学研讨中,有些老师认为译成大概是表猜测语气,译成原来是表肯定语气,甚至还会表达多种语气,不同译法带来的结果是这个句子表达的语气是不同的。

二、“盖”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解释,《说文》:“盖,苫也。”本义指芦苇或茅草的覆盖物。虚词“盖”与本义无关,而是假借字,可用作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中除了仿古的书面语外,已不再使用。

“盖”,主要是作为副词使用的。副词的“盖”有两种情况: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人、事、物的情况、性状、数量的揣测、估计。可译为”大概”、“也许”、“大约”等,比如:

(1)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庄子·让王》)

(2)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韩非子?五蠹》)

(二)用于句首,表示对所述的内容不敢肯定,仅是一种约略的情况。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或不译,如:

(3)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4)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临川集?答司马谏议书》)

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出现了一些“盖”字句:

(5)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这两处符合用在句首的情况。

三、“盖”究竟表达什么样的语气

在《狼》一文的教学讨论中,“盖”究竟表达什么样的语气,我们出现了四种观点:分别为表达猜测语气、肯定语气、猜测中含有的肯定语气和感叹语气。第一种观点认为两只狼没有事先排练,也可能狼与狼之间会有交流,反正在屠户看来,狼很狡猾,以致作为旁观者或者是叙述者的蒲松龄也感叹“狼亦黠矣”,这种情况下屠户第一反应,狼一前一后应该是前后攻击自己吧,如果把“诱”理解为“诱骗”赋予狼以人的思维,那狼可能是诱骗屠户上当吧,实属屠户自己的猜测,表达的语气当然是猜测语气。第二种观点认为,结合分析,一狼假寐一狼打洞,两只狼要干什么,肯定是联手攻击屠户,就和先前“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样,分工明确,这样的话,这里是肯定的语气。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把“盖”译为“原来是”的基础上。第三种观点认为屠户明白了前狼原来是用来诱惑自己的,虽然在推测,但是一种肯定的有依据的推测。他明白了狼原来是用来诱惑自己的,这是“悟”的结果,语气上虽然以猜测为主,但是也是一种肯定的有依据的猜测。第四种观点认为,屠户在一狼“目似瞑,意暇甚”时,暴起,以刀劈狼首”,如果错失这次机会,后果将不堪设想,进一步讲,把“诱”理解为“诱骗”,“前狼假寐”造成松弛的假象,使屠户放松而上当受骗,在屠户取得胜利后,肯定还会心有余悸,还会有点庆幸,所以,此处有感叹之语气。综合分析,这样理解更好,用在句首的“盖”表示对所述的内容不敢肯定,仅是一种约略的情况。此处“盖以诱敌”的“盖”注解为“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应该首选“表示猜测,大概”意,来表现狼的狡猾,“原来是”意属于按上下文意灵活译出,如果译为“原来是”也并非主要表肯定,而是表推究原因的猜测,有恍然大悟的味道,先前对狼的狡猾认识不足,还存在侥幸心理,到这里才猜测到“前狼假寐”原因,也彻底理解了狼的狡猾,译为“原来是”与译为“大概”都表达了猜测语气,只是在猜测的程度上是有一些差别的。同时我们认为也要积极向人民教育出版社建议,作为教材,还是最好把“原来是”的意思去掉,减少初中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湖南省长沙市北雅中学陈小波老师引用《词诠》观点认为“盖以诱敌”中“盖”用作连词承接上下表原因译为“原来是”、“是因为”的意思,这种理解也是没有问题的,其语气仍然表现为一种情况的猜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涉及到不少“盖”表达语气的情况,又如《核舟记》有两处:“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和“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这两处的“盖”的语气是什么样的?“盖大苏”句的“盖”当作“大概”讲疑问不大,因为此处没有推究原因的必要,只是猜测核雕主题,而且后面的“云”加强了这种推测的意思,所以此处为猜测语气,下文中“闭之(窗),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和苏黄等人的刻画也印证了这一猜测。“盖简”句也是“大概”意,因为也没有推究原因或寻找理由的必要,那么小的核舟,雕刻了那么多内容,猜测要“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所以这两处“盖”字句表达的也都是猜测语气。

同样,《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盖”也可以这样理解。苏轼在文中的情感是闲适的,是夜看到庭中月光如水,树影纵横,闲闲说一句“大概是竹柏的影子”,恰到好处。因为无意求索“藻荇”究竟是什么树的影子,也不必求索,究竟是不是竹柏的影子根本不是他当时心境下所關心关注的东西。如果非要去推究原因,就会破坏文章中表现出的苏公心境。这种意境我们可以结合陶渊明《饮酒·其五》来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在劳动之余不经意间“见南山”是一样的,如果有意识地去“望南山”也就缺少了缺乏“悠然”的情味,缺少了优美的意境。这个道理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所表现的意境是相同的。

四、结语

文言文中,“盖”所表达的语气和译法有一定关系,但是不能单纯的从译文字面意思看,还要结合文本中的内容加以理解。综上,我们认为“盖”表示对所述的内容不敢肯定,仅是一种约略的情况,或者没有推究原因或寻找理由的必要时,表达猜测语气。

参考文献:

[1]陈小波:《从〈核舟记〉看中学文言虚词‘盖字的用法》,《语文学刊》2012年06期。

[2]葛筱宁:《“前狼”之“诱”》,《语文学习》2019年04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看庄中学)

[责编崔达送]

猜你喜欢
核舟屠户句首
月夜下的逆袭
核舟究竟有多大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昙花破案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心脏“核舟记”
张屠户
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
论句首“正是”的篇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