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康复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运动处方制定可行性研究

2020-06-02 07:25蒋湘平周少文
武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腰背痛太极拳脊柱

蒋湘平 周少文

湖南师范大学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0

2018 年4月我国发布的首部中国《健康管理蓝皮书》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已高达约3亿人,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性病负担占50%。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慢性病总体状况呈现出患病人数多、患病时间长、医疗成本高、服务需求大等特点。由于现代化文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体力活动不足导致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这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工作,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成本及间接的社会负担。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其中“重大工程二——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中明确指出“建立运动处方数据库,培养运动医生和康复师,建设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1]运动处方作为体医结合的典范,已逐渐步入公众的视野,康复医师或者运动处方师等获取职业资质的从业人员通过医学临床检查及运动负荷结果来科学有效制定实施运动处方,将运动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太极拳,作为一项集养生、健身、防身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并济等运动特点,通过长期系统、科学规律地练习能够达到促进健康、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的效果。

1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1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有时伴有下肢放射痛,严重者可发生睡眠障碍。[2,3]CNLBP是成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发病率高达84%,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4]201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在《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中》认为CNLBP是指病程持续12周以上,病因不明的、除脊柱特异性疾病及神经根性疼痛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5,6,7]目前尚无确切的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患病率。一项系统综述报道,全球成人慢性腰背痛的时点患病率:1个月的患病率为 23.2%,1年的患病率为38%,终生患病率为38.9%。[8]国外最新研究发现,肥胖、心血管疾病患者很有可能会并发慢性下腰痛。因此,预防、康复慢性腰背痛运动处方的研发是相关研究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1.2 运动处方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首次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1960年,日本猪饲道夫教授首先使用了“运动处方”这一术语。1969年,“运动处方”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用并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认可。日本岸野雄三先生等著的《高等保健体育》中对运动处方的定义是:“运动处方就像药物一样,是医师根据个人的健康和身体机能状况,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研究,开出适合个人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带诊断性的处方”。[9]世界卫生组织将“运动处方”概括为: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10]运动处方是一种利用体育运动作为主要内容的处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最低限度的运动负荷、最佳的运动强度在规定时间内使患者达到规定训练目标,取得最优的锻炼效果,这是运动处方作为我国非医疗健康干预重要手段的独特之处。

2 关于太极拳对腰背功能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太极拳康复CNLBP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干预方法,利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功能障碍问卷(Qswestry)、腰椎功能评分标准(JOA)等量表对患者的体征进行评估,另外,表面肌电测试仪、Spinal Mouse脊柱功能测试仪等实验器材或系统也逐渐应用到该研究领域。2013年,学者贺锁平通过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腰腹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的改变、主观疼痛感觉以及核心肌势能的改变进行记录分析,得出结论:相比核心稳定性训练而言,规律性的太极拳锻炼募集患者浅层肌肉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能力更强,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失衡现象,提高腰背部肌肉静态耐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腰背部肌肉的力量。[12]2013年,学者赵文楠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方法来探究太极拳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得出结论:太极拳训练能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对疼痛的认知,降低疼痛敏感性;相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太极拳训练更能够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失能状况;ERP研究显示太极拳训练能够提高患者大脑信息加工时有效资源动员的程度,提升大脑认知功能加工的速度。[13]

2014年,学者张晶通过使用Vicon系统、测力台、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对慢性下腰痛患者步态特征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太极拳练习能够增加慢性下腰痛患者步伐的稳定性,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可以提高髋关节、踝关节的屈伸能力以及下肢三关节的运动范围;能协调慢性下腰痛患者的步态模式、维护患者踝关节稳定性。[14]2017年,学者童晓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表面肌电测试、等速肌力测试的方法,观察练习太极拳“闪通背”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骶部多裂肌功能的影响,得出结论:改良太极拳“闪通背”法可以有效减轻CNLBP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腰骶部多裂肌功能,从而达到提高脊柱稳定性的效果。[15]

综上所述,相比较单独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步行或者其他运动疗法而言,规律的太极拳练习似乎对CNLBP患者的康复效果更优。长期有规律的太极拳锻炼,能够增加患者腰背部肌肉力量,减轻对腰背部疼痛的敏感性,可以协调改善患者步态模式,提高脊柱稳定性。太极拳主要是通过内调外练来减缓CNLBP患者疼痛的主观感受程度,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从而达到减轻疾病症状、逐渐恢复健康的效果。

