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长城民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及实践

2020-06-04 03:43何晓芳刘红彬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河北省文化遗产物质

何晓芳,刘红彬

明长城从河北省所属山海关向西到张家口,贯穿河北北部。历史上这里既是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两种文明的分界线,又是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彩。河北省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的省份,而河北省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主要集中于明长城一带。其地理范围包括河北明长城以北连片聚居的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丰宁、宽城、青龙、围场)和3个承德民族县(平泉、滦平、隆化),总计辖有少数民族人口178余万[1],占京津冀少数民族地区总面积87%,本文总称为冀北长城民族县(冀北长城民族县,非官方说法,本文为阐述方便,将本文所属研究区域作以统称)。

长城是伟大中华文明的象征,而长城沿线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伟大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与长城文化密切联系,因而加强保护、传承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冀北长城民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背景、申报保护、实施主体分类保护与利用、市场产业化开发、创新传承、展示宣传入手,运用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调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冀北民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传承与保护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比较借鉴、系统创新等方法探索冀北长城民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与自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一、立法保护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化部牵头,大力进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工作。这项工作正式开始于1984年,对民间文学进行普查、编辑和出版。被称为“世纪经典”和“文化长城”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书,总字数逾4亿字,涉及故事、谚语、歌谣,称之为“民族民间”。但是,2003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4月生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2]2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公约,2006 年10 月25 日文化部审议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传承的法律的蓝本,2011 年全国人大通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替“民族民间”概念纳入法律轨道。

实践中,河北省针对《保护法》等法律原则性比较强的特点,制定配套实施细则。早于2005年发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6年发布《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 年印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资料和实物征集与管理办法》《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行政规定。2014年3月21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进一步完善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

有鉴于河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重要分量的事实,河北省注重推进民族自治县非遗保护立法。协调省人大民侨外工委坚持抓清理,及时检视省本级和自治县民族立法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每一部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后,重点查找非遗保护实践与新法律法规不一致、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注重研究解决操作性不强、地方特色不突出和“不管用”的问题,及时开展“集中清理”或“单项清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4 年6 月1 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一个依法保护的新阶段,将工作措施与贯彻法律、法规结合,由依据行政手段制约向依法办事转变,对全面加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深远意义。财政经费是政府落实法律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硬核”保证。国家中央财政为配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2012 年起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河北省协调各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法律、法规和财政资金使用机制。法制建设完善、财政资金扶持到位。

有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来自于乡村,落实的重点在县级,冀北长城区域青龙、宽城、围场、丰宁4个民族自治县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优势。4 个民族自治县积极运行用好法律赋予的“自治权”,注重探索创新,既参照上位法,又借鉴外地民族立法经验,不照抄照搬,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紧扣民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先安排尚未列入但现实亟需的立法项目,增加调整频次,缩短期限,避免过去自治县一个自治条例、一个单行条例20年不变的情况,跟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需要。4 个民族自治县截止到2019 年,全部完成相关内容规定的修改和调整。丰宁县自治条例规定:“自治县自治机关保护历史文物,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开展民族理论、历史文物、文化艺术等研究,编纂地方史志,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成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构建传承与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申报保护

“申报保护”是联合国及我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制度的目的,将项目明确列入保护目录之中,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历史记忆和创新利用的文化资源,这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的激励机制。本课题调研的民族县区,既享受国家和省的优惠照顾,又享受到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自治县和民族聚居地的政策倾斜。因此,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政策,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疑是一种最好的保护做法。冀北兴城民族县成功申报并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见表1。

表1 2007—2018年冀北长城民族县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表

以上7个冀北长城民族县,近十多年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抢救和申报工作,到2019年,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0项。这些都足以证明申报保护的实际效力。

加强已经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已经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抓住特色,实行政策倾斜,整体扶持,加强宣传。例如,丰宁满族自治县内有1项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 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5 项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做得规范系统,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察点”,河北省列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促进该县已经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化保护与传承。

做好已经申报成功的省、市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工作。对现有的项目不断培育,使其能够在下一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比中由市、省、国家、联合国逐级升级,这是一个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再造、完善的升华过程。冀北长城民族县现已有的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省级名录培育后晋升为国家级名录。

继续深入挖掘可申报项目。民族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有很大的深入挖掘申报空间。比如,饮食制作技艺有蒙古族的筱面、满族的铪铬、饽饽,民间娱乐竞技项目有冰戏,手工艺项目有桦皮制作。这些民间传统文化盛行百余年,丰富民众生活,造福地方,将其挖掘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然对当地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实施主体分类保护与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形式及特质,可以分为不同类别。2008 年,文化部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类别: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共10 类。从功能与利用的角度看,这10 类还可以再划分为三大类:表演类、欣赏类、产品类。根据不同划分类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手段。

