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造型艺术中的禅意探析

2020-06-05 08:22杨吴伟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龙泉窑釉色龙泉

杨吴伟

(丽水学院 中国青瓷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一、禅宗美学 思想与青瓷意境

佛教自传入我国后,便逐渐与传统儒家道家哲学思想融合,形成具有我国传统观念特色的禅宗文化和禅宗思想。禅宗把佛教的空的思想发展到最大,衍生发展出了禅宗美学,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复杂的内容。禅宗要表现的不是去追求什么,而是要呈现物体本来的面目,即展现其最美的一面。传统中国美学从自然主义出发,而禅宗讲究的是意境,意在追求心灵的境界,让人产生灵活且微妙的精神体验,这是对传统审美经验的一种颠覆,让欣赏主体具有了一种精神性,衍生出新的感性体验来。“禅宗体现出一种纯自然的古朴美学,所传达的是一种素美的内涵与外在特征,透过岁月沉淀表现出一种顺乎自然、不刻意造作的‘拙’的美感。它所呈现出的美是独特的性灵之美,虽不耀眼,但有种无法言语的自然韵味。”[1]禅宗美学含蓄内敛之美和“化繁为简”的美学思想与龙泉青瓷在造物思想、造型特征、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审美特征都有着共通之处。“自古陶瓷重青品”,“类玉似冰”“制瓷如玉”常被看作龙泉青瓷的审美标准,青绿颜色正是大自然的色彩,青色的幽玄、静谧也正符合了禅宗美学的审美情趣。如纯青的粉青釉色与禅宗美学单纯简约的追求不谋而合,梅子青釉色沉稳自然的视觉感受正契合了禅宗美学的直观体验,故探析青瓷蕴含的禅学意境可拓展青瓷审美的精神体验。

二、宋代龙泉 青瓷经典器型的禅学特征

1.淡青釉青瓷器的内敛之意

龙泉窑从创烧以来,经过北宋早期的不断发展,直到北宋中期,已初具规模,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的制瓷技术和越窑还是一脉相承的,釉层、釉质、釉色都与越窑相仿,主要烧制器物为淡青釉瓷器。“这时期的淡青釉瓷器胎质较细,器形规整端巧,胎壁厚薄均匀,底部旋修光滑,圈足高而规整,釉面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釉层稍薄。”[2]产品则以盘、碗、盒、罐、执壶、托盏等日用器皿为多,器型纤巧,式样优美。如图1 所示的这件托盏,作荷花形式,造型端庄大方,工艺规整,盏的内壁素面无纹,外壁刻重瓣仰莲,双层花瓣内篦状器刻划线纹装饰,托碟口唇微向外呈折沿,盏与托都是灰胎,青绿色釉,乳浊半透明状,整个器物造型曲线柔和过渡,体现出古朴、淡雅的造型特点。

这一时期除了生产一般日用器皿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更是独具特色。许之衡在其著作《饮流斋说瓷》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3]梅瓶因其瓶口小到仅能容下梅枝而得名,最初设计的功能是用来装酒。梅瓶工艺精致,常饰有各种刻划花纹,造型优美,如图2 所示。

多管瓶是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开发的特有新产品,有五管、多管等类型。器物以釉色装饰为主,釉下采用垂直刻划的方法进行装饰。纹饰设计样式丰富,综合运用刻花、划花等多样技法,青色的釉层下显现凹凸的纹理,在丰富器物审美元素的同时,亦使得器型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更具立体感。青瓷釉层微透,呈深浅浓淡,纹饰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层次感的造型线条呈现动态美(如图3 所示)。其朴素的造型设计中隐含着对生活的体悟,折射出浓郁的禅宗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器物,采用当地瓷石原料制作胎料,其中硅和铁含量较高,因此胎体显得较为厚重,胎色也比较暗,给人以沉稳的感觉。并且这一时期的龙泉青瓷器物釉层较薄,一般纹饰刻划得较浅,借助釉色的衬托,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是禅宗美学含蓄内敛之美思想的体现。

图1 北宋 龙泉窑托盏(云和县文管会藏)

图2 北宋 龙泉窑刻花梅瓶(松阳县博物馆藏)

2.厚釉青瓷的简约意韵

到了南宋时 期,龙泉 窑 的 风格 特 征发 生 了变化,烧 制成功了粉青、梅子青瓷器,颜色非常均匀润泽。北宋时期胎体较厚,釉层较薄,常带有开片;南宋时期胎体变薄,釉层加厚,釉面没有开片。要想使青瓷釉色达到理想的色调,恰像是增加水的深度能增加其颜色一样(无色—绿—蓝色),需要厚厚地挂上多层釉才能使青釉色调具有深厚凝重的美感。一般厚度在 0.5~1 mm 之间,而最美的青绿如翡翠般的梅子青厚度则要达 1.5 mm以上。南宋晚期的 粉青、梅子青器物重釉饰,器型 规整,制 作 精致,釉 层 厚 润,犹 如 堆 脂,细 腻 平 滑,优 雅 凝重,将青瓷釉色之美演绎到极致。除烧制工艺的进步外,禅宗审美思想对龙泉青瓷的审美特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龙泉青瓷器物清秀儒雅、超逸出俗、心物划一的美学风范,体现了宋代工艺美术在文人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下,所具有的清淡含蓄的 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4],其和禅宗美学所推崇的审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

