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文本,畅享阅读精彩

2020-06-05 12:59杨丽美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多视角文本解读策略

杨丽美

【摘  要】  文本解读不仅是一种文化术语,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知识与体验,让学生从文本的字词、语句、写法深入鉴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知。多角度解读文本,指的是从不同的视角感受文本,让学生畅想阅读的精彩。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视角;文本解读;策略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切换多个视角,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属于自我的独特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深化学生的解读效果。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多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一、走进作者,体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文本解读效率,教师需要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切入。如,教师可以选择从作者切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文字风格、不同的艺术追求、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深入作者,就是深入文章最隐秘的风景。通过对作者的相关资料的探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还能了解一些文本中没有交代的信息。在了解了这些内容以后,将能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先鼓励学生走近作者:“请你用自己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资料,看看安徒生有着怎样独特的人生经历?是什么驱使他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动人的故事?”这样的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及图书馆、报纸杂志等途径去深入了解安徒生的一切。而根据学生的查询,最后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这篇童话创作于1845年10月,当时安徒生正在访问意大利。当时圣诞节即将来临,格洛斯顿城的朋友邀请安徒生去那里做客。在马车行进小城以后,安徒生却在热闹的街头上看到一个中年妇女乞讨的景象,在不远处还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正在向路人兜售火柴。尽管小女孩的手都冻僵了。可是,路过的人已经不多了,金发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没有卖掉。于是看到这一幕的安徒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触融为一体,就有了今天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到这篇童话,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与赞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者愿意集中笔墨描写这样一个贫苦、贫寒、卑微的小女孩形象?请同学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深入探索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以提升。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感知文本。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或反映社会现象,或表达个人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作者的了解认知,将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效果。

二、设计悬念,激发求知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围绕课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有乐趣、更有激情地学习。不仅如此,设计悬念的另一个优势是,将更容易引导学生抓住文本重难点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紧扣教学目标,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求知心理的驱使下走进文章内核,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深入的阅读感受,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学生的视线捕捉,并牵引至诗题上:“同学们,如果将文本比喻成一个人,那么题目就是眼睛。通过题目,你将获取更多和文本相关的信息。此刻请你认真阅读诗歌标题,看看你从中发现了哪些重要信息?”这样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思考性,学生们纷纷活跃思维、开动脑筋,有的说包含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有的说这首诗的故事发生地在望湖路,一个“醉”说明了作者喝多了,应该是参加了酒宴。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为学生设计悬念:“老师将题目改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大醉行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于是教学至此顺利过渡到古诗,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标题中“醉”字的内涵。

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巧妙设计了一个悬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沉浸于古诗的美感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解读词语,促进交流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只可以从作者入手、从悬念设计入手,还可以从文本词汇的解析入手,可以作为一个阅读教学角度。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付出了心血凝练而成,不论篇幅长短,作者在写下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时势必融入了真实的情感,经过了慎重的考量。因此,从文本解析入手,让学生感受词语运用的精妙,仍然是一个快速深入文本内核的重要方式。通过鉴赏词语,将能大幅度提高文本解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在柏林》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寂静”一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原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内容,当两位小姑娘嘲笑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时,一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的一番话却引来了车厢中的寂静。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核心词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车厢内原本欢声笑语的人们为何寂静不语。当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然后形成共识:列车寂静的原因是人们感觉到羞愧。那个被女孩子嘲笑的老妇人,她有三个儿子牺牲于战争中,老妇人因此得了失心疯,而老妇人的丈夫也不得不上战场保家卫国,此后的命运更是难以揣测,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对那些战争中失去亲人朋友的人的深切同情。

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寂静”一词深入体会,让学生试着走入文本,试着换位思考,想象文章中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于是,学生因此得到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有效拓展,开拓思维

在开展多角度文本解读时,教师不仅需要进行文本内容的讲解,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一方面,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需要进行扩展迁移,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在扩展迁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开拓,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比如,教师可以试着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改写,长文改短,短文延长;诗变文,文变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教师鼓励学生用白话文进行改写,可以是一段短文,可以是一首诗歌,也可以是歌词……总之不限制体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甚至还可以带一个香炉,焚上沉香,为学生营造一个写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用稚嫩的语言写下了一首诗:“伯牙抚琴无人知,一日邂逅钟子期。高山流水从此活,一对知音长相守。”还有的学生写下了一段美妙的短文:“伯牙善于抚琴,可他的琴声长久寂寞。有一天,他遇到了钟子期。他发现钟子期懂他琴声中的高山、流水。但是苍天不垂怜,子期骤然离世。从此以后,伯牙的琴声又寂寞了。他想,琴声虽不能陪我,却能陪着我曾经的知己,只有他才配听我的琴。于是,他摔了琴,从此一辈子不再抚琴。”在这个改写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刻。

长久以来,教师常常按部就班教学,不懂得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是这样教学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扩展延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得到真正激活。

總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展开文本解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真正深入文本内核,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从作者、悬念、词语以及扩展训练四个层面进行深入论述,旨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畅享阅读之美。

【参考文献】

[1]郭长青.多元化教学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20(07):113-114.

[2]田艳红.多元化教学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中华少年,2020(08):62-63.

猜你喜欢
多视角文本解读策略
浅论莫言的小说创作特色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研究
论女性声乐的艺术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
Passage Four