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拨弦 坐弹仙乐
——《琵琶行》诗句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2020-06-01 13:19庐江县乐桥镇初级中学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琵琶行中心对称琵琶

庐江县乐桥镇初级中学/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诗人运用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将琵琶声写得具体形象、富有生命力,让听者如听仙乐、陶醉其中。品读琵琶女吸睛的出场、高超的弹奏技艺、娴熟的技法处理和诚挚的情感投入,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颇有启示。

一、移船相近邀相见——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饯行宴上,琵琶声的无穷魅力让“主人忘归客不发”,众人在音乐的吸引下产生“寻声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迫切愿望。由此可知,琵琶女是一位演奏大师,更是一名心理专家,她在正式表演前就已成功地抓住了听众的心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亦应如此,应运用恰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阶段,如何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呢?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在导入环节一定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所选择的导入语言、情境材料和探究活动等,像磁石一样产生无穷的吸引力,让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沪科版“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中,笔者巧妙设计了“玩转脸谱”活动:(1)把一个笑脸变成两个笑脸,你的操作经历了怎样的图形变换? (2)将笑脸变成哭脸,你是如何操作的?(如图1)学生经历动手动脑的操作过程,在温习旧知“平移、轴对称”的基础上,巧妙进入对新知“旋转”的学习。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类比平移和轴对称的学习方法去研究旋转,在列举、观察一系列具体实例后概括共同特征,由此得出旋转的定义。学生在导入环节主动思考、积极动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人人都带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进入精准定义和性质探究环节的学习。

图1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共鸣,体验数学的无限魅力

以琵琶女的自言身世和诗人坦陈心迹为线索,诗中描绘了两种不同层面的琵琶弹奏,交流前的是技艺展示,沟通后的是情感共鸣。彼此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认同后,真情在指尖流淌,心灵在旋律中释放,满座“皆掩泣”,诗人更是“青衫湿”! 这何尝不启示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入真情实感,让学生在貌似冰冷的数字和图形中感受火热的情感,这样的学习将不再是低效的被动接受,而是愉悦高效的主动学习。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课堂已是知识和情感双线索制约下的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常有一些教师抱怨初中数学难教,究其根源,多是一味地教知识,忽略了教学对象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最终扼杀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需要“靠学生情绪状态”来实现,强调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数学教师需要给课堂涂抹些情感的色彩,让数学知识在情感的催化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消化和吸收。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充满激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积极的情感去拨动学习者的心弦,更要拿出对教育和学生满腔的爱心去感染学生。“勾股定理(第1课时)”是一节原理课,教师可以将勾股定理的探究、发现、证明和数学史结合起来,在对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研究勾股定理成就的介绍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跟随前人的足迹去探索、发现、验证、证明勾股定理,在浓浓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激励下,知识学习变成一段探索发现之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信心大增,课堂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三、轻拢慢捻抹复挑——技法娴熟,创设启发探究的课堂

琵琶女在演奏前先“转轴拨弦” 来调弦定音,在“弦弦掩抑”中奏出悲怆曲调,转而弹出《霓裳》和《六幺》名曲,娴熟地运用“拢、捻、抹、挑”的手法,弹奏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仙乐。由此联想,教学亦有规律可循,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和娴熟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的教,更要多想想学生的学。教师应当创设以生为本的课堂,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锻炼思维,展示才能,体验成功。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给数学教学一些启示,课堂教学的中心应当下移到每一名学生,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如在“零指数幂”的教学时,笔者努力让学生参与法则的发现与完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法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则意识。教学流程设计为:(1)应用同底数幂除法法则引起思维冲突,思考当m=n 时应当怎样计算am÷an?(2)从特殊到一般展开探究,猜想如何“规定”才能解决冲突? (3)联系实例,解释“规定”的合理性;(4)得到并完善“规定”,即a0=1(a≠0);(5)巩固“规定”并将这一新知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建构新的更具开放性的知识结构;(6)运用“规定”解决问题。教在学中、学中有教,师生平等地参与活动,在启发式教学和活动探究中感悟指数概念的扩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探索负整数指数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充满了探究的激情和灵性,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训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落实。

四、曲终收拨当心画——结课精当,提炼升华后引人思考

一曲终了,琵琶女对准琴弦中央用力划拨,琴弦发出如同撕裂了的布帛一样的脆响,音乐戛然而止。但动魄惊心、荡气回肠的琵琶声仍然在耳旁萦绕,让人久久回味。这也正如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一样,除了激趣的导入和精彩的过程,还要有精当的结课。

精当的结课不仅要有精确恰当的归纳和概括,还应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拓展和延伸渴望,引发学生余味无穷的反思,给学生带来“语段思不断,语停意不停”的美感和艺术享受。笔者在“中心对称”这节课的结课时,首先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板书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其次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采用怎样的方法发现中心对称的性质? 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有什么异同? 类比轴对称知识结构图概括出中心对称的知识结构图(图2)。在归纳和概括的同时,教师将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和类比,对后续知识学习进行展望,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构建完整的中心对称知识结构。

图2

猜你喜欢
琵琶行中心对称琵琶
解答三次函数中心对称问题的两种路径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老店琵琶声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琵琶行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中心对称 贯穿始终
《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测试卷
中心对称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