这 一 时 期 工 艺 技 术 的 改 进 及 厚 釉 装 饰 风 格 特 征 的 形 成使前期的釉下刻划纹装饰不再适宜。龙泉窑工根据厚釉工艺的特点,制作出了很多独具龙泉窑 特 色的 经 典造 型,如 玉壶春 、葫芦瓶 、贯 耳瓶,还 有 造 型 别 致 的 凤 耳 瓶 、吉 字 瓶 、花 觚等。玉壶春瓶造型优美,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葫 芦瓶 瓶 体 似 葫 芦 而 得 名,小 口 、短 颈,瓶 体 由 两 截 粘 合 而成。如图4 所示的贯耳瓶器形仿自汉代的投壶式样,长直颈,扁圆腹,有圈足,靠近瓶口颈部两侧 有 一对对 称竖 直 的 管状贯耳。如图5 所示的凤耳瓶的基本造型是浅盘口,筒形长颈,斜肩,筒腹近足处微敛,暗 圈足,颈 两 侧 装 合 模成型 的凤耳,整体器型刚直有力,配合对称的凤耳,显得庄严中正。这些造型抛弃了复杂纹饰,用一种“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来表现器物的轮廓线条造型。龙泉青瓷追求简约的造型设计,与宋朝追求简约雅 致生活相适 应,纹饰图案 装饰 手 法消 解,更 多地将设计重心转移至造型与釉色上,正是禅宗美学“化繁为简”美学思想的直观体现。南宋龙泉青瓷风格素雅、简约,用简单的形态,纯净的釉色,创造了一种自然的意境,更符合禅宗美学追求单纯简约的意韵。

三、当代龙泉青瓷器的禅学意境

当代的龙泉青瓷工艺继承了宋代青瓷的厚釉技术,遵循对传统釉质和色彩的追 求,但在创 作 理 念 上,呈现出 完 全不同的表达。古代器物制作最核心的是功能需求,无论是出于实用目的还是欣赏陈设用途,古代的器物都是有功用的;而对于当代的很多作品来说,实用功能需求可以被摒弃,而更强调器物营造的意境之美,或者是青瓷艺术匠人的思想观念表达。

图3 北宋 龙泉窑五管瓶(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图4 南宋 龙泉窑贯耳瓶(遂宁市博物馆藏)

图5 南宋 龙泉窑凤耳瓶(松阳县博物馆藏)

当代青瓷艺人追求青瓷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精神,但又结合先进的理念来创作青瓷作品。他们有较为成熟 的创作理 念,更 注 重 个 人 情感 的 表达,他 们 从中 国传 统文化 中 寻 找 主 题,用 青 瓷自 然纯 净 的色 彩,表达个人的文化追求。因此,当代青瓷创作是多元化的,不再停留于对自然色彩的感性再现,而 是追求个人创作情感的表达,以及青瓷釉色带来的意境之美。

在古代瓷器匠人的制作是不留名的,而发展到当代,青瓷的设计制作在造型、装饰、表现的技法和意境追求上呈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卢伟孙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从小学习 传统青瓷制作技艺,在 中国美 术学 院 陶 艺 系 参加 过 进 修,接 受 了正 统的 专业艺 术 教 育,又 吸 收 西 方的 陶艺 创 作理 念,其 青瓷作品的个人风格鲜明。其作品《烟雨江南》,如图6所 示,用传 统 的 拉 坯 工 艺塑 造 了 器 皿简 练、饱 满的造型,材料上选用龙泉两种不同发色效 果的哥窑泥与弟窑泥进行绞胎制作,强调丰富色彩的 对比效果。整个器 物造型 流 畅,两 种 泥 料 的 色彩 浓淡 交 织,与 粉 青 釉色自然融合。泥釉自然地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天地之间情景交融、烟雨空蒙的江南景致,幽远意境油然而生。禅宗美学崇尚天然真实,把“平和、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作品塑造的意境很好 地契合了禅宗美学的思想追求,开拓了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带给观者的是一种自然真实的审美体验。

龙泉青瓷守艺人李震,有着对龙泉青瓷古韵的独特理解,在创作时追求鲜明的个人风格。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施釉 工艺,他充分掌握了龙泉 青瓷釉的厚薄变化以及堆积效果 等技法,采用传统龙泉窑基 础 青釉和紫金土,不加化学颜料,以保证青釉的天然矿物性质,烧出的釉色晶莹剔透,质感如玉,营造出龙泉青瓷釉天水一色的神秘静谧。其代表性作品《春满江南》,如图7 所示,以荷叶形做洗的造型,用堆塑工艺丰富细节,运用龙泉传统出筋露白的工艺,造就底面和造型体积之间釉层厚薄的对比,浅白色的游鱼翔于厚釉堆积如湖面的浅盘底,营 造了鱼游湖底的诗意画境,真正实现了“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禅学意境。

“传统青瓷的简约、朴素、天 然为美的品格,最大程度 地发挥材料 的天性,充分显露其色泽、肌理和质地,以契合和造就人的感觉的丰富性。”[5]龙泉青瓷釉质温润、色彩沉静、造型典雅的审美特征,与禅宗的审美思想精髓天然契合。要更深入的体会青瓷的美,还需要深入发掘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思想内涵。

图6 烟雨江南(卢伟孙作品)2010年

图7 春满江南(李震作品)2015年

猜你喜欢
龙泉窑釉色龙泉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如意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