3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康复运动处方制定原则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通常发生在腰椎第三、四、五节和骶椎第一节。主要诱发原因有椎间盘退化、脊柱神经压迫、生理健康状况、肥胖、抽烟、怀孕、姿势不良、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运动导致的肌力不足等。CNLBP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其中,运动疗法是医学领域、体育领域大多数专家认为较为合适的辅助治疗手段,也似乎是目前针对慢性腰背痛最恰宜的康复方法。CNLBP患者通过接受康复医师或者运动处方师等等获取职业资质的从业人员给予的运动建议,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从而达到保护脊椎、减低疼痛、改善身体活动障碍、降低社会医疗成本,提高生活品质的效果。CNLBP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正常活动、预防残疾及维持工作能力。因此,在制定CNLBP康复运动处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宣传健康生活方式。使患者认识到体力活动与疼痛之间的关系,每天进行规律适量的体力活动,避免卧床休息,改变吸烟、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系统性的保持每周非连续性18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

第二,矫正身体躯干姿态。使患者自觉保持正确姿势,出现疼痛时知道通过调整姿势来缓解症状,避免产生姿势性疼痛的应力;

第三,采用次大运动强度。伴有全身性疼痛(多于一个身体部位的疼痛)的慢性腰痛患者可以采用渐进、低强度有氧运动,未伴有全身性疼痛的慢性腰痛患者可以采用次大强度的有氧运动;[16]

第四,发展脊柱柔韧性。将柔韧性练习作为整体运动计划的一部分,加强髋关节和下肢柔韧性的练习。在进行主要锻炼活动前后拉伸,不推荐通过躯干柔韧性的专门练习来治疗腰痛;

第五,提高脊柱稳定性。通过联合发展躯干协调性、力量性、耐力性,提高患者脊柱稳定性,减少患者因动作协调受损而引起的疼痛和残障。

4 太极拳康复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运动处方制定可行性分析

4.1 太极拳康复 CNLBP 运动处方制定依据

4.1.1 太极拳“阴阳和谐”理念

太极拳以道家“阴阳”思想为哲学基础,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开篇便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据悉“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周敦颐先生《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急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一句而创作的。显然,意思即为在宇宙中,由无极而生太极,动时产生阳,静时产生阴,动到极致时转化为静,静到极致时转化为动,所谓“动、静”“阴、阳”是一直变化的,又相互转化。阴阳相生相克无所不至,阴阳互易无始无终。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一直在变化,呈现出阴阳对立、阴阳包含、阴阳和谐发展的关系。有国外相关学者通过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产生及影响慢性CNLBP的因素之一,“心理因素引发腰背疼痛”或者“腰背疼痛引发心理问题”这两种模式都可能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症状,那么通过学习太极拳的“阴阳和谐”理念,追求在生活中保持躯体的自然状态,发现引起疼痛感心理影响因素的源泉,去积极主动化解矛盾,使其内外皆达到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心理的和谐健康状态。

4.1.2 太极拳运动技术特点

(1)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虚灵”意指身体放松,保持轻灵之态。“顶劲”要求头正身直、两眼目视前方,头顶百会穴之处似有细线虚缓往上提,意识集中在头顶,即顶劲上提。头部作为一身之主,头正则身正,保持“虚灵顶劲”状态,即可达到精神饱满状态。“丹田”亦为气海,处于人体肚脐下三寸。按人体分为三节的说法,头部处于躯体最上端,要顶劲,为“虚”;丹田处于人体最中间位置,要沉气,为“实”;脚为身体最底端,是全身重量的承载之处,理论来说是重的,但实际上要保持“轻灵”。[17]太极拳主张用意不用力,“气沉丹田”中的“气”也不是专指呼吸的气体,那么“气沉丹田”意思即为用意识引导丹田以上之气下沉、集中到丹田,从而保持躯体稳定。

(2)提吊裹护,含拔松沉

“提吊裹护”是在保持虚灵顶劲前提下的敛臀状态。“提”为顶劲上领的意思,从会阴穴竖直往百会穴上提。“吊”“裹”“护”皆为人体髋关节处的动作,“吊”为吊裆提肛,“裹”为将裆部撑圆内含,“护”即为护臀,裆部撑圆时臀部自然内收的状态。“含拔松沉”意指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胸不外露,中正安舒即为“含胸”。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解略》中提及“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而拔背则主宰于腰,拔背使气贴于背,敛入脊柱,拔背与含胸相对,能含胸则能拔背。松肩是将肩膀松开下垂,从而肩关节放松,手臂运转,自然灵活。沉肘就是让肘关节往下松坠,切不可往上翻肘。[17]

(3)分清虚实,用意不用力

“分清虚实”是太极拳练习的第一要法,拳术练习中的虚和实是相对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随着运动一直变化,相互转换。只有分清重心的虚实,才能达到转动轻灵、不滞单重和双重的状态。用意不用力,简单理解就是在太极拳术练习过程中,身体放松,用意识引领动作,才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且忌用僵力。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力到方功成,循序渐进。

