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护结果的初步探讨

2020-06-03 05:16黄俊娇赵卫东孙庆蕾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为海拔保护区

黄俊娇,赵卫东,孙庆蕾

(1.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生态旅游管理站,云南 迪庆 674499;2.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生态研究所,云南 迪庆 674499)

野外巡护是保护区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提高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野外巡护监测我们可以全面的了解野生动物种群状况和分布状况,以及人类干扰对于动物栖息地的破坏程度,因此,在保护区内展开定期的日常巡护监测对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2]。

白马雪山保护区经过多年野外巡护工作的开展,有效的保护了区内野生动植物生态安全,特别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巡护办法》、《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巡护技术规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规范》、《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计划(试行)》等巡护技术规程的印发,使得保护区巡护工作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但目前保护区在对巡护数据的处理分析上还存在欠缺,使得巡护路线、巡护时段等计划制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对野外巡护监测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为保护区制定巡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2016年至2018年三年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日常巡护路线巡护数据为基础,对巡护结果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今后保护区科学制定巡护计划提供借鉴、参考。

1 保护区概况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21.06km2,地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维西两县,主要是以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的多种冷杉属树种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高原湖泊、雪山冰川、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自然景观为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属高山深切峡谷地貌,最高海拔5429m,最低海拔1950m,相对高差达3479m[3]。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居住着藏族、傈僳族等8个少数民族,共涉及13个乡(镇),48个行政村(办事处),14849户,73042人[4]。

由于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生境类型多样,植被类型丰富,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多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区植被类型包括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稀树灌木草丛、灌丛、草甸7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37个群系,41个群落。据调查,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67科,627属,1835种。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玉龙蕨、独叶草、云南红豆杉、光叶珙桐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冬虫夏草、澜沧黄杉、油麦吊云杉等9种[3]。迄今为止保护区共记录哺乳动物9目24科98种;鸟类353种,另17亚种,隶属17目49科164属[5]。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滇金丝猴、雪豹、金钱豹、林麝等兽类7种;金雕、雉鹑等鸟类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岩羊等兽类16种;血雉、白马鸡等鸟类20种[3]。

2 研究方法

2.1 日常巡护路线布局及巡护时段

根据保护区实际,综合考虑进入保护区主要道路、人为活动频繁地带、各种有代表性的生境地带设置为日常巡护路线,每条巡护路线长度控制在2—6KM,每年定期开展巡护2次。结合本文研究需要,选取保护区具有代表性日常巡护路线10条为研究对象(见表1)。

2.2 巡护数据收集和整理

2016年--2018年,保护区工作人员根据日常巡护计划,每年对各自辖区内的日常巡护路线开展2次巡护。每次巡护配备巡护人员2人以上,携带望远镜、照相机、GPS等巡护设备,按照《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巡护技术规程》填写纸质巡护笔记和表格,记录巡护途中发现的人为活动情况及动植物情况。当日巡护结束后,巡护单位工作人员对巡护笔记和表格进行检查、分类整理,运用Excel等软件对巡护表格进行录入,每月将巡护数据报管护局,管护局工作人员对巡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整理巡护记录的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

2.3 巡护数据分析

在数据处理方面,运用EXCEL软件,整理统计三年间各日常巡护路线植物、动物种类,对路线记录动植物科属种进行统计;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分析方面,通过统计各日常巡护路线动物物种数量,运用EXCEL软件做表格和柱状图进行分析;人为干扰分析方面,统计三年间各日常巡护路线人为活动情况,将数据列入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植物物种多样性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见表2),本次研究路线总计记录植物20科34属53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Taxuschinensi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var.complanata,国家Ⅲ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长苞冷杉Abiesgeorgei。

表2 巡护路线植物物种统计表

表3 巡护路线野生动物物种统计表

巡护路线处于不同的海拔段,海拔高度的不同引起了温度和降水的差异,进而对植物群落产生了影响。海拔3000m以下的巡护路线记录的植物种类较少,其中包括记录植物种类最少的路线4,为4种,占研究路线记录植物总物种数的7%;海拔3000m—4000m记录的植物种类多,为巡护路线记录植物最丰富的海拔段,其中包括记录植物最多的路线2,为17种,占研究路线记录植物总物种数的32%,记录植物第二多的路线9,为14种,占研究路线记录植物总物种数的26%;而海拔4000m以上的巡护路线记录的植物种类较少。出现以上植物分布情况,可能是因为保护区优势植被类型为寒温性针叶林,因此处于寒温性针叶林分布海拔段的巡护路线记录到的植物种类较多,但同时也存在可能因为工作人员对植物辨别能力弱、记录植物信息不全等造成的记录植物信息差异。

3.2 动物物种多样性统计分析

根据野生动物物种统计结果(见表3),本次研究路线总计记录野生动物1 1目2 8科4 8属5 4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林麝Moschusberezovskii、金雕Aquilachrysaetos、雉鹑Tetraophasisszechenyii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Macacamulatta、豺Cuonalpinus、黑熊Ursusthibetanus、小熊猫Ailurusfulgens、石貂Martesfoina、中华鬣羚Caricornismilneedwardsii、斑羚Naemorheduscaudatus、岩羊Pseudoisnayaur、红隼Falcotinnunculus、淡腹雪鸡Tetraogallustibetanus、血雉Ithaginis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勺鸡Pucrasiamacroloph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14种。

