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规则教育

2020-06-03 03:05张伶俐
江西教育C 2020年5期
关键词:班规规则法治

张伶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旨归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美好的生活。立足于学生生活,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有之义。规则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对于萌发学生的契约精神、启蒙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规则、适应规则,更要引导学生创造规则。

一、用教育之“器”促进学生学习规则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规则,都是学生可以感受、体验到的,因而都是具体化的形而下之“器”。规则之“器”可以促进学生对规则的感知、认知,从而有效地把握规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调动自我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规则认知。

规则不仅是写在文本中的文字,更是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生活化构成”。学生可以感知的生活事件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原材料”。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天性,以一种“伙伴”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往。教师要将规则具体化,让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促进学生对规则的认知。

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记心上》,其中的规则主题就是“安全”。但“安全”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教师要将其具体化为“出行的安全”“游泳的安全”,也可以再具体化,如“遵守红绿灯的规则”“走人行横道的规则”“驾驶机动车的规则”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之“器”可以促进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望生活,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经验的源头活水。

二、 用教育之“用”活化学生规则学习

规则并不是一套无生命的“条文集结”,规则是有生命的,规则的生命力就在于践行。通过运用,规则不再仅仅是写在文本中、贴在墙壁上,而是显现在人的行为里。规则教育必须融入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规则之“器”活化为规则之“用”。规则的积极践行能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意识、行动的协调性、融合性、可持续性。

规则应当是规约而自由的,应当是自信而开放的,应当是自觉而创新的。规则不仅仅是一种行动纲领,更应成为一种行动指南。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规则的灵动性。规则既有刚性的一面,也有柔性的一面,正因为如此,规则才不会成为死的教条,而是成为学生自由的一种保障。

比如在“我们的班规我们定”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班规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在践行班规的过程中主动、自觉地反思:为什么要制订这样的班规?这样的班规在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关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样的班规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认同班规,才能让学生自觉遵守班规、维护班规,才能讓班规真正成为一种育人的力量,发挥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功效,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诺亚方舟”。

规则是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规则真正“用”起来,践行规则,真正实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从而让学生真正抵达“知行合一”的境界。

三、 用教育之“道”统驭学生规则学习

“道”是形而上的、无形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就说明了“道”的无穷演变。那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什么是规则之“道”?笔者认为,规则之“道”就是规则的核心、规则的灵魂、规则中一以贯之的东西。用“道”统驭学生的规则学习,让规则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内心,能让学生领悟并认同规则之“道”。真正的规则之“道”,是学生在长期的规则践行中内化形成的,而非一日之功。因而,学生领悟规则之“道”,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比如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要有规则”,要引导学生追问反思“生活中如果没有规则会怎样”。通过对规则之“道”的反思、追问,学生会形成对规则的理性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致力于让学生形成对规则的辩证认识,即规则是所有人自由的保障,失去了规则,人类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依托和保障。

规则是生活之基石,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规则之困惑,激活学生规则之体验,引导学生从自然人逐渐过渡、成长为社会人。从“器”到“用”,从“用”至“道”,学生的规则意识、规则习惯将不断提升、发展,最终演变为学生的规则素养,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讲规则”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猜你喜欢
班规规则法治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班规要科学合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