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020-06-05 08:22黄艳娴朱显岳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高区丽水农产品

黄艳娴,朱显岳

(丽水学院 商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层次的升级,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足,面临着农业效益较 差 、农 产 品 质 量 不 高 、农 业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以 及农民增收难等阶段性的困难和挑 战,而解 决 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1]。国家级 农高区是我国农业园区中含金量最高的,它是以 科 技为主线、工业为重点、农业做亮点 、三产融合 为 热点的创新驱动先行区。国家级农高区的创建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 业 发 展 短 板、提 升 农 业 产 业 竞 争 力 、促 进 农 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简 明 扼 要 地 阐述 了生 态 环 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国家级农 高区创建 与发展提供了创新思维,为生态、生产 、生活均衡 发 展创造了思想价值[2]。丽水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十多年来,丽水牢牢扭住“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的基本市情,不断创新实践“两山”理念[3]。国家级农高区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创建国家级农高区是丽水践行“两山”理 念 、打通“两 山 ”转 化 通 道 的 重 要 举 措,同 时 也是丽水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此外,丽水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刚好在全国的平均线 上,在 这 样 的 地 区 建 设 国 家 级 农 高 区,更 具 有样本性和代表性,对在全国占 70%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有复制性。因此,建设好丽水 国家级农高区对浙江 、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转型及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国家级农高 区 的 创 建 是 一 个 系 统 工 程, 是 一 项 全 新 的 事业,在创建过程中要完成资源高效利用、机构设置运行、组织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投资融资、人才引进等工作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家级农高区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研究较少,仅有程杰[4]、柴帆[5]、李玉玲[6]等几位学者对农高区的发展重要性及成效进行了研究。总体来说,以国 家 级 农 高 区 为 研 究 对 象 的 学 术 文 献 还 比 较 罕见。因此,对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的研究就显得极为迫切,该研究对其今后的创建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的基础与条件

(一)生态禀赋得天独厚

丽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较好,森林 覆 盖 率 达 80.79%,境 内 水 质 达 标 率 98%,饮 用水 合 格 率 100%,市 区 空 气 优 良 率 95.4%,是 全 国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唯一的非沿海、低海拔城市。由于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丽水生态 环境状况指数连续 15年位列浙江省第 一,生态环 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 11年位列浙江省第一,生 态文明总指数浙江省第一。这是丽水创建国家级农高区的资源环境优势,有助于相关产业实 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习近 平 总 书 记 作 出 的“ 丽 水 之 赞 ”,使 丽 水 这个 山 区 市 走 到 了 全 国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最 前 沿,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丽水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珍视浙江 省委省政府对丽水的关爱,高度重视国家级农高区的创建工作,制订了国家级农高区创建的工作方案。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及研究人员先后 到山东东营、重庆荣昌、湖北荆州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其他地方创建国家级农高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这为农高区的 创建 在 用 地 保障、财政 扶持、金融服 务 、科 技 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三)科技创新要素集聚

目前丽水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 平台 3 个(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丽水综合试验站、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丽水综合试验站和国家农作物品 种 区 域 试 验 站),省 级 科 技 创 新 服 务 平 台 3 个(浙江省食用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浙江省丽水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搭 建 了 陈 建平、李 玉 、陈 宗 懋、邓 秀 新 4 个 院士工作站,已建立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并正在加快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共建现代农业产业科创中心,谋划设立清华长三角 丽水环境分院。创建区内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占比达到23.41%,各类研发中心 20 余家。这为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产业化经营活力足

创建区内有百兴菇业、鱼跃酿造等农业龙头企业 36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 696 家,其中有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9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45 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3 家。当前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努力探索“旅游 +”“生态 +”“农耕 +”“互联网 +”等产业融合新路子,不断涌现休闲农业、文创研发、绿色金融等新业态。此外,湍峰畜牧、绿源种禽、润生苔藓、户户红、心连心、虹菊等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创新实践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民共同分享建设发展成果,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这为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提供了组织带动力。

(五)公共服务日臻完善

丽水市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攻关,着力建设由首席专家团队、农技推广本地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的主导产业联盟,构建“1 个首席专家团队 +1 产业技术服务团队 +N 个生产经营主体”农技推广模式。创建区内的碧湖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推行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建有农业综合检验检测室 1 个,动物疫苗储存保管室 1 个,农技服务基地 2 个,村级农业服务站 12 个。这为丽水国家级农高区的创建提供了社会化服务保 障,有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六)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创建区内全面构建“主体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农牧结合、立体种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新模式,实现农田保洁、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全覆盖。目前秸秆回收处理率 92.82%,规模化节水灌溉面积 1.15 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已有产地认证 3.22 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54 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 65%,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 5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化建设,市级以上三大示范性主体追朔覆盖面达 100%。高质量绿色发展是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的目的,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进而实现“强起来”。

