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地大动对战国至汉初北方社会影响探究

2020-06-02 03:54马昭宝
关键词:赵国匈奴人口

马昭宝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对于赵国“代地”“代郡”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于“代地”的独立性研究和“代郡”设立后对于赵国北疆的控制,对赵国代郡具体疆界缺乏具体图示说明。雷鹄宇在《略论战国时期赵国对代地之经营》[1]一文中,分时段论述了赵国对代地的经营方式。赵文慧在《战国秦汉时期代地社会研究》[2]一文中,对“代郡”研究视野扩展到秦汉时期。对于“代地大动”的研究,王仁康在《一次古地震在京郊形成的地裂沟——历史上乐徐、平阴在何处》[3]一文中,主要是对《史记》中“平阴”“乐徐”的地理位置进行探讨。而对代地地震影响的研究,在沈长云的《赵国史稿》[4]217中仅仅考虑地震对赵国灭亡的一定影响,对于代地本身以及对秦汉社会的影响,并没有过多涉及。本文时间界定为战国后期至西汉武帝即位,拟从代地地震出发,讨论其本身地震范围、地震后对代地人口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代郡人口流失对战国乃至秦汉北方社会的影响。

一、赵国代郡的范围与重要地位

对于赵国“代地”及“代郡”的范围界定,笔者暂不采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对代郡的解释。因为大辞典中对其解释主要是西汉辖境,但西汉初年对于代郡的控制相对秦朝而言,是比较弱的,而本文涉及的时间段正好包含西汉初年。所以,对于代郡的地理范围界定,笔者直接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中秦朝代郡范围为蓝本。考虑到“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5]2885,战国时期赵国的代郡北疆应为赵武灵王长城。故而,赵国代郡应北抵赵长城,南依太行,西达大同盆地,东及太行东麓。南北跨两个纬度(39°N-41°N),东西跨近两个经度(113°E-115°E)。如图1所示。

图1 赵国代郡示意图

《汉书·地理志》载:“钟、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懻忮,好气为奸,不事农商。”[6]代地北近匈奴,更近胡风,代人多不从事农商,更多为林业、牧业,代马更是名噪一时。由于长期需要与胡人作战,代马是重要的军备,所以代郡必然成为赵国北境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襄子时,就在代地设置封君,为代王。而“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5]1796。“(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5]1811“(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5]1811将代之人均为赵氏,更是可见代地在赵国的重要性。代地不仅在军事上独立,至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其仍然是赵国内部的封国。甚至于,“安阳君来朝……(主父)欲分赵而王章于代”[5]1815,至李牧领代,“以便宜置官,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5]2449。代郡更是拥有财政、行政独立权,其独立性可窥一斑。

代地之所以地位突出,与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如图1,代郡辖境内多北东、东北走向的山脉群,大同盆地、蔚县盆地镶嵌于山脉群中,太行山、阴山成为代郡天然的屏障,同时太行可南控中原,阴山可北击匈奴。地形上唯一的缺口在大同盆地,也因此,赵国晋阳—代郡—邯郸得以形成犄角之势。若晋阳可全,代郡无虞;若代郡可全,山东可制。至孝成王二十年,赵国丢失晋阳故地。如若代地再发生大型变故,于赵而言,无异于亡国之危。而公元前231年的地震恰恰直击赵国北地核心,最先波及的就是代郡本地。

二、代地大动对代地的影响

(一)代地地震的影响范围

《中国地震简目》中显示代地地震震级在6级以上,4度等效圆半径则会大于300公里[7]目录页5。而4度等效圆即地震有感范围。据《史记·赵世家》载:“(赵幽缪王迁)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5]1832由此大致可推测7度等烈度线大致是西北—东南走向。据《中国地震简目》记,公元前231年的代地地震“震级为六又二分之一,震中烈度为八,震中位于114.4°E,39.8°N,在河北蔚县附近”[7]1。田家勇《地形对地震烈度衰减的影响》一文中提及“孙平善等(1990)曾统计得出了对于华北地区的破坏性地震,当地震烈度衰减1度时,平原和山区的相应震中距之比平均约为3/2”[8]。在《河北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中,杨凡具体分析并建立了河北地区地震“长轴短轴随距离衰减”模型(图2)。

