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的时代之问与马克思列宁之答

2020-06-04 08:01贾淑品汪雅琳于树杰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4期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革命

贾淑品 汪雅琳 于树杰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2019年年会在2019年11月1至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这次年会是由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东方社会思想”学术年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国内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东方社会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圣经”,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刻也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武器。习近平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入地学、刻苦地学、持久地学。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修改后的新党章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重要论断,值得我们今后做出全面深入持久的研究和挖掘。而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找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之间,一脉相承的衔接点、聚焦点、生长点。十九届四中全会给我们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新的机遇,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基于此,学者们在此次会议中围绕这几个议题全方位地展开了论述。

一、对列宁思想的认识及误解的探讨

北京大学、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教授围绕着列宁思想谈到,当前学界对列宁学说的误解,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原罪论,一种是源头论,一种是苏联模式原罪论。他认为,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认为列宁思想本质是一种国家垄断制,反民主、反人民、反人类,还给列宁加上一些别的罪名,把列宁看作德国间谍等,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质就是把20世纪马克思主义灵魂人物污名化。另一个观点是源头论,列宁的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重要源头活水。他认为,应该更加明确地看到列宁主义是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是20世纪主流思想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列宁思想是活水源头,至今不过时。当然个别问题、个别原理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但是他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路线的问题以及帝国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至今仍未过时,列宁实际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改革论,这是我们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最重要的思想源头。王东教授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给我们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新的机遇,开创一个新的局面。王东教授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逻辑,认为中国道路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实际上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是一个新的发展。他还谈到东方道路的大创新——从晚年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东方道路三大创新,实际上也是讲,从建国70年我们怎么看新中国70年的道路,我们的成就是什么,我们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要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回答国际上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一些新“左”派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这是一种质疑。第二种质疑来自于右的声音,他们认为,我们国家依然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遵循着苏联的那一套。

对于马克思晚年构想的第一个创新,王东教授认为,不管是马克思晚年构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不要孤立地讲,不要把它讲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者只安插在中国古典儒学中,而应该首当其冲地讲马克思传统,特别是马克思构想,他提出了俄国这样的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道路。这个理解牵涉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要做一个新的理解,就是怎么理解马克思晚年构想。恩格斯有一个经典的概括——“两大发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两次重大创新,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资本论》手稿当中,马克思不仅提出唯物史观,还提出现代史观。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上,他提出了有没有可能落后的俄国,前提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外部取得世界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内部要打通资本、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落后性、孤立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现在有人否定这个联系,他认为这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中找源头。