二、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引智力度不够

目前,创建区内科技支撑相对薄弱,尤其是高校资源链接较为滞后。需要集聚全省乃至全国资源帮助丽水搭桥架梁,让更多的省级高校链接创建区内的企业,如引进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国家级农高区创建区,建立培育研发平台,构建更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新技术支撑平台,为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

(二)资金投入不足

创建区内企 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程度不够,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不够先进,招商吸引力不强,需要从多个层面整合更多的涉农资金向创建区倾斜,撬动社会资金投向园区。尽管近年来丽水市不断探索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以及 促进生产主体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的发展机 制,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较为明显,但总体存在改革力度不大、政策平衡性不强、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局限性较大等问题。

(三)生产要素制约

受 自然地 貌 、用 地 指 标 限 制 、土 地 利 用 粗 放 、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创建区内土地开发利用尚未能形成有效优化的生产力布局。创建区内特色水果、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 产业的发展与稳定粮食生产存在用地上的矛 盾,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的短缺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三产融合发展。因此需要各级政府根 据丽水国家级农高区的创建需要,追加安排新 增用地指标,为国家级农高区创新平台、公共设施、科研教学等提供用地政策。

三、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思路

国 家 级 农 高 区 的 创 建 应 瞄 准 国 家 的 战 略 需求,找 准 定位,以发 展农 业 高 新 产 业集 群 为 核 心,以完善政策体系和构建服务体系为保障,努力营造产学研信息化高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农村创新创业科技的新形 态,聚集资源培育企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解决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问 题,逐 步实 现产 城 、产 镇 、产 村融 合 发 展 的 良 好态势。

丽水是浙江省山区绿色发展创新区,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因此,丽水国家级农高区的创建目标定位和特 色培育应体 现山区、绿色(生 态)、安全 的地 方 特色,以“ 两山 ”理念为引领,以“绿色山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主要示范,积极探索“生态资源集中、科技创 新 引 领 、高新 产 业集 聚、产 城融 合 发 展 ”的 山 区绿色发展模式,利用生 态优势发展优质、放心的农产品,打造长三角最安全农产品生产地,为新时代“两山”发展创新实践提供样板。结合国家科 技部的相关精神,本文提出丽水国家级农高区“一条主线 、两 个方 向 、三 个 需 求 、四 个 政 策 、五 大 链 条 、八个重点”的创建路径,即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握好科技创新 驱动引领和 绿色协调 发 展 两大 方 向,结合 国 家战 略、省 内期 望 、丽 水特色,关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土地支持政策和优化科技支持政策,不断强化创 新 链 、支撑 产 业链 、激 活 人才 链 、提 升 价 值链 、分 享 利益 链,加 快国 家 级 农 高 区创 建 步 伐,大力 发 展 与 绿 水 青 山 和 谐 相 生 的 农 业 高 新 技 术 产业,为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路径见图1。

四、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的对策

(一)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1.构建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科技创 新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 导向、产学 研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 入和产业化建设力度,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平台,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的战 略,依托世界丽水人大会、侨博会等平台,发挥丽水 民间贸易的优势,加强国际及地区农业科技合作,统筹运用 国际国内市场和 资源,吸 引 国内 外 农 业 高 校、科 研 院 所 、企 业 和创新团队在创建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试验基地,彻底打开“两山”转化通道。

图1 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路径

2.构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以中 科 院、浙 江 大 学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浙 江 农科 院、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农科院、丽水林科院等为技术资源支撑,以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载体,加强产学研对接,成立碧湖农高区产业研究院,依托创建区内现有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科技特派员进入重点企业、合作社,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围绕特色水果、食用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 产业,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建立利益分享、风险分担机制。开展绿色山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 范推广,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释放高质量绿色发展新动能。

(二)培育高质量绿色发展引擎

1.优先发展内生性产业

基于丽水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优先发展内生 性 产 业。 围 绕 创 建 区 内 现 已 形 成 的 食 用 菌 、水果 、蔬 菜、畜禽等 优 势 特 色产 业,培 育一 批 研 发 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的农业创新型企业,实行质量兴农 、品牌兴 农 工 程,打 响 绿色 产品 的“丽 水 品 牌 ”,使创建区成为长三角最安全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此外,以“生态 +”带动旅游、文化、农耕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新业 态,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有效转化为好产品、激发好价值。

