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2020-06-05 12:41张良超
学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主题班会传统文化

张良超

摘 要:主题班会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更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形式之一。在主题班会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学生接受并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教育手段。在主题班会中,应根据学生特点,制订灵活有效的实现形式,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

关键词:主题班会;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教育思想,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把其融入新时代的教育当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有效选择之一。

一、主题班会融入传统文化现状分析

(一)主题班会形式单一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扎实推进,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的主题班会中也增加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在传统佳节到来之际,不少辅导员会通过主题班会宣传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

从实现形式来看,这些传统文化的宣传多是集中于主题宣讲,并未进行有效的深入研究。許多辅导员在召开类似主题班会时,所讲内容涵盖的文化深度不够。在宣讲时对于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也存在盲点,师生之间很少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

随着高校扩招,不少青年圆了大学梦,走进了神圣的高等教育殿堂。而随着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不少辅导员承担起远超过国家规定的200名学生的管理工作,每天忙于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在召开主题班会时往往是几个班集中在一起。这些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存在不同,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辅导员很难把握有效途径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再加上不少辅导员忙于日常管理工作,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宣传传统文化时往往只能根据自己臆测选择宣传形式。为最大限度地宣传传统文化,只能面面俱到,进行概论式的讲解。

(二)主题班会内容不够丰富

辅导员在选择班会主题时多是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如安全教育、就业指导、时事热点等,因此高校主题班会多集中于安全教育、日常管理等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即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也多停留在浅显层面。如不少辅导员在宣传端午节时,多是简单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讲讲屈原的故事,说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而这些故事大学生们早已耳熟能详,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至于深层次的,如端午节的文化意蕴等,并未讲解出来。这才是我们召开主题班会宣传传统节日的目的所在。而且在开展主题教育宣传传统文化时,也缺乏长期的规划,不少主题班会是临时起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在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宣传,必须要有长远规划,才能达到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辅导员传统文化功底参差不齐

辅导员是主题班会的主导者,辅导员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着班会的开展形式与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融入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时间内,又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辅导员传统文化教育功底的事情。

传统文化包括书法、绘画、节日、习俗等等方面的内容,不少人穷经皓首也未能完全掌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辅导员忙于行政事务及日常管理,很少能够抽出时间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因此,很多辅导员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多是利用先前的积累或通过仓促的学习来应对一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学生易受社会影响,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不少西方的个性化、自由化观点也在悄悄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不少学生在西方具有极大欺骗性的价值观宣传中逐渐迷失自我,对于物质的追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些大学生甚至陷入网贷的泥淖。就表面来看,陷入网贷泥淖是学生崇尚物质享受的悲剧,深入探究,其实是他们对崇尚节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的漠视。

另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受到社会影响,以节日为例,部分大学生对待西方节日较为热衷,而认为本国传统节日缺少文化内涵。再加上不少商家为了盈利,在许多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时设计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促销大减价活动,使得这些西方节日大受吹捧。在与身边学生交流时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对西方节日尤其是宗教节日如数家珍,而对于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则知之甚少,令人堪忧。

二、传统文化融入主题班会途径探索

传统文化形式是多样的,主题班会的宣传也应随着宣传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在开展班会前,辅导员应着手准备资料,认真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题与新时代思想的契合之处、学生对于主题的认知程度及学生的兴趣点,思考应以何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当代中国人之魂。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当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介绍和谐时可引出“大同”社会,介绍平等时可引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介绍公正时可引入包公的故事,介绍爱国时可宣传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介绍诚信时可引入“一诺千金”的故事……总之,针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除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也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宣传中国梦服务。

(二)增强班会互动性,精心准备班会形式

很多学生都对当前的教学方式不满,认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以往班会形式多是辅导员在讲,学生在听,这种传统的说教式班会已不适应思想活跃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思维开放,探究性精神较强,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教育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学校要求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等内容,每学期翻来覆去,学生早已失去兴趣。甚至不少学生认为,班会上没有自己参与的机会,与自己无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班会形式,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班会中来。

情景表演可以成为主题班会的表现形式。比如,在宣传端午节时,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表演话剧《屈原》中的部分情景;宣传爱国主义时,可以安排学生表演文天祥从容就义的场景;宣传诚信时,可以安排学生表演“一诺千金”的故事。

另外,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知识抢答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班会的热情。在宣传爱国主义时,也可以采用红色诗歌朗诵的方式进行,使朗诵者和听众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从行动上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三)重视利用现代化载体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已成为学生探寻外部世界的主要工具,我们要做好有效引导。在网络上,推崇弘扬传统文化的视听材料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大家解读、动画演示以及文艺汇演等内容,这些大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辅导员完全可以把这些网络资源引入到主题班会上来,既避免了自己解读的不专业,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分,辅导员要做好甄别工作,把优秀的视听资料与学生共享,而对于那些宣扬落后腐朽思想的文化糟粕则要提醒学生远离之。

微信群、QQ群已成为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即时通信工具,除了教室,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开主题班会课。比如,利用微信群、QQ群,把质量较高的视听资源共享到群里,通过群共享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时间安排较为灵活。

(四)集思广益,适时调控

将传统文化融入主题班会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的主体是学生,班会课采取的形式、途径等应与学生多多商议。班会的主题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可以灵活变化,至于哪种主题、哪种形式才能有助于主题班会的开展,这就需要辅导员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班干部等学生代表明确分工与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班会形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采用讨论、辩论、竞赛等形式开展主题班会时,往往会有学生思想一时转不过弯儿来,爱钻牛角尖。这时辅导员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横加指责,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五)辅导员加强学习,制订传统教育主题班会长期计划

在主题班会中融入传统文化应是系统工程,不应是临时起意。学生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辅导员应在了解学生发展现状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环境特点和专业特点等因素,构建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促进其潜能发展、人格完善和能力提高。如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毕业前应加强爱岗敬业教育。辅导员应制订主题班会的长远规划,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避免临时起意,准备不足。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倾听学生心声,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自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參考文献:

[1]潘国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题班会实效性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岳金霞,许宁.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性缺失的原因与改进对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2).

[3]杨霞,杨敏.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主题班会组织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4).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主题班会传统文化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