第二个创新是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因为马克思晚年构想,是种设想,并没有真正实践,这是因为当时没有这个条件。但是马克思晚年构想对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列宁通过实践,实现了两次飞跃,十月革命是第一次飞跃,晚年新经济政策道路是第二次飞跃,当前,我们要特别要注意,十月革命这个飞跃不能否定。第二次飞跃,和中国当前的实际联系最直接,所以马克思晚年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和列宁最后构想,开辟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即通过以市场为基础,间接、迂回、缓慢地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晚年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改革构想,这个思想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三个创新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王东教授认为是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面向21世纪东方道路、东方文艺复兴的第三大领域创新。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这三次飞跃都和列宁思想、列宁主义、特别是列宁晚年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民主主义以及我们的政治制度,是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协商制度,而西方是多党制,苏联模式是一党制,党的八大前后我国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尝试,其实也是借助于列宁思想。新时代全面改革创新,特别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倡导制度创新,这其中最主要、最深刻的的源头,一个是马克思,特别是《资本论》中的一些思想,“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再一个就是列宁晚年的思想,列宁晚年开辟的新经济政策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安启念教授就列宁主义研究中的方法论展开论述。他针对有人对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学说但现实证明资本主义世界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的质疑,给予了解答。安启念教授认为,情况恰恰相反,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理论依然恒久弥新,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这是列宁理论的直接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争夺世界的霸权,也可以用列宁帝国主义论来解读。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简称《帝国主义论》)揭示的帝国主义本性暴露得更明显。前苏联还存在的时候,美国的扩张受到前苏联的阻碍,他千方百计把苏联搞垮;苏联解体以后面对的是中国,中国自古以来是热爱和平的国家,特别是通过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出来,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的苦难史、抗争史,中国从来没有侵略过任何国家,反而被西方列强凌辱。但是,因为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利益受到了阻碍,就千方百计要把中国搞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列宁帝国主义揭示的帝国主义本性,就是要扩张、掠夺、争夺世界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改革开放以后,特别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可以说明,帝国主义的本性就是要侵略、就是要扩张。现在中国崛起了,要把中國搞垮,这说明了帝国主义的本性,证明了列宁思想的正确。帝国主义是不是腐朽的、垂死的,事实证明列宁的理论完全正确,帝国主义的垂死、腐朽性在今天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贸易战美国遏制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的崛起,美国挑衅华为,就是因为华为的科学技术领先,美国要维护它的利益,把领先的华为搞垮,帝国主义腐朽的本性,就要遏制生产力的发展,这个表现非常突出。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事情,特朗普上台以后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现在最突出的就是气候问题,有很多科学家不止一次指出气候问题现在非常危险,有的科学家说20年是一个关键点,有的科学家说30年是一个关键点,有的科学家说如果在这两个关键点之前不能够控制气候变暖的趋势,人类文明就无可挽救地走向毁灭,因为气候变暖对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威胁太大了。现在科技界已经得出结论,2019年是两千年以来最热的一年,北极圈里达到32度,大面积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涨不久以后可以看得到。更重要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的气候越来越多,这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但是特朗普不关心这些问题,而是宣布退群,这说明他的举动代表了帝国主义的本性、资本的本性。资本家的资本就是从工人阶级的口袋里面剥削出来的,到20世纪的时候资本的扩张超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范围,走向世界了,资本家的利益怎么满足呢?美国就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得以实现它的扩张和掠夺,现在美国为了实现资本无限增值的本性,一方面打压中国,另一方面美国通过美元,通过它的霸权地位,打压其它国家,连一些盟友都在他的打压范围之内,而且美国已经加入了巴黎气候协定,明摆着现在的气候问题,作为一个大国,应该负责任,但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却退群了。这说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不仅没有过时,恰恰是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列宁看得非常准。为什么过去我们对这些露出端倪的问题,在一百多年来就没有充分的认识呢,原因在于我们研究列宁主义的方法论,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专家全盘否定列宁,我们出于斗争的需要只知道要捍卫列宁。捍卫列宁主义,这是对的,但是这种斗争的态势影响了我们研究列宁的方法。研究列宁的时候,没有考虑列宁得出结论的思想方法是什么,而只记住他关于帝国主义的结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从方法论上,把列宁主义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放在他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环境来看,我们对他关于帝国主义的结论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结论的基础上,就会把他的理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对现实生活有更多的解释。其实这个方法适用于对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要发展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事业方法论上的创新非常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提出,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在描述性意义上,列宁以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为“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研究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义上,列宁以作为批判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的意识”来界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肯定性意义上,列宁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来定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和策略等。充分把握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导功能。

二、对十月革命、国家的理解及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俞良早教授对列宁十月革命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表示,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不能立即直接展开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列宁的《四月提纲》,没有提出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就是为了让俄国首先争取社会主义胜利,他认为,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不是为了争取俄国一个国家社会主义首先胜利,那究竟是什么呢?就俄国国内而言,是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而不是马上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国际上而言,以俄国的革命推动全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为了俄国一个国家单独取得社会主义胜利。

俞良早教授指出,所謂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叫社会主义革命,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精神。1917年列宁的《四月提纲》,没有提出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过去学术界从苏联到中国,所有的教科书里面都说《四月提纲》就提出了使俄国的革命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列宁的《四月提纲》没有提出来,《四月提纲》一共有十条,第二条说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列宁并没有说第二阶段就是搞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四月提纲》要求做什么事?第一件事,就是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第二,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第三,进行土地国有化;第四,把全国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第五,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还有其他几条,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不给临时政府以支持,发起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等等。

我们国家20世纪30年代在瑞金就建立了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将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建立了工农政权,全国范围内工农阶级掌握了政权,那个时候没有说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所以说这个五条里面没有说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俞良早教授的结论是《四月提纲》提出的第二个阶段要做的事,或者说革命的内容和措施,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共识式的新政府,土国有化等等,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

俞良早教授指出,列宁说《四月提纲》要做的事不是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说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不等于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说在有的人看来,似乎巴黎公社想立刻实施社会主义,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巴黎公社迟迟没有实施社会主义。巴黎公社的真实本质,在于它创立了一种特殊的国家类型,这样的国家在俄国已经诞生,这就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列宁多次论及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以及资本家的辛迪加国有化,不等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说,俄国大多数农民会不会要求实行土地国有化呢?无疑是会的,这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它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土地国有化是一种可以同资本主义相容的措施。实行土地国有化、把一切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收归国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立刻加以监督等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这些措施在战时已经有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实行了,因为这是在同日益逼近的经济的彻底崩溃和饥荒做斗争,当时有饥荒,为了克服饥荒等灾害一定要这样做。