图2 河北地区地震“长轴短轴随距离衰减”模型[9]

蔚县,地理坐标114.4°E,39.8°N。根据代地地震烈度推测,其理论地震有感范围是110.8°E-118°E;37.1°N-42.5°N。值得注意的是,代地地震的理论震感范围的南部界点未及邯郸。也就是说,在代地发生地震的时候,赵国国都那面很可能不会很快收到消息。“(赵幽缪王)二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5]1832。赵国连年与秦军激战,考虑到匈奴10余年未曾扰边,赵军武城败亡10万,赵王很可能会将代地军队征调至邯郸方面作战。所以,地震后,赵国不可能抽调过多人力、物力支援代郡灾区。庆幸的是,地震重灾区范围并不包含赵长城段,即使北部匈奴收到地震震感,慑于赵国代郡的军事实力,也不会迅速南犯。地震重灾区范围如图3所示。

图3 赵国代郡地震重灾区示意图

(二)代地受灾人口之多与人口外流

《中国人口通史·先秦卷》中对赵国人口估计为400万,军队80万[10]。在经历长平之战、武城之役后,短短13年内赵国损失了55万兵力,剩余30万左右兵力基本集中于邯郸和代郡方向。《战国策·秦策·张仪说秦王》有言“代三十六县”[11]46。从“(李牧)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弓者十万人,悉勒习战”[5]2450可以推测,代地军队在李牧统领时期基本保持在16万人。再结合古代一般征兵都是就近征调,考虑到代地民风强悍的因素,按照“古代一般五口为一户”[4]268,而代郡一般一户可出2到3人服兵役的标准推测,代郡人口应在32万左右。从代郡地形来看,人口必定集中于盆地。上节提及李牧和代地军队被赵王征调邯郸方面作战一事,考虑到秦国和匈奴军队构成,李牧很可能会把骑兵、步兵和半数弓兵进行征调。其余弓兵部队,应是沿赵长城一线驻扎,以备匈奴来犯。在代郡驻军远在边塞的情境下,地震重创人口密集区,给代郡造成的人口损伤不容小觑。由于历史数据匮乏,我们只能从地震发生时代郡驻军情况、地震重灾区范围、最近军队离重灾区距离、国家中央层对于代地地震关注度上来推测受灾人口,笔者估计受灾人口在12万。这也仅仅是推测,是值得商榷的。

再者,“九月,秦发卒受韩南阳地,秦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代地大动”[12]1073。地震发生时间在农历九月,即北方秋季作物收获时间。此时发生地震,一是无法及时收割秋季作物;二是温度仍然偏高,尸体不处理或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瘟疫。但史书并未记载代郡当时发生瘟疫。笔者推测,在外部援助较少的情况下,尸体处理比较好的可能性偏低,代人由于地震和粮食短缺,无法在代郡过冬,大多流亡。

从地形上判断,代郡人口可能流动方向一是从大同盆地西行晋阳,二是从太行山径东走燕、齐或南徙邯郸。如果从兵力上反推,此时的赵国总人口至多在150万,而其中12万人处在重灾区已是非同小可。更何况,在第二年,赵国国内发生饥荒,更是刺激了代地人口的外流。

代地地震虽然震级为6级,但是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将震中烈度提升至8度。地震的重灾区恰恰集中于蔚县盆地、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等人口中心。大量人口受灾并外流更是给代地,乃至战国至秦汉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