2.大力发展外源性产业

基于“ 两山 ”理 念,大 力 发 展 与 绿 水 青 山 和 谐相生的外源性产业。围绕农产品加工,以“特、精、高”为导向,引进新技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基于生态优势的果蔬 脆片精加工、肉类加工、生物医 药产 业,在 创建 区 内 形 成 若干 集研 发 、设 计 、生产、深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其中在食用菌上形成工厂化生产、中间体提取为主的加工产业体系,在畜禽上形成屠宰 、分割、冷鲜、熟食等一条龙加工产业体系,在瓜果蔬菜上形成以清洗 、外包 、果汁 为主 的 加工 产业体 系,构 建 循 环 型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价 值链中高端跃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农业创新型人才队伍

1.强化人才培养培训

紧扣“农”的本质和“高”的核心,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培育数量充 足 的“ 工匠 ”和高 技 能 人 才,实 现 产 业 链 与 人 才链的融合[7]。一方面,以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实 施“名 校 、名 师、名 专业 ”战 略,研 究 完善 招 才 引智新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农业创新型人才入驻创建区;另一方面,加大农业培训投入和培训资源培育,增强培训能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培训基地,培育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 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搭建人才创新平台

坚 持“ 人 才是 第 一 资 源 ”的 理 念,在 充 分 发 挥丽水学院等地方院校载体效用的同时,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大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企业的培育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 企业与名校院所在创建区共建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为国家级农高区创 建所需的创新人才集聚提供载体。

(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1.加强农产品品牌信用体系建设

以“丽 水 山耕 ”区 域 公 用 品 牌 为 引 领,加 快 推进农产品品牌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品牌保护,打击违规使用品牌商标、违法使用品牌商标、销售假冒伪 劣 产 品 等 严 重 危 害 农 产 品 品 牌 声 誉 的 失 信 行为,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 戒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品牌规范化管理。

2.推进农产品追溯体系规范化管理

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以 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手段,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追溯系统,有效实施溯源移动端和 GS1,实现农产品全流程的溯源。在创建区成立农产品品牌管理工作小组,充实辅导员、监管员队伍,完善农产品品牌管理 组织架构和追溯监管辅导体系。

3.加大农产品文创品牌的开发

立 足 碧 湖 平 原 农 业 资 源 禀 赋 和 区 域 特 色,选取拳头产品进行策划,提升产品内在价值和溢价能力,并适时推动举办相关农产品品牌文化节,打造农业文创发展交流的平台,把创建区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文创中心,推 动丽水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网红产品”转变,实 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换。

(五)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1.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出台相关财政政策,整合 资金向创建区高度集聚。设立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专项发展资金,主 要 用 于 丽 水 国 家 级 农 高 区 创 建 中 基 础 设 施 配套、科研孵化、科技金融、电子商务、人才团队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注重发挥财政资 金的杠杆撬动和聚集放大作用,努力增强创建区 自行供给能力和“造血”功能,因地制宜、科学灵活 地采用政府股权 投资 、政 府和社 会 资 本 合作(PPP)等 多种 方 式,加大政策先行先试力度,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 入到丽水国家级农高区创建中来。

2.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创建区内设立分支 机 构,建 立 风 险 投资 、基 金 管理 、融资 担 保 等 平台,为创建区内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实体提供投融资服务。引导各商业银行扩大在创建区内的自主贷款规模,增加农业创新型产业化企业授信额度。设立农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业孵化器建设和创办企业。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全社会增加对农业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引导社会各种基金组织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或投资。

3.加大土地支持政策

将年度新增用地指标按照一定比例优先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用 地,优先安排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 研创新平台、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统 筹规划做好国家级农高区创建过程中的土地支持。

4.优化科技支持政策

在现有的支持政策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 企业创新的补贴政策。设立国家级农高区创建区内的重点专项项目,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科技企业 孵 化 器,鼓 励 企 业 进 行风 险 投 资 、自 主 创 新 、技术改造。

五、小结

从现有的国家级农高区来看,杨凌农高区解决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黄河三角 洲农高区是解决盐碱 地的农业发展问题,荆州农高区重点解决水产养殖问题,几个国家级农高区既符合国家战略要 求,又能体现地域特色[4]。丽水是典型的山区,其探索的绿色山区发展模式对我国山区的现代化发展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意义深远。总体来说,丽水有基础、有条件、有创新、有特色,国家级农高区的 创建为丽水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带来了重要机遇。在各级政府 的 高度重 视下,在“ 两山 ”理 念 和 创 新 思 想 的 指引下,丽水能够达到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级农高区。

猜你喜欢
农高区丽水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丽水发现新物种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楼阳生:敢于拼搏 勇于开拓 打造一流国家农高区
南京国家农高区9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