列宁还说,在我们这个小农国家里不能搞社会主义,俞良早教授认为,列宁说我们要把革命从第一个阶段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就是要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上,不是直接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第一次说,当时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那是在武装起义胜利之后,俄历1917年11月18号,他在有关会议上说,这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要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一切都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但这还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引导我们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列宁指出,当前我们的还不是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是我们当前采取这些措施有可能使我们以后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是从革命的发展,从以后有利于走向社会主义革命这个角度,说明当前俄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对列宁国家理论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提出自己的思考。他从文本的角度解释了列宁国家观发展演进的三个阶段,分析了列宁国家观具有鲜明的理论意识形态,并提出可以将我国国家治理和列宁思想中积极元素相结合,为新时代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思路的解说。他主要论述两个问题,第一,列宁国家观研究的历史逻辑,即从文本角度谈列宁国家观发展演进的三个阶段。第二,列宁国家观的当代价值,主要结合国家治理这个有现实感的话题,谈如何挖掘列宁国家观的当代意义。之所以探讨这样一个话题,他认为是学界在谈列宁国家观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列宁最具有代表性著作《国家与革命》,刘军教授把列宁国家观的实质更多地建立为一种无产阶级专政和革命的理论,这个判断有它的合理性,一方面抓住了列宁国家观很重要的特质,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偏离。因为不管是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当代价值看,可以发现列宁国家观的演进有非常复杂的过程,从1916年到列宁去世,短短八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国家观思想的演进分别经历了革命、战争、建设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因而他国家观的演进也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把握这种国家观,可以依据的文本,有三大文本群,第一个文本群,就是从1916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世人熟知的《国家与革命》这本著作,这里面分为三个小的步骤,第一个步骤是1916年下半年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国家理论的初步思想,第二个步骤是1917年上半年,列宁在瑞士做了长达48页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的论述,第三个步骤是十月革命前所写的《国家与革命》,这是第一个阶段的三个小步骤,凝聚为《国家与革命》。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实际上没有写完,第六章、第七章要写俄国革命的经验,只开了一个头,但是没有写完。

第二个阶段,即十月革命之后,进入战争这个阶段,列宁在1918、1919、1920年,探讨了国家理论发展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步骤。第一个步骤是1918年底,列宁借《国家与革命》再版的机会,刊发了1852年马克思写的信,特别突出无产阶级的信。第二个步骤是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第三个步骤是1920年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提出了一份无产阶级专政的论纲,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体系。

第三个阶段,1921年开始进入新经济政策这个阶段,一直到列宁去世,第三个阶段可以把它概括为国家观的第三部曲,这里面有列宁非常丰富的思想,包括一系列的著作,尤其是我们对列宁晚年的一些书信,包括现在学界认为的一些政治遗嘱,但遗憾的是,挖掘不够。

刘军教授认为,列宁思想的第三部曲的核心是在建设时期如何推进国家制度的变革、改革问题,列宁的思想每一个阶段都有鲜活的理论形态和理论性质。把这三个时期都综合起来,尤其是他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跟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当然这是当代价值的问题,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晚年的列宁,他的国家观当中有非常明确的具体制度变革的基因,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當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个大家希望把它发扬光大的路线。在西方也有这样一种尝试,比如说有经济学家就曾提出要重新评价当年斯大林的论战,重新挖掘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的思想,他认为列宁晚年的探索,不同于后来斯大林的这样一种模式,也不同于欧美自由主义的模式。

刘军教授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国家制度,第二个是国家治理,如何来挖掘列宁的思想,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视野可以稍微开阔一些,他认为国际学界关于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的探讨,跟《历史的终结》完全不同,现在对国家制度的评价加入了新的考量因素,加了国家能力,就是国家治理的相关话题。

三、列宁与第二国际理论问题研究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时代之问与列宁之答——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精彩序幕”。他表示,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揭开了精彩的序幕,表明重拾列宁的世界之问,对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当下价值。习近平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根据时代、实践、认识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19世纪末到十月革命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在新变化面前还有没有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及其实践任务是什么等等,围绕着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外都出现了各种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揭开了精彩的序幕。