根据野生动物物种数统计结果(见图1),路线1、2、5、6记录的野生动物物种较多(>10种),可能是因为路线2、5、6位于海拔3100m—4200m之间,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灌丛,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较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隐蔽条件[1],而路线1位于日尼神山区域,该神山为当地藏民信奉的神山,藏传佛教主张保护自然,神山受到严格保护[4],该区域的野生动物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因此出现记录野生动物物种数较多的情况;同时,路线2、5与路线1、6相比记录的野生动物物种多,可能与巡护路线的长度有关系,巡护路线越长,记录到的野生动物种类就越多。其余6条路线记录的野生动物物种较少(<10种),可能是因为路线3所处的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适应该环境的野生动物物种数少;路线4、7、8、9、10位于海拔2500m—3600m之间,此海拔段为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区,可能存在社区群众劳作、砍伐薪柴等长期人为活动干扰,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较低;开展巡护的时间与巡护路线的长度也可能影响观察、记录到的野生动物情况,如路线7、8巡护月份气温较低,野生动物活动较弱,发现野生动物痕迹相对较少,路线8巡护路线长度短,发现的野生动物痕迹较少。但同时也存在可能因为工作人员对动物识别鉴定能力弱、记录动物信息不全、记录不认真等造成的记录动物信息差异。

3.3 人为干扰分析

以同一条日常巡护路线同一巡护时段进行比较分析,累计三年巡护记录人为活动,得出表5统计数据,结果表明:2016年至2018年保护区的人为干扰类型主要为放牧、采集、采伐、旅游4种,其中记录放牧干扰175次,采集干扰30次,采伐干扰5次,旅游干扰50次。

表4 三年日常巡护记录人为干扰统计表

放牧干扰方面,由于保护区内与周边社区居民的牧场均在保护区内,每年都存在放牧的现象,所以所有路线都有记录放牧干扰的情况,且上半年和下半年放牧干扰变化不大,路线2、3、5记录的放牧干扰次数最多,记录分别为25次、13次、54次,这可能与巡护路线经过牧场或在牧场区域附近有关。采集干扰方面,采集活动多集中在3月至8月期间,此段时间为每年的雨季,中药材、菌类等偏多,导致进山采集人员增多,采集干扰记录次数相较于其他时段偏高。采伐干扰方面,三年日常巡护累计记录采伐活动5次,每次记录砍伐树木为一、两棵,说明通过保护区多年的努力,区内乱砍乱伐行为得到了有效禁止。旅游干扰方面,路线1、3、5、6记录旅游干扰次数偏高,且上半年和下半年旅游干扰变化不大,可能是因为路线1、3、6位于214国道路边,因此旅游干扰增大,路线5旅游干扰偏高可能与保护区曲宗贡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科普宣传旅游活动有关。

4 结论

本文调查研究选取的10条日常巡护路线覆盖了保护区重点巡护区域,从2016年至2018年期间,该10条日常巡护在巡护路线及巡护时段方面没有较大改变,在保护区日常巡护路线中具有代表性,日常巡护数据具有可比性。

从日常巡护路线记录动植物种类信息结果来看,本次研究路线记录植物20科34属53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对保护区内植物群落分布产生影响,海拔3000m—4000m记录的植物种类多,为保护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的海拔段,海拔3000m以下和4000m以上植物种类较少。研究路线记录野生动物11目28科48属54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植被类型、人为干扰、有关自然保护的信仰和传统习俗均会对动物空间分布产生影响,海拔3100m—4200m之间,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灌丛,为野生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自然保护信仰和传统习俗氛围浓厚的区域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较高;同时,巡护时间、巡护路线长度的选择也会对记录动物信息产生影响,巡护集中在上半年5、6月份以及下半年10、11月份开展,能够记录到较多的野生动物种类;巡护路线长度越长,记录到的野生动物种类越多。

从记录人为干扰情况来看,人为干扰类型主要为放牧、采集、采伐、旅游4种,其中记录放牧干扰175次,采集干扰30次,采伐干扰5次,旅游干扰50次。同时,保护区放牧、采集、旅游等人为活动具有区域性、季节性的特点,放牧多集中于牧场区域,采集在3月至8月期间即夏季和秋季较为频繁,旅游活动常见于保护区交通方便的地方。

通过分析研究巡护数据,进一步掌握保护区动植物空间分布状态、人为活动规律,对今后保护区科学制定保护对策具有借鉴参考的意义。在日常巡护路线记录信息中,存在动物实体、痕迹、人为活动记录为零的情况,不排除巡护人员记录不认真、巡护表格不规范、随意填写表格、对物种不能进行识别鉴定等情况[6],因此,保护区在后续工作中要加强对巡护基础知识、巡护记录规范填写、动植物识别鉴定能力方面的培训,同时加强考核,确保巡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作为保护区科研的重要数据依据。

猜你喜欢
人为海拔保护区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高海拔的甘南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十二星座之“家长会被批评后……”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山高人为峰
人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
人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