三、代地大动对战国局势的影响

(一)秦国推迟作战,赵国加速灭亡

“秦大兴兵攻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鄱吾。赵李牧与战,却之。燕太子丹质于秦,自秦亡归。地动。九月,秦发卒受韩南阳地。秦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大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秦内史腾攻韩,灭之,虏其王,安,置颍川郡。地动。秦华阳太后卒,秦赵大饥。”[12]1073连续两年,秦、赵均有地震记录。虽然秦国地震没有记录发生地点,但从我国主要地震带分布以及结合当时秦、赵疆域来分析,三次地震应该都发生在华北地震带上,而且极有可能发生在太行山—汾河谷地一线,即三次地震很可能是同一地震带构造运动造成。在地震的影响下,秦、赵竟同时发生饥荒,其中秦国的饥荒很可能是因为领土、人口的骤增,同时会有部分赵国饥民涌入的可能。而赵国,很可能是在代地地震后大批代郡民众涌入国都,赵所辖的河北平原根本无力供养近百万的人口,导致彻底的全民饥荒。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遂灭赵”[5]2451。虽然秦国因为本国受灾暂缓攻赵,赵国仍未从饥荒中走出,且兵员枯竭,加之捕杀李牧,自断定国柱石,赵国亡国在所难免。“(赵公子嘉)东与燕合兵,军上谷。(秦)大饥。”[5]233刚刚接手邯郸,秦国就再次爆发饥荒,更是可见赵国饥荒之重。

(二)“公子嘉之代”后的战国局势

“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5]233代王嘉已经不能仅仅依靠震后的代地驻军实现反抗,可见人口流失所造成的代郡军事实力的下降。另一方面,从合军处——上谷的地理位置考虑,上谷在燕国西境。代王嘉为何会将军队屯置于此,而非代王城?一是从地势上考虑,自邯郸至代王城,地势低—高—低起伏变化,影响公子嘉一行人的行军速度;二是代郡西部大同盆地的天然缺口,在晋阳已失的情境下成为代郡的硬伤,即使蔚县盆地西部有山脉阻隔,但蔚县盆地本身就是天然口袋阵,公子嘉集团入主极易被围困;三是代地人口大量外流,代王城本身就是地震震中,赵国连年作战无暇顾及代郡灾后重建,公子嘉缺乏统治基础;四是公子嘉集团终归是流亡政权,领导人和军队之间距离不宜过远,而代王城此前兵力空虚,军队主力则在赵长城一线;五是公子嘉之代的目的是保留政权和赵氏宗祀,屯兵上谷,临制代郡反倒更容易借燕复赵。此后,“合军上谷”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秦军东出,即“(始皇)二十年,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5]233。也因此,秦军后来选择从燕国南境进发,直指燕都。然而,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即经历大地震后的代郡,于秦国而言,即使从大同盆地入主,接手代郡只会给自己徒增负担。毕竟事前接手邯郸,国内已然饥荒。故而绕过代国,剑指其背后的燕国。在代国近四年的残喘时间里,楚、燕先后亡国,代国最终为王贲所亡,秦国一统的战国局势愈发明朗。

可见,代地震后,代郡大量饥民流亡,于赵而言,一时有亡国之虞。虽然第二年秦赵两国同时发生饥荒,秦国时隔一年才发动对赵攻势,但战国局势经邯郸一役彻底倾向于秦国。唯一与秦有骑兵对抗优势的赵国被迫亡代,而代地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已经不可能成为赵国复兴之柱石。楚、燕亡国后,秦国一统近成定局。

四、代地大动在秦汉社会的政治余震

(一)秦末边民复归与匈奴侵代

秦朝短命而亡,虽然秦初出于代郡地震后人口空虚的考虑,对代地北境进行拓展,并移民实边。但中原王朝一旦式微,农耕民族对于游牧部族的临制力就会下降。“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5]2887“(冒顿)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故关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5]2890此后正值楚汉之争,代地虽有封君,即“徙赵王歇为代王”[5]316但是很快为陈馀所伐。此后,陈馀遥领代,并不之代。其进一步促使“单于之庭直代、云中”[5]2891。云、代之地为匈奴所控,犹如后世所失之幽云十六州,大量边民亡归故土,中原王朝自齐桓公“尊王攘夷”以来长期对草原游牧部族的控制出现下行趋势。

(二)代郡人口的长期不振

“代地大动”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代郡人口的大量外流。时至秦汉,秦国移民实边,主要是“河南地”方向,而代郡更多的是拓展北界。“西汉末期(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总人口约六千万,西汉初(前202年)全国人口的下限约一千五百万,上限约一千八百万”[13],而在《中国人口通史·秦西汉卷》[14]中数据显示,元始二年代郡人口是278 754人。按照比例,反推汉初代郡人口上限在83 626人。而楚汉相争波及代郡的战争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从代地地震到汉初的近30年间,代郡人口基本没有增长,甚至还减少了。其中与社会动乱不无关系,但更多的应该归咎于匈奴南侵。甚至于,终西汉一朝,代郡人口总数也未曾恢复到赵国代郡时期的32万。代郡人口长期不振,中原王朝对游牧王国控制下行在所难免。在汉初,其对代郡逐渐成为匈奴南侵通道有重要影响。