孙来斌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他的观点:第一,时代变化与马克思主义命运之争。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出了新的变化,在经济上出现了暂时的繁荣,特别是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兴起的无组织状态似乎得到克服,资本主义矛盾似乎已经克服,在阶级关系上合法斗争的形势,似乎让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得到的缓解,斗争使得资产阶级统治策略出现了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内部和外部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反思,时代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革命的理论是不是过时,革命何以可能。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伯恩施坦较早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但是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面对伯恩施坦的背叛,卢森堡等人先后进行了回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理论家基本上只是重复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伯恩施坦的背叛,对马克思基本原理也作出了贡献,但是总体上未能切实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因此未能彻底战胜伯恩施坦。

伯恩施坦较早注意到时代的变化,有他的敏锐之处和合理之处,但是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错误的。怎么样进一步批判伯恩施坦及其在俄国的变动,弥补其他理论家的不足,这个时代的任务就交给了列宁。列宁根据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发展,在他看来,唯有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但关键是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也就是我们今天反复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问题。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是不会穷尽,而沿着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第二,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俄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完全想清楚,俄国该向何去处,对于这个问题,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都有着自己的回答。简单来说,避免乃至跳出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民粹派的回答,巩固马克思主义制度,这是合法马克思主义派的答案。列宁认为,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俄国跳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列宁的批判,对时代变化和俄国准确国情的把握,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俄国,创造性地推进了帝国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国际的破产,构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背景,在战争时期,怎么样处理好无产阶级运动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议题。第二国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发展史上既占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也发挥过特殊而复杂的作用,如何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二国际的历史,他认为,列宁研究会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现在这个工作中生代、新生代基础比较薄弱。1910年以后,列宁根据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实际,得出了必须同机会主义决裂的这样一种结论,列宁对时代之问的回答成了他理论生长很重要的基础。当前,十月革命发生已经超过了一百年,列宁已诞辰150年,我们现在国内面临内部的社会主义与资本利益的博弈,在外部,中国与美国的新帝国主义较量,重拾列宁的世界之问,对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武汉大学哲学院何萍教授论述了第二国际理论家谈到俄罗斯学界现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态度及我们应该做的反思。她指出,过去苏联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对卢森堡持批判态度,现在俄罗斯学界在关于卢森堡的大会上已经能够客观地来重新评价列宁和卢森堡之间的论争。她指出,过去苏联在思想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即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是目的的话,我们就想尽办法巩固这个政权,如果是手段,就应该把我们的手段往前推进,夺取政权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而苏联刚好把这个堵塞了。这就有一个隐性的力量问题,它的思想、内在理性是什么。

中国也应该反思,我们为什么能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怎么走的,我们这一路经过了哪些建设,背后理性的支撑是什么,我们不能流于现象的描述,也不能把事实罗列下来,我们出了多少著作、发展了多少成果、讨论了多少问题,这是现象描述,而是事实背后的东西,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找到中国的理性进步和思想的力量。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目的,就是发现思想背后的力量,来支撑我们这样一个发展的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淑品教授做了“列宁对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普选制、议会制的认识与批评”的报告。针对伯恩施坦高喊普选制是改变工人阶级命运的“最佳武器”,是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黄金通道”等过分抬高普选制和议会制的错误论调,列宁肯定工人阶级在19世纪末这一时期曾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度开展合法斗争,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同时,还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普选制的虚伪性。伯恩施坦在政党建设上妄图建立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宗教组织,这也就是他政党建设的全民党思想,而列宁的主张是建立一个由先进分子所组成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党,对这一点列宁曾经说过,给他一个革命家组织,他就能把俄国反转过来。果不其然,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的确走在前列,他关于精英党以及对工人阶级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思想,对反对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取消主义等错误思潮,领导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有着重要贡献。

列宁对伯恩施坦的普选制、议会制,也就是对民主制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因为伯恩施坦一直说,普选制是改变工人阶级命运的最佳武器,也就是和平长入资本主义的一个黄金通道。伯恩施坦的影响在当时是具有冲击力的,因为恩格斯晚年也提出了议会的问题,怎么利用议会的问题,所以有人错误地认为恩格斯是不是晚年是议会迷,也追求这个议会。关于普选和议会,是当时伯恩施坦非常强调的错误论调,在这种情况下,列宁运用历史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对他进行了批判。首先他肯定了普選制合理性的一方面,他说资产阶级曾经利用普选制、议会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是针对当时风靡世界的普选制童话,取消或者代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普选制科学性的论点,列宁进行了批判。他指出,普选制毕竟是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具有局限性,有些人在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很多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只看到了恩格斯说普选制是成熟工具的一面,而忽视普选制局限性的另一面。