表演类,可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组织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交流性公益表演,加强宣传。承德市每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走到外省市参加各类展演活动,唱响承德文化品牌。二贵摔跤、棉花鬼、蝴蝶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赴金山岭长城,参加“千名美国游客游长城”启动仪式,向千名美国游客展示民族县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彩的民俗艺术;2016 年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展“世园文化主题日——承德专场”演出;同年组织丰宁满族剪纸、滕氏布糊画、郑氏砂艺等项目参加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暨第九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2018 年、2019 年连续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不断扩大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欣赏类,主要面向知识精英阶层,虽然相对表演类属于小众文化,但其影响力度和范围更宽广。比如民族县区的美术类作品,少数民族特点浓郁,取材和设计皆区域特点鲜明,因而在国内国际上很受欢迎。每年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历史文化记忆等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都使得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学术沟通加深,其作品品位及传承人的素质得到提升。

产品类,以走向市场作为保护的主要路径,与上述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推动、相互渗透和融合。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政策性强、社会效益大,原则上“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政府为主导,首先建立相关保护机构。2003 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2004 年7 月正式挂牌开展工作,为省文化厅直属单位。保护中心主要承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交流,对全省基层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业务培训;建立和管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库等。2006年6 月,又成立了以副省长为组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23个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至此,省级层面形成完整的组织协调机构。其次,以政府为主导,设立政府扶持基金。2014 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增加而增加。”[3]政府扶持基金的设立,对非遗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对非遗项目开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非遗项目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二是非遗传承人经济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传承的内生动力有所提升;三是对非遗展馆的筹建工作给予了必要的经费补助。

有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民俗性,必须有社会力量参与,才能有效保护,使传承可持续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有三种形式:

民间社会团体组织主动参与对非遗的保护和挖掘。冀北长城民族县的民间社会团体组织有3类: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会①丰宁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6年,成立后召开2届满族颁金节,举办故乡书法大赛1届,赞助县第二小学挖掘、排练及展演满族舞蹈和歌曲“太平鼓”“荷苞情”“望祭山”“萨满舞”;出资推荐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荷苞绣”“瓷刻”。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木兰围场文化研究会由文化局召集、退休领导牵头成立,在县企业赞助下大力挖掘出版木兰围场图书。研究会成立以后,2016 年共出版《中国木兰围场史》等11 种22 册文史著作,解决了关于木兰围场形成、发展、衰落的历史叙述和资料挖掘整理问题,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奠定文本资料基础。、企业家协会②7个冀北长城民族县都有自发组织成立的企业家协会,以经济互助信息交流为目的,与各民族县的历史文化研究会合作密切,企业家协会负责人多兼任历史文化研究会负责人。、业余文艺团体。这些民间社会团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积极参与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宣传工作,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或研究机构带经费的项目,寻求企业赞助,既解决经费问题又挖掘抢救本县域内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为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奠定资料基础。

政府委托,社团“唱戏”。政府委托社团组织筹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诸如“花会”“颁金节”“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这些活动历史上就在民族县区流传,吵子会、蝴蝶舞、宽城背杆等规模宏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这种节庆活动中得到传承。因而,政府积极倡导,利用政策和资金资助社团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这是一种见实效的好办法。通过举办活动,邀请外省、市、县区参加,加强经验交流而且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好形式③丰宁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2018 年春节前组织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邀请来自各省市县相关人员观看该县创作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

民间爱好者组织开展各类比赛和培训活动。在冀北长城各民族县,成立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爱好者组织,他们经常开展各项活动,诸如剪纸大赛、剪纸培训班、珍珠球比赛、手工刺绣培训班等。这些活动成为发展群众文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与群众大健康相结合,融群众精神需求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活动载体,使来自于群众社会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时俱进,继而得到群众创造力的滋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群众的需求中传承。基层政府也可以从中“选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进行已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升级。

五、融入市场产业化,创新传承

“产业化可有效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重新焕发光彩。”[4]市场产业化代表社会大众的需求。从社会需求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欣赏收藏与大众需求两大类。根据经济学原理,有“需求”才有价值,只有大众“需求”才可能形成市场。市场是调节社会需求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一但被市场所选择,这个商品就可以走进千家万户。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因为社会需求而诞生,在现代社会需求变迁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继续生存而且“活起来”,就必须从市场中获得创新与传承。

民俗饮食类(非遗项目)进入餐馆实现创新传承。以区域文化为特色依托,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上饭桌。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传统技艺,能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招牌饮食仍然受市场欢迎。冀北长城民族县满蒙民族特色的餐馆随处可见。吃的过程,就是传承创新的过程。对于完全源于民间的饮食这种特殊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同样应当给予政策扶持,创造营商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给予指导,及时沟通市场信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简化经营管理手续,帮助其打造品牌做好服务。满蒙饮食特色的国家和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平泉羊汤、一百家子御拨面、五奎园改刀肉、御膳糖饼、莜面、满汉全席、蒙古的手把肉等。佐餐的酒类有平泉山庄老酒、围场琢酒和大清猎酒等等,被有规划列入景区餐饮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民间工艺类非遗项目进入工艺美术市场实现创新传承。将工艺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撷取民族的传统元素来装饰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带来美感乐趣,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产生市场价值。当下“行业协会+展销会”的模式悄然兴起,依托行业协会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一种商品形式展示给购买者,由购买者来评判价值,决定受欢迎程度。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滕氏布糊画,制作成了项链、手链、耳环、胸针、领带、挎包等实用性创新用品,承德、北京、东北等地建立生产厂家十几处,年创收790 多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政府要对行业协会进行政策监督,对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生产企业重点扶持,创造走进市场的营商条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民族医药类非遗项目进入大众康养市场实现创新传承。满蒙中医药有悠久历史,曾经盛行于北方广大地区。当下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冀北长城民族县打造北京“后花园”,康养业蓬勃兴起,满蒙中医药逐渐被认知,秦皇岛北戴河及青龙满族自治县打出燕山满药品牌,形成栽种、生产、疗养“一条龙”。