(三)代郡渐成匈奴南侵通道

汉定鼎中原后,最初五年对代郡有一定控制权。从“(高祖元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樊哙将兵攻代”[5]381可窥一斑。“(高祖六年)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5]2894很快韩王信就为匈奴所困,最终投降匈奴。其后,匈奴南击晋阳,高帝北逐匈奴。“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5]2894,足见匈奴在雁门、代郡势力强盛。“是时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倍约,侵盗代、云中”[5]2895,故而“(高祖七年)令樊哙止定代地。立兄刘仲为代王”[5]385。但是高祖八年初,代王刘仲弃国亡洛阳。不难推测,代郡仍然在匈奴的威慑之下。基于对代地的担心,高祖命赵相国陈豨领代,但高祖十年八月,陈豨与王黄、赵利谋而反代。虽然叛乱很快被平定,高祖新立刘恒为代王,但是王城已经从马邑迁至晋阳。值得注意的是,将代之人多为王侯将相,大都久经战阵却仍不敌匈奴。而三位代王治所均不在代郡境内,韩王信在马邑就已算临制代郡,代王刘恒迁都晋阳更是遥领代地。代地在汉初不断归而复反,虽有汉初诛杀异姓功臣之故,但与匈奴对阴山一线绝对的控制权不无关联。由“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于是汉使三将军军屯北地,代屯勾注,赵屯飞狐口,缘边亦各坚守以备胡寇”[5]2904可大致推测汉初代郡的边界范围(图4)。

图4 汉初代郡边界范围示意图[15]

而其后“今帝(汉武帝)即位,……汉使马邑下人聂翁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5]2905。由此推测,此时的马邑应属雁门郡的北部边界地带。而代郡地理上则在马邑更北,亦可推断阴山之险失守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198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1年)前这一时期,代郡长期为匈奴侵占,成为匈奴南侵的重要通道。

综上可见,代地地震后,代郡人口的长期不振给秦末汉初匈奴崛起创造了条件,代郡渐成匈奴南侵的通道,更是直接造成汉初对匈奴作战长期处于劣势,中央王朝对游牧王国的控制一度式微的局面。

五、结语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结合,具体图示出战国后期赵国代郡的实际统治范围。由此通过多种地震模型结合,推测出代地地震理论有感地震范围,并图示出代地地震的重灾区范围。其后,从代地人口与地形的关联性角度出发,说明代地地震对代地本身人口流动的影响。扩展到赵国层面,结合秦赵战争以及秦赵饥荒具体分析了代地地震对赵国亡国、公子嘉之代何以屯兵上谷,以及对秦国东出战略路线的深刻影响。最后,代地震后人口外流,直至汉初竟至不足震前三分之一的人口。作为边镇,人口流失必然造成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抵抗能力的下降,使得代郡长期成为匈奴南侵通道,进而中原王朝对游牧部族国家的控制力在汉立国至武帝登基期间一度式微。至此,可见代地地震对战国至汉初北方社会历史进程影响之深远。纵观战国至秦汉历史,本文仅是探究代地震后流动人口对战国至汉初北方社会的整体影响,而横向拓展来看,代地震后未曾流动的人口是否存在,匈奴侵代后对代地民风习俗是否有较大影响,以及汉初代地长期归而复返对代人的民族认同感有无影响都有可探究的价值。

回归时下,从代郡地域范围角度出发,考虑到代郡辖境距当今首都以及雄安新区较近,首都及其卫星城也是处于太行山——燕山构造带上,本文所得代地古地震的地震范围、震后影响对于时下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地震预测及震后救灾研究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赵国匈奴人口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世界人口日》
把你戴在胸前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希望在肩上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我一直在赵国
义退匈奴兵
人口最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