当时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欧洲革命进入了低潮,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两个必然”理论,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理论,认为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不会立即崩溃。伯恩施坦敏锐地把握了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对《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理论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了资本主义的适应论。卢森堡虽然站在批判伯恩施坦的最前列,但是她没有能够把握住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敏锐的变化,她虽然写了专著《社会革命与改良》言辞犀利地批判了伯恩施坦,但是因为她不能够及时把握资本主义新变化,未能彻底地批判伯恩施坦,导致伯恩施坦主义占了上风。而批判伯恩施坦的这个任务,最终是由列宁完成的,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也就是《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把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概括为金融资本,就是说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和以前不一样了,是金融资本占据统治地位。在发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然后再走向国际垄断这个过程,这对金融资本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四、关于列宁党的建设思想及其它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振教授做了“列宁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的报告,提出列宁的执政学对共产党的执政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源头。要坚持和加强党团建设,走群众路线,不断探索实现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个方面,列宁较早地阐述了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列宁对党的全面领导内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第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路径。关于党的全面领导重要性的认知,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列宁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的全面条件,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专政的历史使命,必须有代表和维护自己利益的强大无产阶级政党,同时这个政党在革命的时候要掌握领导权,另外在革命胜利之后,他仍然强调,我们依然需要坚强的政党,更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领导。列宁明确指出,否定政党和党的纪律,等于完全解除无产阶级武装。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开始重视党内民主,提出了党的决议,党内充分讨论等,倡导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第二,对党的全面领导内涵已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列宁认为这是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第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路径。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苏维埃政权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和加强党团建设,三是要走群众路线,要不断探索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源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郭春生教授对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观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实施谈了自己的看法,列宁的革命专政思想使布尔什维克赢得了政权,也招致了俄国其他政治力量的激烈反抗。首先,列宁书写《国家与革命》是在1917年7月之后,当时列宁遭到临时政府的通缉,流亡到边境,写了《国家与革命》。列宁从国家的产生联系到他那个时代,当今的资产阶级国家,就维护私有制及其剥削和压迫本质而言,列宁认为,资产阶级国家与历史上其他国家没有区别,它总是用华丽的外衣来掩饰自己的意图,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采用最好的外壳,民主共和制是财富和政权联姻的最好形式,民主共和制的外在形式极具迷惑性。对于谁是国家的掌控者和既得利益者,列宁得出必须用暴力推翻现行国家统治的这样一个结论。根据当时俄国的情况,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在革命成功之后,无产阶级又怎么样来把握政权呢?那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的解释是无产阶级专政是直接依靠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列宁在流亡期间所写的《国家与革命》,对俄国的革命进程进行了完整的设计,无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战争,对反抗者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

关于革命的实施,列宁在《四月提纲》里面写得非常清楚,最终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起来清一色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布尔什维克政府提出来一个建议,关于立宪会议,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的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一大步。列宁支持立宪会议,立宪会议是建立苏维埃政权,就是建立一切政权归苏维埃这样一个革命路径的入口,列宁要支持立宪会议,但是立宪会议也要达到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1917年2月到10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打出召开立宪会议这样的口号、纲领。他们同时不断地抨击临时政府推迟召开立宪会议这样的行为,但从2月到10月立宪会议一直没有召开,最后列宁在实现了胜利的十月革命之后,按照苏维埃和临时政府的许诺,召开了立宪会议,但是立宪会议没有成为列宁当初所设计的,成为苏维埃掌权的一个革命入口,反而成为了布尔什维克掌权的一个障碍。

根据列宁的思考,还有革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刘春生教授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个布尔什维克的专政,排除了其他任何政党的派别,前面的三届临时政府都是联合政府,也就是说包括各个党派的,临时政府里面没有布尔什维克,但是布尔什维克建立了政府,它不是一个联合政府,是一个专政的政府,排除了其他政党。应该说,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这个行为,有没有导致了国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是我们现在应该要思考的,有没有减少矛盾,历史不能假设,假设从来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事实上列宁要不要起义,当时在布尔什维克内部有着非常激烈的讨论。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院长张树德从列宁军事著作的构成、列宁军事实践的这两大方面介绍了列宁对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伟大贡献。他认为,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同时列宁还是无产阶级伟大军事理论家,他不仅领导无产阶级推动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工农军队和国防,而且提出了軍队国防建设理论,形成了独创性的军事理论体系。第一,列宁军事著作的构成,苏联曾经在出过一部书,叫列宁论战争、军队和军事科学,当时两卷120万字。1981年,军科编了一本列宁军事论集。目前列宁著作大概近1600万字,而列宁军事著作大概200-270万字。他认为,列宁既是党内军事最高统帅,也是国家领导人,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第二,列宁的军事实践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05年至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十月革命前后,第四个阶段是1918-1920年前后,第五个阶段是1921至1924年,列宁组建现代国防军队。