六、展示宣传,传承创新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越来越逼近人们的视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时代意义亦日趋凸显[5]”。展示是一种宣传,但不仅仅是一种宣传,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展示加强“服务”功能,从而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模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节庆活动,在当下普遍被采用,是一种政府为主导的活动类型。在河北省一年一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一天,全省各地都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展示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公益广告做宣传,联系投资企业。这样的节日不但调节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为人们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而且,在节日中传递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增加了人们对冀北民族地区文化的了解。冀北民族地区节庆活动另一种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反映了某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心理。[6]这是一种传统型,以民间文化为依托的节庆习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丰收节等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在这种民俗节日中产生的,所以,其民众性极强。政府在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中充当的角色不同,前一种类型应当避免过度商业化,冲淡或“变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的职责是监督、指导。“对于那些比较严肃的宗教祭祀礼仪、婚俗,我们还是尽量避免过分商业炒作,以确保这类遗产的严肃性和纯真性”[7]。而后一种类型,政府因势利导,提倡健康向上,文明节约,适当资助,使人民群众过上祥和、愉悦的民俗节日。在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精神与心理需要,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范围,参与对象由特定群体转为普通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模式。高丙中指出:“正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资源’,在各种具体的论述中常常用作‘人文资源’‘民俗资源’。‘资源开发’是由此衍生的一个概念。较多的研究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开发主要是民俗旅游”[8]。将非遗基因全面融入旅游,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出“非遗之旅”旅游线路和非遗项目体验基地,旨在以非遗项目为核心,以旅游线路为依托,以非遗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等为载体,让非遗旅游成为常态化的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产品,助力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为发展全域旅游聚集人气。政府在这种模式中的角色是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诸如道路建设、房舍建设、场地提供、标准设计等等。旅游企业根据市场运营规则实施,自负盈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产品与旅游企业是合作关系,通过旅游企业进入市场,而旅游企业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旅游线路的趣味性,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获得营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模式。展览馆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以及展示整个制作过程,是永远不“下架”的老办法,但“老办法新创意”这是当下信息时代应该解决的一个新问题。应当增加展馆的体验趣味性,增加观众与展品的互动。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构建网上博物馆,手机阅读的APP,以便满足各种观众及研究者需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一种网上“手游”产品。目前,这种现代数字化博物馆在大城市里面较为普及,但是在本课题所调查的民族县区内却缺少这种展馆的更新换代升级,采用传统方式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即作品实物展览+说明词+讲解员。因此,当下政府文化旅游部门投入大量资金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召集各种集会,不如集中财力物力打造数字化博物馆,创建体验与展馆+数字化相结合的博物馆更能多元化并全方位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一号风景大道”起点的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博物馆采用创建体验与展馆+数字化相结合,修改和完善文物陈列方式,举办了五场专题展览。如“围场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围场历史文物陈列”“文物普查成果展览”等等,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文物陈列,体验围场风光,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向社会广泛宣传围场的历史文化,大大提高了围场的知名度。还有滦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采用数字化技术,展示皮影戏、评戏等等的做法都值得借鉴,成为民族县区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模式。“育人是一个系统性过程,使教育对象全方面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来堆砌。‘非遗进校园’既是‘非遗’文化发展的自身需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育培养方面的需要”[9]。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成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构成,对于培养新时代人才意义重大。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挖掘本土资源入手,是最接地气、也是最有价值的。基于此,国家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模式来进行保护传承,作为校本课程选修课内容加以开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挖掘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娃娃抓起”是当下小学比较普遍的做法。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习实践,比如手工艺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刺绣、刻瓷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审美;舞蹈表演类的太平鼓、八角鼓、寸子舞、狩猎舞、皮影戏等项目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的养成。把握住素质教育的“度”,让学生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知识传承者来认识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动,为小学生们打开一扇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魅力的窗口,增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培养传承与保护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源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当今现代化进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传承与保护,我国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策略。因而,政策措施制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产生重要影响。本课题调查的京津冀民族县区在各级政府主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取得瞩目成绩,对扶贫、发展乡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优势作用。

猜你喜欢
河北省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与文化遗产相遇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幼儿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