(4)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身体某一部位运动,其他部位都随之运动,手到脚到眼神到。太极拳运动中,身体是一个整体,有一个部位没有跟随,便全身皆散。“内外相合”,先练外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再练内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最后将内外合一,手足开,心意亦俱开,手足合,心意亦俱合,从而达到心意气力与躯体的高度统一。

(5)连绵不断,动中求静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连绵不断”则要求动作连接之间如抽丝,贯通一气,连续不止,不出现断势停顿的状况。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在练习过程中保持缓慢的运动,呼吸深长而缓慢,这种腹式呼吸有利于扩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

4.1.3 太极拳脊柱生物力学特征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作为太极拳独特的技术特点,改变着脊柱颈段、胸段、腰段、骶段的生理曲度,从生物力学角度看,上牵拉力或下牵拉力作用于脊柱时,颈弯曲和腰弯曲是可以被拉伸直的,在练习过程中时刻保持“虚灵顶劲”及“气沉丹田”两点,即可保持颈部和腰部的正常生理曲度。“含胸拔背”的主要表现是在人体中正安舒、颈脖竖直的状态下胸骨向后凹,而绝对不是驼背,含胸拔背能使胸椎段成为脊柱拔长的支杆,消除驼背姿势,缓解胸大肌和胸小肌的负担。[18]“松腰敛臀”体现在后腰部肌肉自然放松,命门后撑,尾闾(骶骨)朝下,这样可以达到锻炼腹肌、腰肌和骨盆肌肉的效果,对减小骶骨作用力大小及分布区域,放松骶骨周围韧带、肌肉起重要作用。

太极拳运动技术特点要求躯干在练习过程中保持中正、脊柱自然生理弯曲的状态,以促进脊柱的健康运动。学者屈昊在《太极拳运动中的脊柱生物力学研究》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和逆向动力学方程计算太极拳运动中脊柱及周围主要肌肉的激活度、脊柱关节力矩、脊柱关节间应力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太极拳运动可以增强竖脊肌、半棘肌、胸多裂肌、腹横肌等躯干肌肉力量,提升练习者平衡控制能力,增强脊柱稳定性,还具有动作幅度小、肌肉强度低、脊柱负荷轻的特点,适合作为骨科慢性病患者的康复保健运动。[19]

4.2 太极拳康复 CNLBP 运动处方制定说明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主要是由后天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主要包括缺少体力活动、久坐、长时间从事使用腰背部的体力活动几种不良生活方式,CNLBP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感,还会引发其它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太极拳康复CNLBP运动处方制定的主要目标是在患者所能承受的身体、经济、时间等各方面影响因素范围内,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减轻治疗疾病所带来经济负担,利用日常生活碎片化时间。在安全、合理的太极拳运动干预下,通过矫正脊柱形态、增加脊柱活动度、提升脊柱稳定性,减轻腰背部生理疼痛感,逐渐形成主动追求自然和谐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以便尽快投入健康的生活或工作中去。

表1 基于证据的CNLBP患者太极拳练习推荐

运动处方具有针对性,在制定实施运动处方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运动前健康筛查、病史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评估,体力活动水平评估、安静状态下各项指标测量(心率、血压)、围度和身体成分分析、心肺耐力测试、肌肉适能测试、灵活性测试、运动测试等准备工作。运动处方制定者需要根据患者各阶段的病情具体做出调整,并且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量身定制运动处方,但是由于CNLBP与急性、亚急性、特异性腰背痛的病理表征不同,其表现的是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不会出现急剧、无法忍耐的疼痛,因此并不需要经常对运动处方进行阶段性调整,太极拳内外相合、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运动属性,决定着患者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或者自己根据身体状态而改变运动节奏。CNLBP患者的康复运动处方应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定制,在练习初期由运动处方制定者进行指导,4-6周后进行效果评估再调整运动处方,并且纠正患者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动作以及平时日常生活中错误的生活习惯与姿势。作者根据FITT原则,针对太极拳运动康复CNLBP的建议运动处方如表1所示。

5 结语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既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技击防身、强身健体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重要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提倡文化自信,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积极挖掘太极拳作为运动疗法的医体功能,建立太极拳促进健康、预防、康复疾病的运动处方数据库。通过对太极拳康复CNLBP运动处方制定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似乎比较适用于CNLBP患者的辅助康复治疗,但是由于太极拳拳式繁多、技术复杂,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精密性的运动处方,并通过运动干预实验来证明所制定运动处方具体实施内容的科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腰背痛太极拳脊柱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老年人腰背痛的防治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实习前护生腰背痛认知现状及知识需求调查
某部战士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分级治疗与疗效
42式太极拳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保守治疗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