张树德还论述了列宁军事理论的五大贡献,第一个理论贡献,列宁重新扩充和深化了战争根源理论。列宁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本质理论,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战争本质的理论,他还系统阐述了关于战争性质理论,还有关于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理论。第二个理论贡献,列宁系统地制订了关于无产阶级武装起义战略和策略问题,并提出了武装起义的系统理论,这个理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能比拟的。第三个理论贡献,列宁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理论,他真正建设无产阶级思想,发展第一个由工农治理的军队,并提出了系统的无产阶级军队理论,对关于党的军队领导、军队纪律、军队工作,包括军队的体制建设,列宁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第四个理论贡献,列宁提出了建立现代国防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国防理论很少,在斯大林的配合下建立现代国防。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龙教授从时代观所揭示的世界格局、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及时代存在的物质基础,时代反映的全球问题这四个方面发表了自己对从列宁的时代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观的看法。

首先,从时代揭示的世界格局来看,列宁的时代观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这样一个格局。列宁本人曾经多次做过论述,列宁曾经讲,这是从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帝国主义战争的时代,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代替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阶段,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观,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霸权走向衰落和中国和平崛起这样一个世界格局。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几个表现,习近平反复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们有了“三个伟大飞跃”,“三个前所未有”,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讲了我们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已经和平崛起了,这是整个世界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化。

其次,从时代体现的现代化模式来看,成龙教授认为,列宁的时代观反映了资本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模式。在列宁那个时代,世界现代化的主要模式,是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等,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提出全盘改革,制定了一个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但是这个模式还很不成熟,是处于探索中的发展模式,后来逐渐形成苏联模式。可惜的是,苏联模式最后解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观所反映的模式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现在已经走向成熟,对这点很多人有疑问,只讲中国道路,不讲中国模式,他认为这里面既有误解,同时也有不自信的表现。他指出,中国模式是应该提倡的,因为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还是有区别的,道路仅仅是一个方向,前进的方向,道路这个概念,是和理论、制度、文化并列的概念。而模式是一个体系,模式是把所有以上這几个方面全都包括了,而且讲模式也有利于和世界对话,比如说世界上有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中国没有模式,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没有模式,他认为这是不利于中国发展的。所以他认为,应该讲中国模式,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三个制度建构的三个目标,其中有一个目标,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各方面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意思就是说现在已经成熟了,而且以后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还有一两年的时间维度。

第三,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观反映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工业基础来看,列宁所在那个时代,是第一次工业化结束,第二次工业的末端。而此时工业化,他认为是第三次工业化的末端和第四次工业的开端这样一个阶段,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基本上适应了世界发展趋势。

第四,从时代反映的全球问题来看,列宁所在的时代充斥着世界战争危机,而当下,战争这个危机并没有结束。全球问题越来越多了,比如说生态危机、战争危机、贫富分化危机、文明关系的冲突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机等更加明显了。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海波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对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作出了阐释,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它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只有马克思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在黑格尔之前,所有的思想家,要么重视理论作用,导致了唯理论,要么重视经验作用,导致了经验论,马克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做了几点,首先,他以改革实践为己任,解决了辩证法面向实践的问题,理论上解决了西方现在一些学者所讲的,理论和实践断裂的问题。其次,他把普遍观念还原于阶级实践,解决了辩证法的历史根据问题。再次,他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个新兴的阶级,为改变社会找到了一种新生力量。

第二,列宁的创造表现为:首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创造了思想上、组织上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次,他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帝国主义论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次,在实践上,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解决了和平统一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什么说伟大创造呢?从时代意义来讲,社会主义横空出世,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开辟了一个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革命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继续。

作者简介:贾淑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汪雅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于树杰,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

(责任编辑  陈  艾)

猜你喜欢
列宁马克思主义革命
中国的出行革命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拉美有多少“列宁”?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纪念列宁
颜色革命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